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昌邑市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现状及典型做法的调研

魏勇

山东省昌邑市统计局,山东省昌邑市,261300

摘要: 近年来,昌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农业竞争力为目标,突出地域特色,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现状;调研
DOI:10.12721/ccn.2021.15711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发展情况

(一)粮食产业持续增产增效。我市耕地面积104.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产量连续多年突破10亿斤,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产粮大县等荣誉称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我市在完成5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的基础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投资7200万元的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4.8万亩,提高了粮食增产抗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强化技术示范带动,以2020年度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新项目为依托,广泛开展吨粮田、吨粮镇创建,建设了粮食生产万亩核心示范区、百亩高攻关区,辐射带动10万亩以上,集成推广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坚持增产与提质产举,推进全市粮食绿色高效发展;推动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服务规模为目标,推动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我市青阜农业公社创新和推广了“村企社共建”新模式,高效流转土地10.2万亩,粮食亩产超过1000公斤。在青阜农业公社带动下,全市50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900余户;围绕粮食产业,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家,农业产业联合体2家,涵盖了育种、种植、仓储、加工、社会化服务等类型,促进了粮食产业全产业链发展。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24.87万亩,同比增长0.5%;总产52.56万吨,同比增长2.2%。今年夏粮喜获丰收,小麦收获面积67.6万亩,同比增加2.3万亩,经测产,单产达到507公斤/亩,创历史新高。

(二)生姜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昌邑生姜种植和市场带动优势,以建设中国(生姜)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以《昌邑大姜产业发展规划》、《昌邑大姜产业品牌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实施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昌邑市数字农业示范园等项目为带动,建设了生姜数字化精准种植示范区、生姜产地交易大棚、恒温库、鲜姜储存及废弃物利用处理库等,增强了生姜生产、加工、仓储和冷链物流能力,拉长了生姜标准化生产、加工、贮藏流通、品牌化经营产业链,提升了生姜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020年,生姜种植面积9.52万亩,总产48.7万吨,产值近50万元;宏大、琨福两大生姜市场交易量达到180万吨,形成了以大型交易市场为中心紧密联结中小型批发市场稳定互动的市场网络体系;开发了寿司姜片、姜条、姜糖、姜茶等系列生姜深加工产品;新增阿力萝、宫町记、碧玉齐姜等注册商标5个;开展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认证,三品一标认证达到12个;发展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带动生姜种植5万余户。2020年,山东昌邑大姜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入选潍坊市产值过 50 亿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名录;山东宏大生姜市场有限公司入选2020潍坊高质量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0强。全国唯一生姜价格指数“中国生姜指数网”落户昌邑,“昌邑大姜”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昌邑生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在全国所有生姜的区域品牌价值中位列第一,奠定了昌邑生姜在全国生姜产业的主导地位。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再上新台阶。一是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我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59家,其中省级6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9家,其中省级5家;省级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5家。二是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产业强镇。以建设国家级饮马镇产业强镇为依托,重点培育打造柳疃粮食高效种植、下营水产育苗养殖、卜庄畜牧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柳疃、下营、卜庄三镇获评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培育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7个。三是加快现代产业园区建设。目前,我市共发展面积200亩以上农业产业园18个,其中省级1个,潍坊市级3个。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全市乡村产业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现代高效农业整体竞争力不够强,产业链短板较为明显,乡村振兴要素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总体投入不足。虽然我市在“三农”领域投入虽然持续加大,但是相对其他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明显不足,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发展仍然受困于土地、资金等限制,处于农民生产、企业加工和其他组织服务的割裂状态,产业附加值有待提高,缺少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业态新、技术强的农产加工龙头企业带动。

(三)高质量发展不强。农行业组织化程度低,产品竞争力弱,市场价格波动大,高质量集群效益和公共品牌影响力相对落伍。

三、工作建议

要聚焦全面现代化要求,推动产业由全面覆盖向提档升级、可持续发展转变,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乡村产业,打造全产业链提升竞争力,更好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一)在投入方式上求创新。充分利用国有企业融资优势,发挥财政资金一两拨千金的作用,吸聚融合国有和社会资本聚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整合盘活各种闲置资源,形成可利用的资产资金,通过评估折价入股集团公司,实现资源资产化推动产业融合化深度发展。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在符合资金使用要求前提下,将各类涉农资金转变为股金,推动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活各类要素,形成国有、民营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投入格局,从根本上扭转总体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在全产业链发展上求创新。通过国有资本投入和乡村振兴资金参与,实施生产提质增效、发展精深加工、完善市场物流、加强品牌建设等行动,构建起符合产业规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产品链、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信息链相互促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聚力建设数字化园区为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的产业集群,促进生产、加工、物流、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破解三产发展不均衡问题。

(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求创新。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发展战略,高起点建设一批示范带动强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项目,重点抓好昌邑数字农业示范园和山东土壤医院昌邑基地两个项目,通过使用5G技术,打造集农业生产示范、产业升级引领、科技创新孵化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国际数字化“未来农业”典型样板;开展土壤修复研究,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环境修复综合服务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为乡村振兴发展积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