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教学研究

吕祥富

阿坝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623400

摘要: 当前,中国的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各个行业都急需更多的高质量的人才,以帮助他们完成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教育规模以及对政策支持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中职学生进行全面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与社会行业的发展相匹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本文探讨了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就业导向;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教学
DOI:10.12721/ccn.2023.15703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招生数量也在逐步扩大,从1999年到2009年,本科和专科的招生数量达到了489万,这种规模的招生数量表明本科和专科就职的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职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也造成了中职学校的位置比较尴尬。根据中职学校的特性,必须把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作为出路,以就业为导向,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目前日益复杂的市场就业情况。

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块

(一)建立综合性项目化中职经济管理课程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化,这也是它与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职业教育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以职业特征为中心来进行,要与有关的产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联系,要加强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意识,并将其作为教育的方向来进行教育。通过对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特点的分析可知,该课程以综合、实践型为主,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基本的理论服从于实践,在这种课程定位下,必须把中职经济管理由基础型向应用型方向发展,即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得到提高。中职经济管理课程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既相互交错又相互关联,学生要对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对其在工作中的运用有一定的了解,对此,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并要注重改变教育方式,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将教育目标融入到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同时,还要合理地分配经济管理课程的学时,把实践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多划分几个实践课时,多设几个实训基地,以确保实践的有效进行。

(二)选择切合实际的教材

中职学校的经济管理教材,是以中等专业学校为对象的,它的内容与当今综合素质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相符,但是,即使是这样,它的更新速度还是跟不上实际的市场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没有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适时的评估,从而造成了它的滞后,同时,它的教学目标也相对滞后,而且,它的教学内容是理论化的,因此,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和就业能力也相对滞后。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要对教材的培养目标进行再一次的定位,将重点放在学生将来可能就业的经济管理方面,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教材,或是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正确地评价当地的经济与市场上的人才需求,从而为教材的选择提供精确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在对教材进行重新定位的情况下,可以邀请有关领域的专家来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他们都是处在行业的第一线,对经济管理中的各种现实问题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有了他们的加入,可以提高教材的总体时效性,确保教材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

二、产学结合,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历来是中职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种实践方式,针对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的特点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强化专业适应性,强化与相关企业的沟通,明确当前行业市场对岗位人才的技能要求,并以此为依据,对特定岗位的员工进行定点培训,并确定其培训目标,从而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另一方面,要想提升校企合作的实效性,确保中职学校的人才可以更好地与岗位工作相匹配,第一步就是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开展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时,可以让专业的老师深入到一线工作岗位上去进行实践训练,这样可以让他们对更多前沿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有更多的认识。此外,还可以邀请有关的企业管理人员到校进行培训,将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增强专业师资队伍。另外,还必须要让实训设备能够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流通,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中,实训设备的完整程度对整个实践教学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必须以经济管理市场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来引入更为先进和前沿的实训设备。通过持续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在学校与企业间建立起一种长久而稳固的人力资源供需合作,从而达到企业与学校共赢的目的。

三、建立多元化的就业能力考核方法

(一)基础知识掌握与实践应用能力考核

中职学校的经济管理课程,要想充分发挥其实用价值,必须将其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既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扎实的动手技能,还要熟悉真实企业的工作流程,这样,才能让公司认可学生的实践技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经济管理课程的能力考核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这就对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考核方式,仅仅是以卷面考试为依据,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太过偏颇,要向应用能力的综合评价方向发展,既要注重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应用能力,要打破应试学习的桎梏。在进行实际的考核评价时,要让学校、企业等多方面都有机会参加,并按照具体的情况来调整评价的比重,在进行经济管理实践课程的时候,在对他们的学习成果以及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评价的时候,还必须有相关的实训企业参与,因此,在考核中,企业对他们的经济管理技能和工作表现的评价要占有较高的比重。

(二)就业能力综合评价

在中职经济管理考核中,对就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中,突出中职教育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以培养具有知识性与高质量相结合的实用人才为首要目的,从而提升中职学校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就业水平。要对学生的就业素质进行评价,必须从多个角度入手,不仅评价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更要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交礼仪等,只有从以上几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价,才能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在进行就业能力的评价时,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把就业能力综合评价融入到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考核方案之中,充分体现出就业能力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在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结语

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和改革的主旋律,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依靠学校自身,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够无所畏惧。

参考文献:

[1]黄锡英.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教学的就业导向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8).

[2]何平.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与就业导向之我见[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3,(08).

[3]敬娜娜,廖晓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知识经济,2014,(21).

[4]马冰.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中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4,(22).

[5]刘甫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6]贾晓晨,张永强,杨辉.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导向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设计[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