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农业技术在中职实习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吕洪彦

克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161600

摘要: 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绿色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实现农业的整体现代化必须尽快提高蔬菜产业的栽培技术。进行现代花生产技术推广、提高技术推广成果质量等是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蔬菜业的一个迫切需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实训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对策,以求不断提高农业作物栽培和科学的实训教学效果,培养一批符合新经济时期农业需求的高培养素质实用农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 农业技术;种植;实训教学
DOI:10.12721/ccn.2022.15700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现阶段中职学生进行马铃薯种植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实践教学则通过让学生深入到生产基地进行实际操作。农业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没有实践的教学过程,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但是在现阶段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在于蔬菜种植技术的课时设置较少,在教学实践中,为确保新教学计划的如期实施,有较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

(二)缺乏地域针对性

从农作物生物特性、生态特性来看,其栽培生长的环境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多变形的特点。对此在农业技术课程教育中,还必须考虑不同地区性的特色,结合地区特色开展本专业课程的特色教学。但是在当前的农业技术教学体系中,教师仍是按照新基础课、专业课开展教学,即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多按照教材内部布局开展授课活动,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呈现出阶梯型特征,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一是该授课模式脱离了实践,未考虑到授课内容与农作物生长的实际情况,二是围绕课本教学忽视了本地区农作物生长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地域性、特色性不足。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整个课程体系中缺少对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的内容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无法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来。针对课堂教学中缺少的农业地域性教学,教师应从整体的课程体系设置上思考如何将本地域的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与原有的课堂教学体系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习普遍的理论性知识,更能普遍理论与地域实际相结合进行思考、探究和实践。

二、农业技术在中职实习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突出季节性与实践性

就传统的农业技术教学而言,由于教材内容繁琐,实践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影响,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严重,这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授课难度,而且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新时期,在农业技术授课中,可按照季节变化为时间轴线,进行农业技术的优化创新。基于季节变化轴线开展本课程教学时,全体师生能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农作物生长发育变化规律进行实际操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缩短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田间的距离,而且有的激发了学生参与课程学校的热情,此外其实现了学生种植技术的不断锻炼,有效地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其次,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教育还应摒弃传统单一学科教育的模式,即在具体教学中,应重视该课程与微生物学、农业机械等专业的有效衔接,不断的丰富具体课程教学的内容。最后,基于季节性教学模式实现农业技术理论教育与是实践教育结合后,还需要注重微观层面的创新。即在教材知识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应注重作物个体生长发育系统理论的融合,同时在教学中应助于生长环境调控理论、农业大棚栽培新技术的穿插渗透,这样才能实现多个学科的有机融合。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全新教学模式,应将教与学的过程对接到实际农作物生产中,具体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实施可以根据生产基地季节、天气等原因进行统筹安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农作物生产过程的管理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更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意识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让学生将所学所知写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实践性教学是理论教学必不可少的补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可以使广大学生更好的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

(二)从本地农业生产实践出发

中职实习实训教学中,要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教育及培训效果,还应注重教学活动与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的有效融合。

其一,基于本地农业生产实践考虑,在农业技术实习实训教学中,应重视传统阶梯式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可选择多维度的重迭式课程教学方法开展具体的教学模式。从多维度重迭式课程教学过程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将本专业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在考虑本地区农业生产实践、农作物生长特性的基础上,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农业技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穿插教学,其不仅保证了教师授课的方便性、合理性,而且在结合农业生产实践教学中,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其实现了学生农业生产指导和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与能力的有效培养。

其二,传统教学模式下,农业技术虽然具有一定的实习、实训课程,但即便在实习、实训课程中,学生也是以田间观察为主,学生动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有限。而在新时期,通过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设计的优化,田间成为农业技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能参与作物育种、良种繁育活动,而且能参加品种(系)比较观察、栽培方式操作,此外学生还能系统进行农作物栽培密度、肥料实验,这种变抽象为具体的田间展示教学方式,有效地保证了课程知识内容的易学、易懂、易用性,实现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其三,在农业技术实习实训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考虑本课程的学科特点,然后在本地农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的交融,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素质教育理念下,实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重人才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四种能力的培养。要在农业技术教育中实现这四种能力培养,还应注重理论+实践教学过程中“看、联、比、研、写和读”等要素的融合。中职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应在认知勘察教材资料的基础上,侧重教学实践、田间生产的观察,然后所看到的理论知识与田间生产实际联系到一起。随后应重点对教材记载内容与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的差异,通过有效地对比鉴别,加深对农业技术相关观念的裂解和记忆。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后,还应发挥“研”的作用,即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参与田间实验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以此来发行教材知识与田间生产实际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见图问题的思考、讨论、分析和解决。最后学生应将自己在实习、实训中的所看、所联、所比、所研记录下来,然后有逻辑地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撰写成文,这样能加深自己对农业技术等农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农业实践能力,对于实用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二、结语

重视并提高农业作物栽培的实训教学效果不仅是当前实现农业整体现代化的要求,也是为了培养符合新经济时期农业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农业技术人才。因此,广大教师教师要从本地农业生产实践出发,设计新的课程学习体系,改变由传统的阶梯式课程教学方法为多维的重迭式课程教学方法,让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深入田间,接触实际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轩正英.蔬菜栽培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87):88-89.

[2]周庆红,范淑英,罗莎,杨有新,吴才君.《蔬菜栽培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