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基本以特定的音乐作品来作为参考对象,经过听觉的形式和相关信息资料的查阅,解析音乐乐谱等协助方式,将艺术展开联动和想象,最大限度地去领悟音乐的含义,用心去体会音乐的美感的过程也是一种审美的经历。所以音乐赏析教学作为老师教学中的关键组成环节,同时也是小学音乐教学和素质教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同学们音乐体验感和增加审美水平的关键办法。同学们经过听和体会,积极参加到演唱和演奏的表演过程里,既能充实音乐方面的知识,还能够培育赏析美的能力。
一、教师的讲解要详略得当
在音乐赏析的课程里,要将作家和创作的大环境,以及整体的结构构成等详细地对同学们加以讲解。要把枯燥乏味的理论性和知识性的讲解规避掉,把握住乐谱的中心思想,用言简意赅的话语去讲解且恰到好处,不能过多的介绍。由于国内的学生对音乐知之甚少,其文化素养并不强,对音乐的了解还很片面没有深刻的认知。老师没有对其进行介绍和提示的话,赏析教学要达到目标就变得很难,无法培育同学们赏析音乐美的能力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通过怎样简单的话语来具体讲解些什么呢?最值得注意的两点:第一是音乐的构成元素,第二是音乐的背景条件。比如:这个作品是声乐曲还是器物乐曲。如果是声乐曲的话,它是何种表演方式的歌曲,是女高音还是和声合唱等;如果是器物乐曲,它是何种类的,是独奏呢还是重奏,是西洋交响曲还是民族管弦乐。这部分的知识普遍在音乐赏析课程里就会涉及,但是针对演唱、演奏者和作家的介绍,部分有,部分需要老师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除此之外,声乐曲的演唱特征和形式,和器乐曲相关的乐器知识性的讲解和表演形式、乐队的配器等相关内容,对老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音乐背景元素,就是在音乐产生的过程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普遍来看,一部好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里必定会发生一系列的波澜,让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得到一定的转变和鼓励,推动人们针对某些事物和意识产生主导型的思绪。换句话说,这类作品有时代的印记,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音乐赏析教学还要从体验音乐的关键元素出发。在赏析教学里不要过多地去完成曲式理论知识的解析,老师对作品的相关形式简洁地去提醒就可以。特别是针对一些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相关的字句很是整齐,没有办法使用现有所学的曲式理论去刻意模仿,这不现实。音乐不同于文字,它并不是特定的具象描绘,大部分都是较为抽象的旋律。所以,不能将同学们带入错误的道路,音乐想要表达的含义,每一位聆听者和赏析者的感受和理解都不一样,这就是音乐和其他艺术的不同之处。
二、营造音乐情境,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综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不难发现,音乐情境是教师推动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后,学生便能够不自觉地被带动起来,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前进。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艺术素质,能对美好的事物表达出由内而外的赞叹,这对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来讲是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欣赏兴趣的发展,不仅仅要使得学生对当前的音乐学习感兴趣,还应该对音乐欣赏也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营造音乐情境的方式,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例如,在教学《密西西比河》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有关“密西西比河”的场景,让学生见识到这条河流的波澜壮阔,这能够让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同时,脑海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感受大江大河的美好。由于很多小学生可能并没有真正见过“密西西比河”,还有的甚至没有听说过,所以提前给学生灌输一些信息,对接下来教学工作的展开有很大的作用。这样一来,通过营造音乐情境,有利于让学生对音乐中的事物感触更加深刻,对音乐中的曲调进行欣赏,感叹音乐的奇妙之处,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三、倡导互动交流,补充学生的学习能量
在课堂中,教师需要给学生不断提供学习的能量,让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以迎接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否则,学生可能对课堂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出现了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率。上音乐课对小学生来讲,本身是一件令他们高兴的事情,在这里,他们能够暂时远离文化课的束缚,摆脱沉重的课业压力,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感受。关于音乐作品的理解,由于缺少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可能会有遇到一些困难,对“欣赏”“鉴赏”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教师可以倡导互动交流,补充学生的学习能量。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某一部作品进行交流,以《我和小提琴》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学习音乐、乐器的故事,增强班内的学习氛围。结合了学生个人的经验以后,相信他们会对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更加深刻。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曲子或者歌词来进行交流,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怀,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一来,通过倡导互动交流,有利于补充学生的学习能量,让学生以更好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学会欣赏音乐,欣赏美好的事物。
四、演绎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容忽视,拿艺术作品来讲,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学生年纪不大,但是依然不排除有创作的天分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想法,有胆量。除此之外,对于音乐作品的学习,不仅仅要学会唱,还应该学会表达,从而赋予音乐艺术新的生命。对音乐作品的演绎,是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能够进行自己的思考,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演绎音乐作品,根据自己对它的理解,发挥想象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我的编创(对山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创作,“山歌”是我国少数民族一种的音乐风格,充分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于学生而言,是接触不同音乐风格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准备好“舞台”,让学生积极参与。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段素材,让学生进行演绎,可以通过“音乐剧”“情景剧”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一来,通过演绎音乐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使学生对音乐的了解维度更加广泛。总之,音乐欣赏教学对帮助学生尽快培养学习音乐的个人兴趣以及对于音乐评审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摸索出更多更新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不能够站在高处俯视学生,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出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面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并且鼓励学生参与,才能不断激励学生,使“音乐欣赏”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的课程,让学生们在音乐欣赏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李飞飞.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张旭萍.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3]郑莉,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