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音乐课程的合唱课呈现出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对其进行创新是当务之急。从新课改的角度分析音乐课堂合唱的现实状况,分析音乐教材和音乐学情,探讨可行的思路和策略,有效开展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活动。
一、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当今的学生是最快乐的一代,他们有着优越的物质保障和良好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生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等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品德没有任何帮助。在合唱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指导,使他们可以调整自己的歌唱风格,使他们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从而加强集体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在小学的合唱课上,教师会教大家用不同的嗓音,高声部、低声部,二重唱等。这样做不但展示了自己的价值,也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合唱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最佳的演唱水平,进而提升了自身的音乐水准。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现状
1.合唱教学模式普遍单一
合唱是一个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一种表演形式。但是合唱对合唱选手的要求很高,需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良好的内心听觉,扎实的乐理基础,以及声部之间的高度协调。由此可见,合唱教学中的训练内容涉及歌唱的气息、演唱方法、音准、节奏稳定性、歌曲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因此,学生学习合唱时所遇到的困难是不足为奇的,要想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必须要有音乐教师的悉心指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太多,很多教师不愿逐个地研究教学内容,往往重复使用单一的训练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得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音乐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也非常不足。这两种情况都增加了合唱教学的难度,使其总体上成为一种相当单一的模式。
2.学生不全面了解合唱
小学合唱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兴趣,具备良好的音乐基础和良好的音乐修养。但是,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多数学生对合唱的认识不清,不懂得合唱是两个不同声部以上的曲调,容易混淆,从而导致学习上的困难。另外,有些同学因为基本功较差,在识谱时,对音高概念模糊,音准不稳,对高音的编排含义不明确,造成了不同音名的同音。因此,音乐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基本功与素养的训练,以达到对合唱教学的理解。但是,由于缺乏音乐基础,缺乏音乐知识,在参与合唱团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种挫败感,这种情绪会让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失去成就感,从而降低了学习热情,从而影响到合唱教学的效果。
二、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策略
1.创新、高效的合唱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音乐教育。这种学习角色定位的确定,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主动学习和发展。为此,新课程标准的改革,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将创新思想融入到歌唱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使自己处于辅助地位,使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合唱课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采用新的教学观念,既能提高合唱课的效果,又能在短期内加深对合唱知识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比如,在合唱课上,老师可以用大家熟知的《感恩的心》,首先把一首歌的单声部唱出来,然后用三度和声来解释,让学生按照原曲调和音调把三度和声写成二声部,然后进行二声部分的学习。通过创编、写、听、唱的教学,能快速地了解合唱的基本概念,并能体会其美。由此,学生对合唱中的四度、五度、八度和声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合唱的基本概念,为今后更好地学习高难的合唱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合唱教学中,学生将会更加自信,更加有能力战胜困难,获得更好的成绩,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音乐修养。
2. 合理使用多样化的合唱教学方法
在初学者的合唱教学中,合唱教学存在一定的难点,主要表现为音乐中的重点难点不易掌握和耗时较久两方面。学生面临困难时,容易出现的厌倦情绪,音乐老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进行适当的教学,以保持其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使其不会产生对合唱的厌恶情绪,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很多人在初学二声部分的情况下,不能把两种不同的音调都唱得很好,因此,可以采用轮唱、卡农的方式来唱,每两个音节之间的间隔一两个音节就可以唱出相同的曲调。同时,两种不同的音调也可以交替进行,这样,学生在演奏相同的曲调时,也能获得很好的共鸣。其次,基于对经典的理解,老师可以根据二声部分的曲调来创作一些简单的曲调,即保持单一的长音,由学员唱一声,老师唱二声,这时,要认真倾听所形成的声音,然后进行调换。因此,在学歌曲之前,老师必须对歌曲结构、背景等有一定的认识,并对歌曲进行恰当的修改,而不应一味地模仿现有的合唱教学模式,摒弃现有的教学模式,对现有的歌唱形式和形式进行调整。同时,要把握小学生的认识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其顺利、快乐地获取知识、获取成就感、树立起学习的动力,使其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3.开展合唱竞赛,点燃学生热情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一般会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创作出对应的曲子,反复进行合唱。但是这种合唱的教学方式很少有创意,长期下来,小学生会觉得枯燥。在心理学上,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已经逐渐减退,这对他们的音乐合唱技能的发展和提高非常不利。因此,在进行合唱教学时,教师要主动改变教学观念,采取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开展独立的研究。通过合唱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音乐教师可以班级分成两个合唱队,由他们自己决定演唱的歌曲和演唱方式,为他们创造出自己的合唱空间。通过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的合唱意识,通过对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合唱艺术的作用,使其能够更好地达到合唱教学的目的。比如《保卫黄河》,老师会将班级分成两组,每组都有一对学生进行合唱团,让他们自己组织,然后在班级里进行合唱表演,然后老师会对他们进行点评,并指出他们的优缺点。为了让小学生们在比赛中树立起一种不畏失败的斗志,让他们在比赛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
结语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合唱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其本质,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融入到合唱教学中,以提高其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田晶.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解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12-13.
[2]郑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策略研究[J].黄河之声,201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