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民族音乐元素在中职视唱练耳课中的融合

张益苗

永嘉县职业中学,325100

摘要: 多年来,视唱练耳课在中职音乐教学中,一直是较枯燥无味的纯技巧课。往往只注重音高听辨、节奏的训练等等,在旋律与视唱方面接触的 70%是西洋音乐作品。应该丰富旋律的取材,为了突出民族音乐的地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大量的民歌及民族音乐优秀的片段,以强调民族音乐元素的重要性。
关键词: 视唱练耳;民族元素
DOI:10.12721/ccn.2024.15711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建立多元化的视唱练耳教学结构

国际音乐教育协会发布的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文件中指出: 在所有国家正规音乐教育课程中,尽可能多的使用本土的各种音乐、西方艺术音乐和外国音乐作为课程内容。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本国各民族和各社会群体的音乐。视唱练耳教育教学的理想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和非纯粹音乐技能的培训,是包容性更强、涉及面更广、以培养音乐感知能力、提高音乐素质的基础课程。视唱练耳课,其内容和体系以西方十九世纪的音乐理论为基础。就理论课程来说, 这里不包含中国传统音乐的即兴技术。如打击乐演奏、古琴的演奏阐释技术。从整体上讲, 中国地区性音乐风格框架内的音乐技术操作方式没有形成课程, 这就造成了中国音乐文化继承、再创造的中断。中职音乐教育如继续沿用音乐学院的学科分类, 其后果事与愿违。为此,应对现行的课程与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1)音乐基础理论课。中国音乐乐理课(包括中国记谱法)、中国音乐概论课(包括地区性音乐风格及音乐艺术流派风格)、中国音乐史。( 2)音乐技术理论课。古琴课(相当于西方音乐教学共同课的钢琴课) ,古琴音乐演奏的技法及个人音乐流派操作的美学(如各流派对同一曲目的不同诠释)。( 3) 打击乐课, 中国打击乐在其音乐中占重要地位。改进传统打击乐的音量, 保持其非固定音高及音色、使之进入课堂。(4)音乐风格技术分析课。如不同地区音乐歌唱风格或不同乐种演奏风格,传承的即兴性或音乐的“口语生成法则”,这与中国口传心授的方式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操作(创作、传承、审美、接受) ,都需要建立专门的课题研究项目。

二、重视民族音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

(一) 重视民族音乐的地位,不盲目媚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早在距今7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中,开创了音乐历史的源头。《诗经》中的《国风》收入了我国北方的160首民歌,表明在公元前11世纪到6世纪,我国民歌已具有相当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几千年来民歌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 表达人的思想、意志, 记录着人的历史。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 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 “散曲”、“小令”,明清以来的“歌谣”、“小曲”等,就是民歌的汪洋大海中留存下来的珍珠, 他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上放射着不灭的光芒。器乐的创作和演奏活动很早就有了蓬勃的发展, 两千多年前古琴艺术已有较高水准,现存的古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在汉未时就已产生, 这些琴曲在创作、演奏技巧和音乐形象塑造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中可以窥见唐代琵琶音乐取得的成就。现今流行的“丝竹”、“弦诗”、“吹打”、“十番锣鼓”等民间合奏,以及各种重奏、独奏形式, 都是传统民族器乐形式的发展。如南方盛行的典雅秀丽的 “江南丝竹”, 以打击乐为主的“舟山锣鼓”, 吹打并举的“苏南吹打”,具有北方特色的“河北吹歌”, 还有与众不同的广州音乐和潮州音乐……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在乐器演奏技巧、乐曲风格、演出形式和传统曲目等方面都各具特色,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听”。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民族文化财富,然而民族音乐在国内却日渐冷落,尽管国家一直都在宣传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可效果并不容乐观。这跟我们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鉴于民族音乐的现状及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必须想方设法, 做好师范类音乐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

(二) 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加大民族音乐的比重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 中职民族音乐课程教材的建设是构建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国家教育部应组织全国民族音乐学界和中职音乐教育界的专家和教师共同编写民族音乐方面的教科书。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应广泛收集和利用我国民族音乐学界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音乐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应立足于五大集成出版的既有成果,制订将其转化为中职民族音乐教材的规划。此规划采取分区分步推进的工作程序, 将音乐文化资源按音乐文化区划的单元予以集中整合, 然后组织各地区的中职分工协作, 从中抽绎筛选出可转化为中职教材的品种曲目, 据此编撰文字教材与有声像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在现今普遍使用的视唱练耳教材中,我们多见的仍然是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导的曲例合集,如果我们能编写出一套包含我国各民族典型音乐特征的视唱曲谱集,那么便能使学生直观的接触我国的民族音乐,广泛地了解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国民族音乐是融会50多个民族文化精华的,由于文化,其异彩纷呈。在编写视唱教材时,应加入一定数量的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及特有的地方性音乐,要突出视唱教材的民族化。通过视唱这一方式掌握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主义风格。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国音乐理论研究成果在各专业,各学科中向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的转化,以中职多学科的优势,创建民族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多学科复合和交叉的理论优势,使中职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始终有坚实的母语文化理论作依托,创立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学科的体系。

(三) 强调民族音乐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

重视民族本位和主体意识,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民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仍然是一个师资问题,这是无法回避的。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中职民族音乐教育成败与兴衰的关键因素,中职如何发挥母机的作用,完成系统而庞大的音乐教育工程,师资至关重要。而目前中职音乐师资总体能力偏低的状况必须尽快得到扭转。尤其要加强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认识、理解,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认知水平的局限或极端化都将无助于教学和科研。视唱练耳教学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来实施,所以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学中首先要体现音乐文化的审美价值和情感意义, 将学生定位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将教育定位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将培养各具特色个性的音乐人才作为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任务。针对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为有创新精神的、富有教育智慧的教育者。精心设计、提出探究性课题, 组织活动,将课堂教学的单纯音乐技能训练,转变为激发学生内部求知欲的创新教育行为,以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情感、高尚的音乐审美态度和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要发挥作为基础理论学科的视唱练耳课的优势,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手段,大量运用民族音乐的素材来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的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 把启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理解民族音乐优秀传统的教育理念贯穿于视唱练耳课教学的全过程。综上所述,应该以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比重,对视唱练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扩大视唱练耳教学的知识量和范围,使视唱练耳课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活动中重要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 龙晓匀.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视唱曲目精选[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 李倍. 视唱练耳的审美底蕴[J].中国音乐,20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