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医时间护理干预在中医内科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马云娟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中医医院272100

摘要: 本研究目的是针对中医内科患者,分析中医时间护理干预的具体应用和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20年8月到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240例慢性肠胃炎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统计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度并进行对比。结果是在观察组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护理工作满意度也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SF-12量表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中医内科患者,实施中医时间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时间护理;“因时施治”;脾胃湿热
DOI:10.12721/ccn.2023.15703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中医时间护理是将中医时间医学充分融合现代护理产生的一种护理方式,更加重视在疾病治疗和护理中“因时施治”的意义,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医内科工作中,肾病、脑病、风湿病和肿瘤以及各种胃肠道疾病是主要的疾病,在当前的流行病学研究中表明,中医内科的患者数量多,在其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很显著的时间节律性,同时和季节的变换以及昼夜改变有着显著的关联。在最近几年中,我国政府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对中医时间护理也投入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在中医内科中,相关的时间护理研究很少,必须要进一步进行分析。在本研究中,主要是在中医时间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中医时间护理对内科患者护理的效果,希望能够对护理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研究中,选择我院在2020年8月到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240例慢性肠胃炎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患者均为慢性肠胃炎患者,在对照组中,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在观察组中,则是使用中医时间护理干预。在对照组中,包含男性患者62例和女性患者58例,患者年龄是19岁到61岁。在观察组中,包含男性患者63例和女性患者57例,患者年龄为18岁到6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对照组中,采用,其中包含:

服药:如果患者是肝胃不和,使用柴胡疏肝散药物治疗,如果患者是脾胃湿热,使用黄连温胆汤治疗,如果患者是脾胃虚弱证,使用香砂六君子汤和黄芪建中汤,如果患者胃阴不足,需要一贯煎治疗,如果患者胃络瘀阻证,需要使用合丹参饮治疗,每日服药两次,餐后服药,在早餐和晚餐之后的半个小时服药。心理干预和针灸不限制时间,通常是上午空闲时。

在观察组中,采用中医时间医学理论进行护理,按照子午流注二十四时归属理论,采用针对性的服药、心理护理和针灸,做好时间安排,合理开展护理干预。具体策略包含:①服药:在辰时(7: 00~9: 00)时,属于人们脾胃二经旺盛的阶段,服头煎;在戌时(19:00~21:00)时,脾胃二经时服用第二幅药,保证最高效的扶正补虚。②心理护理需要在戌时(19:00~21:00)进行,这个阶段中患者的心脑神经系统是最活跃的,因此,这个阶段中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积极性,促进他们获得最高效的治疗效果。③针灸治疗:需要在辰时(7: 00~9: 00)时间段中实施针灸治疗,这个时期辰胃经旺,如果施针可以打通胃经,帮助患者进行气血调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护理工作满意程度。其中,临床治疗有效率的统计首先统计病人病例,之后划分有效、显效和无效患者,其中,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患者人数×100%。

使用健康调查12条简表(SF-12)评价并统计患者生活质量,主要从八个维度进行,包含躯体功能对角色功能的影响、躯体活动功能、疼痛、活力、健康总体自评、情绪和社会功能等。使用标准评分法,其中分值越高代表生命质量越高,当评分小于50分时,代表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显著比正常水平低。

使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统计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度,其中包含五个选择,分别是非常满意、满意、中立、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其中,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患者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软件SPSS 18.00统计并分析数据,计量数据表示为(均数±标准差),利用t进行检验,使用(%)表示计量数据,利用χ2进行检验,当P<0.05时,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截图1738899393.png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析

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参考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析 (分)

截图1738899448.png3 讨论

自生物钟学说兴起以后,相继时间医学也应运用生。生物钟学说从整体观念出发,对生命的时间结构进行了客观的定量,并研究它的机制,这与中医学整体思维的模式相契合。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从实践观察中,早已认识到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和人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形成了“天人相应”学说,并贯穿在医学的各个学科,指导着临床实践。

最近几年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康观念和意识也不断增强,对养身保健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中医护理技术主要是采用“辨证施护”和“整体观念”思想理论,为患者带来更加人性化、专业化、全面化的整体护理服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有着简、便、验、廉的特点。同时,中医护理技术可以对人们的功能平衡进行调节,产生的副作用小,在当前的临床中有着广泛应用。另外,在中医学中认为,自然界和人是统一的,是一个有机体,然后需要按照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对自身的身体进行调节,这对于保持机体健康十分重要。在当前中医学中,按照“天人相应”的观念,需要在临床施护中坚持因时制宜的护理原则,实施中医时间护理干预,提高护理的效果和水平。

3.1强化时间护理、观察以及健康指导

疾病是受着气温变化、阴阳消长和五行生克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如能够掌握各种疾病的昼夜节律,有规律地进行护理工作,各种疾病按不同的病情强化护理,随时观察,做到及时抢救,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体的阴阳和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应,也有四时和昼夜消长的节律。在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人体也必须与之相应。例如,人在早晨醒来后神志清爽,白天精力充沛,阳气盛,这种人体阳气白天多趋于表,从而开始一天的工作。夜晚疲惫困顿,阳入于阴,多趋于里,应充分休息睡眠,消除一天的疲劳。中医认为病邪侵犯入体,首先破坏了阴阳的协调平衡,使阴阳失调而发病。因此,要求护士在病人患病时要指导病人注重起居,按时作息,宣教有关劳逸结合的注意事项,指出劳则气耗,逸则气滞的医学道理。

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气候剧变超过人体调节机能的限度,或者肌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身体变化作出适应的调节,就会发生疾病。所以,人们的生活按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做到寒温相适。尤其病后,正气虚弱,腠理不固,卫外功能低下,虚寒之邪乘虚而入致病复发。故指导病人适寒温,避时邪,及时增减衣被。

3.2中医时间护理干预的理论依据

《内经》记载有四季不同的适应养生方法,例如春三月“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对康复期的慢性病人给予指导养生的方法,如晨起散步做呼吸操、打太极拳,听轻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病人运用中医传统方法进行运动锻炼,逐步加强活动量,以增强体质。如因病致肢体功能障碍,应着重局部功能锻炼、按摩、艾灸、温浴等,使经脉流畅,精气流通,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3.3中医时间护理干预中护理的时间

(1)最佳心理护理时间

在相关的医学研究中指出,患者的最佳心理护理时间为19:00到21:00,这个时间段中开展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保持患者始终处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生物学家研究指出:在人体中,在每日中的9:00到11: 00、16:00到17:00、19:00到21:00是精神提高的时间段,患者常常表现为精神预约,别人亲近不排斥,很愿意主动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在19:00到21:00时间段中,医护操作比较少,相比较而言病区环境十分安静,患者容易感到寂寞,这个时期进行心理护理能够让患者很快进入到角色中。在白天时间中,护理人员忙于各种护理工作,很少有时间和患者沟通交流,因此在19:00到21:00时间段中,能够方便责任护士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全方位评估和掌握,带来更高效的心理护理。

(2)时间因素与临床用药

实验表明,在人体中,药物在不同的时间中存在着不同的时间节律。比如在一天中,肝中酶活性呈现着规律的变化,通常在2:00是高峰期,在14:00左右逐渐降低,一些药物的代谢都受到肝酶影响。药物出现的代谢节律也称为个体差异,一般受到遗传因素、环境和患者年龄的影响比较多,能够按照毒性、药效以及不同个体和代谢时间节律,选择最有效的服药时间。比如使用激素的时间过长,容易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造成抑制,使得患者身体中的医原性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在 8:00给药对肾上腺分泌造成的抑制作用要显著小于午夜用药。在早晨,时间和血浆皮质醇昼夜节律有着相一致的峰值位,血中皮质激素水平不断提高,只能对 ACTH分泌产生很小的抑制效果。如果给药的时间和血浆皮质醇峰值位相相差很远时,就会对 ACTH分泌造成影响。比如饭前服用氢氧化铝凝胶能够中和胃酸,对患者胃粘膜进行保护,而饭后使用则没有这个效果。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用药的原理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保证科学合理用药。

(3)时间生理、病理学和时间护理

研究可知,随着自然界的改变,人体生理活动也呈现出节律性。比如在一天中,16:00到20:00人们的体温达到最高,在4:00到6:00达到最低。当前一些护士把16:00 体温在13:00到14:00时测量,之后填到16:00的体温栏中。这种测试方式忽略了一些低热患者,容易造成误诊。在最近几年中,疾病节律改变备受关注,患者的病情也随着季节改变呈现出变化。比如在一天中,冠心病大部分发作在21:00到1:00时间段中,在5:00到13:00时间段中产生的概率最小,这主要和人们的阴阳之气盛衰消长规律相符合。在每年的夏季,是冠心病最容易发作的时期,这可能是因为夏季炎热,患者需要的耗氧量多,导致其心脏负担增加。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按照疾病的特点和生理学特点进行观察和护理。

在本研究中表明,在观察组中,实施中医时间护理干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这和全毅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慢性肠胃炎在中医学中是“胃脘痛”“泄泻”范围,而胃肠道的运化的能力不仅仅和饮食相关,同时也呈现出很强的昼夜节律性。因此,在中医时间医学理论基础下,要实施心理护理、服药护理和针灸护理等等时间护理模式,让患者能够在自然之气改变下进行脏腑节律的改变,促使人们紊乱的节律恢复正常,提高患者身体的抗病能力,避邪扶正,提高护理效果,加速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郑芳华.中医时间护理干预在中医内科患者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02):31-32.D

[2]祝芳芳.中医时间护理理论在ICU患者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4):144-145.

[3]程慧霞.中医时间护理理论联合APACHE Ⅱ评分对ICU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06):86-87.

[4]梁剑枝.中医时间护理干预对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23):87-89.

[5]唐杰.中医时间护理理论融入急诊护理中的价值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6):99.

[6]梁宝珊,梁慕儿.中医时间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10):104-105.

[7]罗丽萍,许海.中医时间护理理论融入急诊护理中的价值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02):107-109.

[8]全毅,杨玉嫔,袁红霞.基于中医时间医学理论袁红霞教授辨治脾胃病经验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28(3):223-226.

[9]黑利娟,马士芬,徐俊荣.昼夜节律与胃肠道动力及肠道菌群的关系[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8,38(4):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