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中国是文明古国,从古至今无数经典音乐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传播着中华民族文化,也使中国人的善意与正直向世界流传。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与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向善,使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小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德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参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音乐是美育的一种,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德育内容。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努力挖掘音乐中的德育因素,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宣传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修身养性,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音乐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德育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小学时德育教育开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生活习惯及性格特点还没有养成,大多数学生处于对外界十分好奇的阶段,他们对于品德与音乐都可以称为是一窍不通,那么在音乐中渗透德育教育就相当于学习新的事物,他们不会有抵触心理,不会动不动就叫嚣“心灵毒汤”。而且小学时期学生对于教师有一种敬畏之心,他们也更加配合教师的指导,音乐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起来也相对顺利。还有就是要从音乐的本质来讲德育教育的必要性,音乐、写作、美术都可以是心灵的表达。它们可以无声地表达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真正注入情感的乐曲,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不俗,虽然小学生并不懂乐曲歌词的含义,也不懂旋律的精妙,但是他们还是可以隐约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力量,这种力量慢慢汇聚起来,成为树立良好“三观”的基石。学生在未来压力过大的时候也可以有个情感的宣泄口,这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持久的。在小学阶段尽量让学生学习积极向上的、有正能量的歌曲,除了基本的儿歌学习以外,也可以学习爱国歌曲,比如,革命歌曲就可以让学生理解中华儿女的器宇轩昂以及中华民族的跌宕起伏。
二、应用德育资源,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
(一)小组合作学习,发展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合作学习要求。新时期,不会合作的人,是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当前,一部分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家人的呵护,不自觉地产生了自私、自利的问题,很少与他人共享,合作,严重地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音乐教学中不乏合作学习内容,无形中为锻炼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供了便利。因此,笔者在实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时候,首先会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建构异质小组,接着,联系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创设合作学习活动,驱动学生切身体验。
比如,在组织《小步舞曲》教学的时候,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形式,合作欣赏乐曲,发挥主观能动性,编创舞蹈动作。在编创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不同的意见,并就这些意见进行讨论,自然而然地实现合作学习。在学生演绎舞蹈之后,笔者会进行评价,对积极体验合作学习活动且舞蹈编创具有新意的小组给予肯定。如此评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自主地树立合作意识,投身到合作学习活动中。
(二)进行角色扮演,陶冶小学生良好的情操
音乐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示范演唱结束之后,应当立即引导小学生进行学唱与跟唱,让他们基于自身的理解在歌曲的演唱当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实现思想和情感的升华。此外,音乐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肢体配合投身音乐学习,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会到更为真实的情感,音乐教师可以积极地让学生表演舞台剧、舞蹈和音乐剧。
例如,教师在带领小学生学习《劳动最光荣》这首音乐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扮演歌曲中的蜜蜂、喜鹊和雄鸡的形象,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到劳动的乐趣,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鼓励小学生积极合唱,合唱是一种需要多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相互配合、团结合作的重要价值,而且在合唱的环节中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评价与学习,指出同伴的不足,提升歌曲演唱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陶冶小学生的情操,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思想水平。
三、挖掘文化教育内涵,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音乐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优秀文化因素,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比如在教学《看龙船》时,教师给学生讲述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讲述端午赛龙舟的由来,让学生带着对屈原的崇敬之情进入歌曲学习环节。在教唱时,教师将重点放在教学生用急呼急吸的方式和用饱满有力的声音表现赛龙舟热烈、紧张的场面。在讨论“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时,孩子们积极发言,有的说现在的生活是屈原爷爷想看到的,所以胡子翘;有的说屈原爷爷是爱国诗人,我们要向屈原爷爷学习,做一个爱祖国的人。教师在组织音乐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将深刻的哲理寓于愉快的音乐活动中,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音乐是一种审美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发现生活中的美,歌唱生活,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比如在教学《小鸟,小鸟》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小鸟,爱护小鸟,进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不断挖掘音乐中蕴含的文化内容,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音乐内容。学生通过对《小鸟,小鸟》的学习,不但认识到小鸟的可爱,理解了动物与人类共存的关系,从思想上认识到爱护鸟类、保护动物的重要性,而且激发了对生命深层次的感悟,树立了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品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教师要以音乐为纽带,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面对困难的勇气,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爱劳动、有礼貌、爱集体、爱祖国等优秀品质,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自身认知水平,使思想与行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结语
小学音乐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换言之,所有课堂都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由此可见德育教育蕴含于生活的各个地方。音乐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学习歌词旋律,更多的是通过歌曲感受它所包含的情感,这种情感其实就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最好的启蒙。
参考文献
[1]陈蓉盛.对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和探讨[J].华夏教师,2020(10):11-12.
[2]林永色.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和美育的体现[J].黄河之声,2020(0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