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群众音乐节目的本土化文化传播探讨

吴锡伟

南充市嘉陵区安平镇人民政府,四川南充,637900

摘要: 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关注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近期借鉴内地电视综艺节目经验做出的一系列电视节目改革。通过研究内地综艺节目的香港本土化,分析近年来群众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播变化。
关键词: 群众音乐节目;本土化传播;探讨
DOI:10.12721/ccn.2023.15708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无线电视开播,凭借《上海滩》《天龙八部》《金枝欲孽》等自制剧不断取得收视成功,其开办的无线艺员训练班也为香港电影、电视行业输送了大量演艺人才。在同时代同亚洲电视的行业竞争中,无线电视也始终保持优势身位,在坊间享有“大台”称号。但近年来,随着传统媒体的衰弱、香港本土市场的不振,以及新媒体的冲击,无线电视的收视率持续走低。同时,无线电视内部也危机不断。而原本分管音乐、综艺、剧集的何哲图、余咏珊、杜之克则相继请辞。

一、内地群众文化之音乐节目的香港本土化尝试

本土化(Localization)是相对于全球化而来的另一种趋势和潮流,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任何一种经济或商品流动,必须适应地方需求,才有可能加速发展。本土化可视为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应用,能够为某一特定文化或语言地区所接受的情况。群众音乐节目的痕迹:在节目风格、内容流程、人员设置上借鉴内地模式。《好声好戏》类似湖南卫视的《声临其境》,邀请演员嘉宾参与经典剧目配音、搭配竞技赛制;《死因有可以》类似芒果 TV 的《明星大侦探》主打室内推理游戏;《盛·舞者》类似优酷制作的《这!就是街舞》以街舞选秀。选择对已在内地播出并取得成功的电视节目进行直接而详细的效仿,是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本土化改造。与内地制作相比,无线电视在综艺效果、视听呈现、舞美设计上都暴露着香港电视业现有生产力和工业水平的不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生效以来,内地与香港在文化产业中形成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模式。也因为共处中华文化的照拂下,内地综艺节目模式的香港本土化,比之美式、韩式综艺节目模式在中国内地的本土化更易推进。香港地区电视从业者需要梳理内地与香港之间文化层面的异同,合理借鉴、取长补短,做好本土表达。

二、内地群众音乐节目的香港本土化内因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香港地区,本地观众对于陈旧的电视节目的内容已然感到乏味。文化是政治、经济的投射,探究无线电视对内地综艺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原因,应该更多分析到香港社会内部特有的、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这些因素能够充分反映出当代香港民众的精神现状。

(一)群众文化惯性收视

“惯性收视”指由于观众的收看习惯,令电视台的收视率长期倾向于某一间或某几间电视频道,即使其他电视台有质量不俗的电视节目,仍难以取得较高的收视率。以电视剧为例,就传播力而言,无线电视作为香港电视业的主力,近年来,其自制剧集久被本土观众诟病为“胶剧”。(香港网民用于批评港剧制作粗劣的形容词)在“师奶文化”盛行的香港地区,电视节目的收视主力是家庭妇女。为了迎合这一人群的观影口味以及价值取向,无线电视在剧集、综艺节目的制作上,也呈现出审美庸俗、内容乏味、形式僵硬、粗制滥造的特点。多种原因造成了香港年轻观众对于以无线电视为代表的香港电视节目内容的长期不满。反观内地电视节目近年来的发展,电视节目制作者们通过学习、引进日韩、欧美成熟的综艺节目制作标准,大大提升了原创综艺节目的制作水平。无论是传统的电视台制作模式,或是网络平台的自制模式,在歌舞选秀、户外真人秀、游戏竞技、人文历史等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内容丰富、风格时尚的电视节目无疑更为香港地区年轻观众所接受。香港本地报纸《大公报》就曾总结道:“内地的电视节目及其渗透出的文化信号,对年轻一代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二)强势群众文化

以一种新的群众文化形态代替旧的文化形态,即为文化转型。当前的香港,就处在这样一个文化转型阶段。过去受到西化思维影响的香港文化更需要匹配当前民族文化强势崛起的文化环境。文艺创作者们理应加强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即:将中国文化视作一种具有优越性、合理性的强势文化。香港电视业的衰弱和本土流行文化整体衰退有关,低质的电视节目真正与内地高投资的大制作竞争时,香港本土文化自然成为了一种弱势文化。香港的音乐经过了世所公认的八十、九十年代的黄金岁月,难复当年向整个华人世界、东亚地区乃至全球输出本土文化的强势。在无线电视近期频繁将内地综艺节目香港本土化创作的背后,是香港社会以传统电视媒体为代表的大众视角,也在潜移默化中将“大陆文化”视作一种强势文化。人民群众文化本身是一种软实力。强势文化之所以强势,首先是其本质上对受众或消费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直接或间接满足接受者、消费者各个层次需要的服务。而且,这种服务是受众和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主动接受的。近年来内地文化产业正是在满足受众不同的文化需要中所取得长足进步,这也凸显了我国社会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

三、内地群众音乐节目的香港本土化启示

可以预见,引进成熟的内地音乐项目将逐步为香港电视业的新趋势。不论本土化改造是否成功,这一文化现象都将启示内地、香港的电视业进行自我完善。

(一)对于香港群众文化

以《好声好戏》的收视为例,从短期效果来看,无线电视的尝试已经取得成功。数据显示,共有逾 100 万观众收看过该节目,且在社群文化兴盛的香港网络,《好声好戏》的网络讨论度居高不下。对于成功模式的复制早有先例,内地电视节目制作经验就是建立在“买版权”“搞模仿”模式上。《我是歌手》属于舶来品。不过,“模仿”只属于初级阶段,本土化表达的核心在于挖掘所处文化土壤下的风土人情、共同记忆、群众共鸣。正如近年内地电视节目制作找到擅长的自我表达路径,并在内容原创性上实现突破。令观众感受数十年间人生的起伏跌宕、时代变迁,这样的创作思路,才是正确的本土化表达。

(二)对于内地群众文化

近期无线电视的节目创新,或多或少体现了“拿来主义”教旨,也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内地电视产业近年来发展的得失。“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靠稳健发展的经济基础,以群众音乐节目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不能只生产“热闹”,更应关注时代旋律、把握时代脉搏。电视作为一个媒介工具,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其内容的生产制作更应承担起其相应的社会职能。未经时间考验的流行文化“easy come,easygo”,大多速朽,现有的文化受众终会分化、娱乐需求永远追逐着崭新的感官刺激。但是,培养创作优质内容的文化态度、坚定不移地实现陌生文化的本土化改造,才能真正打造我们民族文化产业的金漆招牌。群众音乐文化的价值,在于沉淀和积累,传统的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淬火中熠熠生辉;当代的中国文化,需要在全球化的当下,提升文化输出能力、扩大文化传播力。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文化应该也必须对世界当代文化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文化混融:嘻哈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姜文嘉.华中科技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