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课堂是初中生音乐素质测评的根基

姚淑琴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江苏省南京市,211111

摘要: 初中音乐素质测评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我们不仅要重视测评结果,更要重视音乐学习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的音乐素养真正得到提升,让音乐素质测评落地生根,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心解读教材,吃透教材,有全盘的考量与局部的精雕细作;在教材应用中,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碎片档案记录的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态度、参与意识和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理解程度等,关注的却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持续性发展。立足课堂,上好每一节音乐课,是初中生音乐素质测评的根基。
关键词: 课堂;音乐素质测评;教材
DOI:10.12721/ccn.2023.15708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艺术进中考已经经历两年了,也引起了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广泛关注。目前,我们一线音乐教师把更多的目光焦距到初中音乐学业质量测评怎么考、考什么等方面,老师带着学生刷题和对测评题目的研究上做的更多,这些都是为终结性评价做准备,而对于立足于课堂的过程性评价做的较少。在提到课堂评价,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老师的教,就像一节公开课,我们更多的关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思路的清晰,教学方法的合适等,很少关注学生学得咋样、掌握了多少;再者测评更多的是关注教材所谓的知识点,学生对音乐知识点掌握的多,音乐成绩就好,这种评价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发展。目前我们初中的音乐课时十分有限,每周一节课,如何在在有限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笔者以立足课堂,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关注学生发展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用心解读,吃透教材

作为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研读是首要的,同时对音乐课程标准课程也要了于心中,因此在制定教材指标时,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从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提出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关注的“点”、串起的“线”以及了解的“面”。例如以七年级上册为主,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两首背唱歌曲,表述为“能够自信并有感情地背唱歌曲《龙的传人》《欢乐颂》”,同时对于本册教材的合唱歌曲,表述为“尝试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合唱歌曲《茉莉花》《我和你》《欢乐颂》《念故乡》”。这些要求的提出,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方向与抓手。以教材为本,以课标为纲,与形成性评价相连接,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要求融于音乐课堂之中,在整个教学中让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关联起来,不只关注知识与方法,也关注技能与过程,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中庸》第二十七章中有一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意思就是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先把广大的全局确定下来,然后你再努力去把很精微的细节部分也就是局部做好。用心解读、吃透教材,不愧是教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法宝,也是初中学生音乐素质测评有效开展的前提。

二.打破教材约束,重组教材内容

从当前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依然严格践行传统的课时主义教学方式,而这种传统的课时主义教学,极易导致学生知识地碎片化、浅层化,造成学生综合能力的欠缺,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价值观的形成大打折扣。同时,就初中音乐学科教学来看,教师容易忽视在不同学段同一主题音乐文本教学上的差异,忽略学生已形成的音乐素养,从而造成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教材是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途经,是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化,细致化,是对课程标准的无声解读,也是课程标准达成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本具有指导性建议的教学参考书,为教学指明基本方向,尤其在艺测背景下,教材更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种束缚。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以素养的视角来审视所选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的作用,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好奇与期待,在任务驱动下,学习体验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从而提升音乐素养。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是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实现深度学习的基础。我们唯有破茧,才能成蝶。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苏少版初中音乐戏曲教学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浓缩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精华。梳理教材发现,戏曲内容是以京剧为主,涉及昆曲、黄梅戏,又以锡剧、越剧为例,领略地方戏的风采。京剧历史、音乐、行当、声腔、流派等等杂乱无章的穿插在戏曲教学中,以致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戏曲课,不管哪个年级,都在重复相关的内容,学生很难有深度的学习,也难领略京剧的美感。

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的编写是融合人文性与音乐性系列单元主题结构的。比如第一首涉及戏曲的作品《我是中国人》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主题是《中国龙吟》,课标要求通过音乐作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高扬爱国主义旋律的《我是中国人》是一首京调戏歌,表达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热爱和自豪感,以国粹音韵表现融化在中国人民血脉中的民族精神,京剧常识等戏曲知识也穿插其中,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更多的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戏曲知识的衔接往往比较生硬,相关内容因缺乏联系,而会就教材教教材、泛泛而谈。此外九年级下册的京剧《包龙图打坐开封府》也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戏曲音乐主题只有在七年级下册《梨园漫步》中得以展现。重组后的大单元以“溯源、登场、爱——走进中国戏曲”为总领,板块式的设计把相关的音乐和戏曲知识融合其中,便于学生理解与学习,让学生由泛泛而谈到真正理解。重点还要考虑“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这是基于课程标准而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准则。“为何教”“如何教”则是帮助学生理解戏曲音乐的途径。我们不赞同在教学中侧重成绩的评价方式,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丰富其情感体验,我们着眼于学生认知的循循善诱,逐步感受和热爱祖国戏曲文化,并能以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戏曲音乐,懂得维护文化生态多样性的重要。这种改变才是真正成为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通道。

三.碎片档案,持续发展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基础知识包括: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常见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经过两次艺测分析,我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识谱能力较弱;音乐作品的风格与体裁辨别能力较弱;综合分析能力较弱,乐句、乐段概念模糊,节拍概念模糊;听辨拍子容易犯错;节奏模仿能力不够;甚至个别特色乐器辨识度低等。单一的教学手段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与现况的需求,我们需要广开思路,用不同手段,引导学生。例如:音乐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对于聆听过的音乐作品,学生们的记忆是片段式的,课前5分钟的回忆,成为笔者课前必做功课。采取随机抽查,学生聆听音乐片段后快速回答问题。学生开始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慢慢养成课有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习惯。这些碎片式的学习与反馈如实的记录了每个学生的艺术素质测评过程,这既是学生音乐课堂学习的成果体现,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内容。这样的过程,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这样碎片式的记录方式是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发展的。立足课堂,以教材为本,以课标为纲,与形成性评价相连接,扎实根基,才能打开顶层设计与实践操作之间的通道,才能更好的促进音乐课堂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1].《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