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领域中,除了传统的汤药药剂外,中药片剂也十分常见,具有方便使用、剂量准确、易于携带等特点,深受市场的欢迎。但从中药片剂的生产制备角度来看,所选择的工艺方法、质量控制措施等,对片剂的功效、安全等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对于多种中药片剂,给出使用的方法也尤为必要。对此,加强对中药片剂工艺技术和质控方法的研究进展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1、中药片剂工艺技术发展趋势
1.1中药泡腾片工艺技术
中药泡腾片是常见的中药种类,该药物是以泡腾切片进行制药,以这种片剂作为主药使用,为了保障泡腾片的有效发挥作用,通常还会在其中添加枸橼酸和碳酸氢钠,通过将主药与辅药进行混合,再制作成片剂。当实际使用这种药物时,药物会在被稀释的情况下释放出二氧化碳气泡,在气体作用下,药物能够加快崩解速度。例如,对于霉菌性烟道炎的治疗,可以使用百花泡腾片进行治疗。在用药时,药品会吸收体液产生二氧化碳泡沫,大量的泡沫会将阴道内腔填满,由此使药物疗效更好地发挥出来。又如,在制作葛根、甘草、滑石粉等止泻类药物时,通常是将这种四种原材料进行粉碎处理,待粉碎后再添加滑石粉附加料,制粒时,有机结合糖液的使用,在糖液干燥后用1%的枸橼酸和1%的碳酸氢钠加入100目筛,使各种原料混合均匀后再压片,从而使中药片剂有效发挥作用。
1.2体外释放度工艺技术
在中药制备过程中,通过体外释放度试验可以得到相应的试验结果,实际的试验分析过程中,可以基于试验结果对中药片剂的生产进行指导,从而确保中药片剂的生产制备质量,这也是中药片剂生产工艺方面的一大进步。例如,有关研究人员曾利用3种不同工艺、5种不同处理方法,对全叶青兰进行了体外释放度的测定,得到了释放度最快的工艺路径、处理方法,促使有关药物的生产制备更为高效,既可以保证质量,也可以发挥出其最大化地功效。进一步来讲,在对累计释放百分率进行对比时,发现虽然处方不同,但累计释放百分率的差别并不大。其中,将淀粉做为填充剂时,其制作工艺是最简单的,且制作成本也是最低的。
1.3二次回流提取工艺技术
在中药片剂的生产制备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二次回流提取工艺进行制取中药片剂,如通过有机结合这种工艺可以得到质量更好的膏体,与此同时,这种膏体药物中,油脂和树脂的含量均相对较少。从这种片剂药物的测定结果来看,药物总有效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且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并不会出现松片、崩解、迟缓等问题,最终的制备效率较高。二次回流工艺的应用过程中,还能将干颗粒的水分控制在45%范围内,糖衣片干燥后的失重不超过5.5%。基于膏体片剂的这一特点,也利于对其进行有效存储,如长期存储过程中,中药片剂的状态相对稳定,并没有出现阴暗的斑;为了进一步保障中药片剂的质量,还涉及对中药片剂进行低温烘干处理,此过程中,在中药片剂上进行喷洒酒精压片,则可以避免出现粘冲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喷洒的酒精应使其浓度在30%-50%之间,当药物原料的粘性较大时,浓度会高些;当粘性颗粒较小时,酒精浓度可以适当调低。
2、中药片剂质量控制方法进展分析
2.1药物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在中药片剂生产制备过程中,对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具有必要性,也是对药物品质做出相关评价的关键参考。当前,有关企业为了保障对药物中有效成分测定的质量,给出了定性方法测量方式。例如,有关单位在对三黄片药物进行测定时,有机结合了这种工艺方法,该方法是指有机结合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内含物特征,以此鉴定药物的真伪和纯度。从市场实际情况来看,三黄片的生产厂家有多个,因而这种药物进行高效、准确的鉴定具有必要性。
有关单位在对复方抗结核片中药物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测定时,利用纸上层析法开展了相关测定工作。该方法是指基于混合物种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溶解度不同,由此实现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分离及测定。此外,还有相关单位在对中药片剂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测定时,结合了气相色谱、薄层扫描、薄层层析法,对复方丹参片、冰片、丹参酮等含量进行了测定。
2.2药物利用度和中药浸膏片释放速率的研究进展
有关研究人员有机结合杯法,对毛冬青片和胶囊的释放速度实现了测定。实际的测定工作中,有机结合了80-1型固体药物释放测定仪的应用。测试结果表明,药物片剂与胶囊存在释放速度上的明显差异,同一时间过程的释放量也明显不同。例如,毛冬青片在30min内与胶囊剂在2min内释放的有效药物成分量相接近,这两种药物持续释放50min后,胶囊制剂的释放量达到片剂的2.2倍。这说明,该类中药胶囊剂药物有效成分的释放速度明显快于片剂。
相关研究人员在对牛黄解毒片的释放度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指标为黄芩素,由于糖衣片在释放时会经历糖衣剥落的过程,所以在开始释放的时候其速度会比较慢,释放的积累曲线呈现出S型,且崩解时限和释放度之间能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如果崩解的相差度比较大,崩解快药物释放度一般都比较好,但崩解时限合格并不代表释放度就好。
由于中药浸膏片或者半浸膏片在吸收水分后会分散,并逐渐变成稠状的物体,会将样品上方的筛网堵塞,使得流量随之而变慢,所以在对中药浸膏片进行测定时,最好不选用循环法。例如,有关研究人员在对野马追片的体外释放度进行研究时,发现其在人工胃液中第120分钟的释放量为76%,在第70分钟和53分钟时,其释放量则取决于剂型和浸膏颗粒的大小,散剂的释放量比片剂更高。如果将释放时间作为标准,将80目的释放度与24目的释放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前者能达到后者的6倍,而与糖衣片相比,其能高出10倍。并且,释放度受工艺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对干浸膏颗粒的直径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在颗粒间和颗粒中加入适量的崩解剂,或者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就能使全浸膏片的崩解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医药由来已久,传统中药是以汤药制剂为主,虽然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在实际使用上具有一定不便性。对此,在时代开始发展背景下,中药片剂应运而生,其具有携带方便、服用简单等优势。然而从过往的中药片剂生产工艺特点来看,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鉴于此,本次就中药片剂工艺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总结了现代化中药片剂工艺及发展特点,以期能够为有关企业的带来借鉴参考,继而推动企业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乃康.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6):3.
[2]吴现超.常用中药制剂的种类及特点[J].健康之家,2022(9):40-41.
[3]许曦,罗晓彤,刘勇,等.院内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