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卓木齐村
卓木齐村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尕朵乡,有着千百年来的通天河畔人文民俗和传统文化积淀,海拔3700多米,是一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的藏族传统古村落,卓木齐在藏语中的意思是是:“人多而大的村庄”,卓木齐村背靠嘎多觉悟山,面朝通天河,是通天河流域众多古村落之一,村庄的左侧山顶上坐落着一座供奉佛祖舍利的千年古寺,要追溯此寺院的根源,此寺由至高无上的萨迦法王陛下赐印玺和敕诏予哲沃确吉嘉参尊者并授记:尊者要前往任命囊谦土司所管辖的三十七个部落之一格察维合部落长才王多杰的大上师和供养处,并扶持土司广弘佛法,其后尊者依照上师的授记一一成办,扶植了教法。在此之后,邦夏寺由贡噶智巴尊者于一二六零年正式创建,当时贡噶智巴跟随至尊萨迦班智达贡噶坚参和其侄子八思巴莅临此地,至尊萨迦班智达贡噶坚参重托他要在这个圣地修建一座寺院,并授记将来在此地辈出精通显密教法的胜士众、持清净戒律的僧伽,佛法事业如同上弦月般不断增长,盛行不衰,普渡众生等瑞兆。就是这样一座寺院,护佑着卓木齐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吉祥平安。虽然对于卓木齐村没有一些具体的历史记载,但久居在此的老人们都会给我们口授着这里的故事,据村里的老人所说,卓木齐在元朝时期是一个商贸重镇,每年都会有远道而来的商人在这里从事商贸活动,并在这里参加青作农耕祭祀仪式。现代在 当地称为“糌粑杜钦”,意为糌粑节。
二、糌粑节
正如恩格斯所说: “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大量的原始宗教材料表明自然崇拜和动植物崇拜曾是古代宗教盛极一时的现象。从采集发展而来的原始农业是农业民族的主要生活来源。人们一面用简单的工具辛勤劳作获取所需的生活资料;同时又相信这些作物都有灵魂有超自然的力量控制,于是伴随着一年四季的农业生产,人们都要对这些神灵加以祭献以祈大地丰收。一个民族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是在特定时空下的产物,细曲河纵贯卓木齐村,地处通天河东岸沟谷,低洼处地势平坦,是高原上少有的适宜农耕的地区,这一条件也让卓木齐村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生活 ,农作物的收获与否,对村民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再加上藏族人民一贯将自己的吉凶祸福与神灵存在关联的看法,使得祈求物产丰收、消灾降福的祭祀仪式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年藏历二月二十二日举行的卓木齐村的糌粑节就是有这种意义的农耕祭祀活动,对于糌粑节的产生由于其历史记载的匮乏,我们谁也不能断言说其始于何年何月,但据老人们回忆,他们在幼年时期就有这种抛洒糌粑的习俗,卓木齐村的村民们都要把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春耕祭祀活动来开展,这一祭祀活动的遗存也让我们看到了苯教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的融合。
三、节日的仪式流程
每年的藏历二月二十二日是称多县卓木齐村的糌粑节,节日当天的第一个流程是“祭祀神鸟”,节日前一天即藏历二月二十一日,卓木齐村就派人到村后神山上把上一年祭祀的白雄鸡架子迎请回格秀经堂,然后用白色的干净的羊毛扎在架子上,做成一个巨大的栩栩如生的白色神鸟模型,那么节日当天,装扮一新的神鸟放在经堂中,墙边用小石板搭建的十二个人字形的房屋也放得整整齐齐,中午十二点就要去经堂迎请“白色神鸟”,随之提前请到村里的邦夏寺的僧人会念诵经文进行加持,村民们高呼“拉嘉洛”(威武神灵,统御四方)并将“白色神鸟”高高抬起,朝向东南西北四方,与此同时在格秀经堂外,手持五彩箭旗的13位属龙且手持彩色箭簇的男子和13位属虎且手捧糌粑酥油团的女子引领下,在村里格秀经堂前顺时针绕场行进,伴随阵阵浑厚的法号和法螺声响起,“白色神鸟”从格秀经堂中被村民们缓步迎出,卓木齐村民们开始涌向“白色神鸟”周边,并高高扬起手中的风马,再次高呼“拉嘉洛”,手捧糌粑的姑娘们,也会用手轻轻捻起一撮洒向周围的人,等经文朗诵完毕,所有风马洒完,边将请来的“白色神鸟”前往后山祭祀点供奉,从格秀经堂到后山祭祀点有两公里的上山路,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山路比较陡峭,抬神鸟的壮汉们只能在中途特定的一块大石头上休息一会儿,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让神鸟挨地,到了祭祀点,他们把神鸟放置在神坛上,接着在神鸟前的煨桑台煨桑,并在后山上拉起经幡,所有到场的人不断的向空中抛洒风马,那么到这也就完成了仪式的第一个流程,关于“白色神鸟”在当地有着一则传说,在卓木齐村有千年历史的格秀经堂里供奉着一只传说中的神鸟,该神鸟是嘎多觉悟神山(藏族四大神山之一的觉沃觉钦董热)的管家,它的颈项上挂着一串钥匙,(即嘎多觉沃神山财富库房的钥匙)相传在神山间进行分工时,嘎多觉悟神山分管藏区的财富,为了管理好这些财富,嘎多觉悟神山经过缜密的考虑后决定选用了 “清正廉洁、一尘不染”的白色神鸟掌管财富库房的钥匙,人们祭祀了白色神鸟,它就会打开财富库房,取出一定的财富发放世间,那么在这个时节祭祀白色神鸟,就是感恩四方诸神对过去一年的护佑恩赐,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盈、牲畜繁衍、生活有保障。祭祀神鸟结束后,进入到了第二个流程抛洒糌粑,随着放飞的风马旗,节庆撕开了一条口子,兴奋愉悦的情绪像冲破堤坝的洪水猛兽,像沉寂的火山爆发,点击激活了身体内的每一个快乐因子,每一个人参与到节日当中,开启了“集体狂欢模式”,这一天,不论男女老幼,大家都会念着祈福词互相抛洒糌粑,已示祝福,糌粑是藏族人不可或缺的独特食物,人们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因此节日当天,大家在相互抛洒糌粑祝福时也会象征性的酌量抛洒,并不会造成浪费。
四、糌粑节祭祀仪式的功能
文化人类学家拉得克里夫·布朗认为,“功能就是一部分活动对整个活动所做的贡献。某种特殊 社会惯例的功能,也就是它对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所做的贡献”。换言之,任何一种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它能够存在、发展及其地位的决定因素。
一、心理功能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宗教的各种现象,认为宗教的产生于人们对自身、自然界以及社会生活认识的局限性各种灾难、困扰、挫折的不确定性等有关,宗教在心理上给了人们希望,各种宗教仪式是人们释放焦虑,从心理压力中解脱出来的很好途径。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是弗洛伊德所著的一本人类学及心理分析的著作,指出心理作用在仪式中的重要作用。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献祭也是心理的一种表现,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礼物奉献的一种形式。认为宗教和巫术都与其心理作用与社会作用有关,他认为人们在无法解释或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就会转而求助宗教或巫术的安慰,使人们会更有信心的对待这些事物。宗教行为在不同程度上都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卓木齐村的祭祀仪式是个体的各种需要和普遍愿望混合而成的一种集体需要,它既是个体的需要也是社会集体的需要,这种需要形成功能系统的机体。这种祭祀活动是在一个到处都有无数神秘力量在经常起作用的世界中活动。它也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象,是一种感性思维幻想出的一个象征世界,而这个虚幻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以各种关联性与相似性相联系。这个想象的层面也折射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秩序,有着人与自然的一种调节作用。
二、社会功能
卓木齐村的祭祀活动都是全村全寨的人一起行动,在举行祭祀活动时,村寨里的人们都提前做好准备,祭祀的时候必须按照严格的仪式程序来进行,这种不断重复的活动,是卓木齐村人为共同的信仰而团聚在一起,无疑可以加强内部的凝聚力。 在这种农业祭祀仪式中,卓木齐村人恪守先人传承下来的仪式程序,在这不断重复的仪式程序中,每一位村民都在努力配合,这有利于卓木齐村人能井然有序的团结协作在一起共同面对任何事情,这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祭祀活动是一种群体活动,集体的行动一致使村落内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更融洽。卓木齐村的农耕祭祀仪式,富有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宗教的意涵,他们在经济上依赖于自然,在精神上对神灵充满敬畏,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和挫折,均祈求神灵的保佑 佑与庇护,每次祭祀活动中都有一个主持祭仪的头目或团体,还有一整套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禁忌和规则,每个仪式都有明确的目的与社会功能,故农耕祭祀仪式是卓木齐村串联其文化要素的纽带,也是卓木齐村人维系伦理的共同规范。通过举行祭祀仪式,增强了族人的凝聚力,每个人遵循规范 法则,不断地学习并再教育,周而复始、延绵不断地传扬民族文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宗教祭祀仪式与活动,也是传达社会概念或集体意识的媒介,通过宗教仪式与活动,文化得以传承,社会得以凝聚。 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按照涂尔干的说法,“仪式首先是社会群体定期重新巩固自身的手段。仪式必须保证信仰不能从记忆中抹去,必须使集体意识最本质的要素得到复苏。通过举行仪式,群体可以周期性地更新其自身的和统一体的情感;与此同时,个体的社会本性也得到了增强。那些被一个有共同的信仰联合在一起的个体,在共同的仪式活动中意识到他们在道德上 的一致性。仪式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力量,是把人们结合在社会体系之中的社会意义的象征性表现。
三、文化传承
卓木齐村的糌粑节通过借助现代传媒及市场化运作,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节日当天的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使得卓木齐村的传统文化不经意间得以传承,在卓木齐村糌粑节期间,人们通过观看迎请神鸟环节,不仅可以对历史上嘎多觉悟神山的一些神话传说故事,增长知识,还能看到当地的传统服饰。庆当天的活动会有很多年轻人参与,这会让年轻人更多了解藏族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这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糌粑节是藏民族文化记忆链上的一朵奇葩,有着深远厚重的文化内涵。在卓木齐村每当节日来临,从民间到政府官方,从乡村到附近的城市,节日庆典活动都会吸引人们全身心地投入。节日中的传说、 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是人们行为的、物质的、 情感的记忆符号。随着历史的发展,糌粑节已成为当地农民重温民族历史,重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周期性活动,人们的集体记忆在这里得到复述和传承, 民族优秀文化在这里得到继承和发展。这是坚定不移的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凝聚力持久不衰的精神源泉。糌粑节节的庆祝活动中始终贯穿的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赞美大自然、尊老爱幼、睦邻 友好、爱好和平等精神内涵是传承藏族先民朴素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伦理观的具体表现。它能够普及、延续、发展中华民族特色藏文化的精神内涵。这是全民节日活动和节日文化习俗的文化传承功能。
四、娱乐性
糌粑节作为集体的民间祭祀活动体现出娱神又娱人的特征,如祭祀仪式结束后大家都要欢聚一起,饮酒歌舞即娱乐神又娱乐人。而且,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能力,以及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对于环境的认识及控制能力也不断增强。对虚幻的神灵世界的信仰随之不断衰落,而于之相连的民间祭祀中的神圣性也逐渐减弱。所以民间祭祀文化中娱神的成份逐渐减少而娱人的成份逐渐增加。
结语、
糌粑节作为传统节日,成为藏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藏族人民赋予了独特而又厚重的文化内涵,历时地呈现了藏民族的精神文化,为展示卓木齐村宗教、服饰、饮食、竞技、歌舞以及禁忌等传统文化,提供特殊的重要平台。历经千年的洗礼,糌粑节已成为通天河岸农区集中煨桑, 祭祀护法神灵,祈祷风调雨顺、国富民强的宗教文化场景。
各个民族的节庆活动都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仪式,展示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貌,不仅满足了个 人原初的生物需要,更是通过集体性的仪式和互动达到了社区整合和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显然,糌粑节已经成为一种维系社区稳定、强化民族认同的地方性知识,它体现着藏民族的生存逻辑,实践着藏民族的生态观和宇宙观。不管现代社会如何变迁、农耕技术如何发展,糌粑节都始终延续着自身的智慧和文化,在藏族社会里,努力促成地域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M]晏可佳、姚蓓琴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弗雷泽:《金枝》,,[M]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4]旺宗,格朗.藏族望果节的文化要素及功能探析——以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甲措雄乡奴杰村望果节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作者简介:义西拉毛 (1999.0620),女,青海省玉树人,成都市武侯区西南民族大学 宗教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