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训练的有效途径

覃丽莉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宁武镇梁新小学,530102

摘要: 声势训练是奥尔夫教学法中的一项基础教学方法,在如今的音乐教学中已经被广泛应用,该训练方法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创新音乐教学形式,将音乐融于生活,在课堂中开展声势训练,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训练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小学音乐;声势训练;有效途径
DOI:10.12721/ccn.2025.15749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当前艺术类的课程种类繁多,为了配合素质教育的发展,各类极具特色的艺术课程应运而生。其中,最受到欢迎和喜爱的当属音乐课程。在音乐教学中,声势训练符合小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和学习规矩,律动性较强,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动作感应音乐节奏,直观的动作和声音能帮助学生以身体器官为桥梁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训练的意义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核心素养一词出现在音乐教学中,不仅提升了音乐教学的价值,也提高了音乐教学的难度。小学音乐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这四项核心素养体现了现代小学音乐教学的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声势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这里的理解是更深层次的,也就是学生可以透过声势训练体会音乐的内涵、表达的情感等,而且声势训练的节奏律动较为灵活,可以应用于不同风格的音乐,将各民族的音乐以及不同艺术形式的音乐放在同一水平面上。这些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训练的有效途径

(一)将合作教学法与之融合

声势训练具有较强的自主创造性,但是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独立创造能力并不强,虽然其拥有天马行空的思维,但是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为了发挥声势训练的创新创造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和创造力发展,教师应根据声势训练的特征将合作教学法与之融合,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学习歌曲《咏鹅》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3人一组,同时为学生准备一些与鹅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根据视频了解鹅的生活习性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肢体动作,以供学生模仿。有了基础的模仿才能创造,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歌词,并根据自己对视频中鹅的观察创造不同的肢体声音和动作。比如可以在歌唱过程中融入鹅走路扭屁股的动作,在固定的节奏点融入鹅的叫声或者拍手等。每个学生所观察到的细节不同,这样不同的小组所表现出的声势训练动作也就各不相同,这种方式能够给其他学生以醍醐灌顶的创造灵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发展。

(二)创设音乐互动情景

小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的属性,如果长时间被动倾听很容易在课上出现走神和困倦的情况。如何利用声势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是小学音乐教师为之努力的目标。在组织声势训练活动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设备,为学生创建丰富的音乐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节奏注意力,用身临其境的方法从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对于节奏学习的渴望。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以使用,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过渡作用。音乐课程是极具创造性和活力的课程,其中包含丰富的情感、多变的节奏韵律,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作者创作乐曲的所思所想,掌握不同乐曲形式的节奏特点,需要音乐教师采用开放互动式教学,用充满动感的方式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节奏体验,甚至让音乐成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鉴赏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铃儿响叮当》时,可以准备相应道具,根据音色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分别使用不同大小的铃铛,在课堂进入尾声时一起进行演奏。在课上,由于本首歌曲具有一定的节日气息和故事属性,教师可以让一位学生作为代表进行讲故事,逐句给表演的学生提示歌词,另一位学生进行逐句表演,让其他学生猜测他演的是哪一句歌词。这样的互动式教学情景,能够大大加深学生的沉浸感,极大地提高学生互动的热情,使学生身心投入游戏中来,加深对歌词的印象,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和综合音乐素养。在学生对于歌曲的背景和内容有了简单了解后,教师可以组织声势训练。这是一首情绪欢快且曲调流畅的歌曲,清脆的铃铛声能够烘托圣诞的氛围,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铃铛,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同学的乐器进行替换,使用小铃、串铃、响板和铃鼓等各种乐器对节奏进行跟练和模仿,体验与同伴合作演奏的乐趣。铃铛声音清脆响亮,在演奏过程中如果节奏不齐的情况是很容易听出来的,这会帮助音乐教师判断学生对于节奏的把控情况和学习进度,从而做到具有针对性的声势训练,在合作演奏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节奏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组织音乐游戏活动

小学音乐教师若想最大程度发挥声势训练的作用,需要全面了解小学生当前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并从生活中提取音乐教学素材,组织富有趣味性且难度适中的游戏活动。同时,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目标和要求了解各种乐器的特点,理解教材中的歌曲范例,在设计游戏时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想象空间,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事物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同时,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接龙游戏活动,让学生对节奏进行模仿训练,将声势训练涵盖到游戏环节当中,这样能够使学生摆脱传统音乐课堂中被动倾听的单一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游戏的趣味,在游戏中增强自身的音乐感,提高自身的听觉记忆能力,加深对于歌曲的理解。小学时期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听故事,对这个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无论是父母编的故事还是故事书中描绘的故事,都对学生具有足够大的吸引力,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小学音乐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组织声势训练过程中尽力营造游戏的氛围,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并根据故事的发展情节进行节奏演示。

例如,教师在讲授《丰收之歌》这一讲内容时,可以在课前导入时先播放立秋时节农民伯伯在收割麦子时的录像,让学生通过聆听音效感受农民伯伯在丰收时节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并通过播放其他暗示丰收的声音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苹果树上长出了很多苹果,枣树也结出了很多果实,树林都在秋天变成了果园,田野里面一片金黄,一派“春华秋实”面貌跃然纸上。教师在播放丰收视频的过程中可以在后段去掉原视频的音效,用《丰收之歌》作为背景音乐,这样能够让学生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感受歌曲的特征,能够将节奏的强弱、长短牢记于心。本首歌曲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歌曲,一拍一音,音乐风格上较为利落豪爽,配有直率带有幽默感的歌词,更能让学生置身其中,与丰收的农民伯伯产生情感共鸣。这时教师可以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音乐“帮助”农民伯伯一起收获和采摘,用节奏拍打和声势训练的方式参与丰收活动,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课堂参与度,在欢乐喜悦的气氛中掌握乐曲的节奏,达到增强自身节奏感的目的。

三、结语

声势训练的开放性、创造性、自然性、趣味性等特征符合小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也能满足小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所以教师应将其积极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模仿音乐节奏,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辨识度,组织适当的游戏活动增强学生的节奏感,选择适当的歌曲进行声势训练,同时应创设音乐互动情景,致力于为提升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效率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辛艳秋.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黑河教育,2022,(02):68-69.

[2]张菲荣.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艺术,2023,(05):57-58.

[3]潘思维.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名师在线,2022,(29):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