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葫芦丝进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与探究——以三沙小学为例

何利莹

横栏镇三沙小学

摘要: 民族音乐属于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是我国的艺术瑰宝,民族文化艺术的象征。随着社会竞争力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艺术教育,尤其是小乐器技能的掌握。音乐新课程改革也把乐器进课堂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试行。基于小学生年龄特征,音乐课堂中引入葫芦丝教学可以更有效的调动孩子们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相对贫瘠的音乐氛围中,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
关键词: 葫芦丝;民族器乐;小学音乐教学;小学音乐课堂
DOI:10.12721/ccn.2022.15711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选择葫芦丝进课堂的初衷

1.近年来在国内国外也很受关注。一些葫芦丝乐器与现代流行乐器合奏,能体现两种乐器的完美结合,呈现了传统与流行结合的亲切婉转,温馨的全新感受。

2.葫芦丝之所以能广为流传,是因为它演奏技法简单,适合口传心授。另外葫芦丝的音域较窄,发音较容易,指法简单,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手指细,因此学习时比较容易适应。

3.葫芦丝的学习入门相对于其他乐器来说比较简单,整体技巧难度较小,容易上手并能出成果。

4.葫芦丝属于小型乐器,较轻便,便于携带。

二、三沙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现状

1.家长及学校急功近利

目前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高,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到校外培训班学习,希望孩子能获得一技之长,因此乐器教学在校外培训班中占了很重的比例。然而许多家长及校外培训班急功近利,把孩子器乐考试的级数作为评价孩子掌握技能的唯一标准,学校层面也为了追求快速的成效而让学生直接练习乐曲,因此在教学时忽视孩子对音乐兴趣和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忽视对学生基本演奏技能的培养,这些负面追求限制了器乐在小学课堂的推进。

2. 教师教学形式单一

在葫芦丝教学实践中,由于本校音乐老师专业的局限性,教师本身对葫芦丝的理解不够深入,第二个原因是教师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引导,同时在教学中忽略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不了解葫芦丝的历史和音乐特色,对葫芦丝的学习也基本靠对教师演奏动作的简单模仿,学生们不具备应有的音乐思维和音乐洞察力等素养,因此很难进入民族音乐的学习氛围中,对于学校拷克的乐曲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性的模仿和背诵,导致在学习葫芦丝演奏时毫无动力,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3.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忽视

在推进葫芦丝教学走进小学的调查研究时我们发现,由于应试教育对成绩的一味追求,导致传统音乐文化在学生当中的普及程度不高,部分小学生对音乐课程也并不重视甚至不感兴趣,有些班级甚至因为不够专职音乐老师而分配了业余教师上音乐课的现象,这也是我国小学方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应当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并加以改善。

4.家长对民族乐器教学的认识薄弱

三沙是一个花木之乡,我校百分之九十的家长从事花木种植业,大部分家长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民族乐器的理解不充分,部分家长也认为葫芦丝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可有可无,既然也不作为升学压力的其中之一,因此他们常常忽略了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有些孩子在课堂上一直没有葫芦丝使用,家长也从来不闻不问,导致课堂有时很难开展。

三、学生的学习情况

1.缺乏浓厚的学习氛围

我们学校学习葫芦丝的对象是三到六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由于是初步入门,刚开始接触葫芦丝,由于学生各种的好奇心,他们对葫芦丝产生很浓厚的兴趣,并想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葫芦丝,而且拿起来便乱吹一通,极其热爱。然而上了四年级甚至是五六年级以后,他们觉得这门乐器来来去去只有吹奏,发现没什么新奇的,经过一年的沉淀,他们自然对这门乐器失去了当初的热情,渐渐的在课堂上学习的氛围也变得越来越严肃。

2.基本功不扎实

由于葫芦丝是我们的校本课程,因此学校相对来说比较重视,但是每个学期学校仅仅用一首乐曲考核来评定学生是否掌握这项的唯一标准,而教师为了达到学校的这个要求,让学生对演奏技巧的机械模仿,使得学生在学习葫芦丝演奏时毫无动力,教师忽略了孩子基本功的练习,导致孩子的葫芦丝学习只能一直停留在入门阶段,无法前行。

3.学生对民族音乐认识不够

由于外国文化的冲击,民族音乐目前在小学生群体中普遍遭到漠视,小学生们更喜欢流行音乐。另外,目前我国大多数音乐学生学习音乐的目的性较强,很小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对乐器和基本乐理也一窍不通,他们无法辨别音准与音色,所以在这方面,葫芦丝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推进存在着很大的阻力,课堂教学具有很大挑战。

4.班级内部学生的葫芦丝基础存在差异性

由于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一样,因此教师在用相同方法教授的同时,学生们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为了顺应大部分学生的要求,教师通常会循序渐进的引导,然而每个班总有几个学生对葫芦丝不感兴趣甚至一点都不喜爱,他们常常无心向学,虚度课堂,搞小动作等,因此就落下了,久而久之,班级里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的葫芦丝学习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5.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学习葫芦丝存在差距

每个班级的班风、凝聚力等不一样,学生的智力水平也分布不平均,因此在葫芦丝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得到的反馈也不一样,会存在班级与班级之间有差距的现象。

四、针对问题,改进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葫芦丝的学习的兴趣,除了需要营造良好的葫芦丝教学氛围,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要在让学生尝试葫芦丝吹奏之后,对学生的表现予以积极的评价,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葫芦丝的动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2.提高教师、家长及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作为音乐教师,要想让葫芦丝在学校内得到推进,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学校的领导、老师、家长及学生提高对民族音乐的认识。比如多开展些葫芦丝的节目排练,让老师、家长及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通过活动得到满足感,同时对内对外也可以作为一种宣传。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的校园文化、宣传板块、广播等多种途径去宣传我们的民族音乐。第三个途径就是对于我们的音乐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学习到的葫芦丝技巧及时跟家长进行反馈,加大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

3.强调学生基本功训练

无论是哪一项乐器的演奏,都需要培养扎实的基本功,从而能够把作品更加完美地演绎。葫芦丝吹奏中各种技巧训练是为更好地吹奏作品打基础的,对于一个初学葫芦丝的学者,掌握好各种吹奏葫芦丝的技法,对今后达到更高的演奏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让学生们知道基本功的重要性,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慢后快逐步提高,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并能够熟练地吹奏出曲子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深层次的内容。

4.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重视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大组下面设置小组,每一个小组平均分配领悟能力强的孩子,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先进带动后进,课后互相监督。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当教学生分组学习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分步骤学会合作,避免分组学习变成形式。教会学生学会聆听,听一听同学吹奏的音准准不准,音色好不好,节奏对不对,哪里吹奏的好,哪里吹奏的不好,如果是你,会怎么演奏,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相互鼓励、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5.提升民族音乐艺术素养

音乐艺术素养是能够通过听音乐来感受音乐的美和感情,对音乐进行赏析。针对具有明显艺术特征和思想情感的音乐作品,要注重加强作品的分析方法的引导,向学生介绍所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的曲式结构、音乐风格及特点,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将了解到的知识和听过乐曲后感悟的情感进行结合,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来欣赏音乐。

五、教师在葫芦丝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要循序渐进,扎实基础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葫芦丝的吹奏,首先要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扎实基础,如呼吸方法、指法、气息的运用等。但又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加深提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为演奏葫芦丝练气奠定良好的基础。

2.掌握科学的音乐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在葫芦丝学习上的创造性思维。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也让孩子的心变得浮躁,对葫芦丝教学难免产生排斥心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葫芦丝,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专业的教育方法、正确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用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教学,避免他们对葫芦丝教学产生排斥心理。

3.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在关于葫芦丝的技能学习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注重加强引导学生对音乐的个性化思维培养。让学生对作品深入了解后,通过交流发言等方式,将自己对音乐的想法进行表达,并在交流中把别人所没有提到、感受到的情感等表达出来,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吹奏技法的同时,提升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个性化思维。在教学中,对于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肯定和支持,形成自己的风格。鼓励学生提出教学中不认同之处,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个性。对于目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而言,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民族乐器葫芦丝走进课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有效途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时刻保持对民族文化进行传递教育的意识。在葫芦丝的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让学生能够在葫芦丝课堂上充分体会到葫芦丝的音乐魅力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