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研究的思想史概述
为了说明未来中药学的发展道路,首先有必要回顾既往在研究思想上的历程。从“医药俱度论”和“废医存药论”得到证明。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完全迷信合成药物的作用,连植物药都否定了,何况中药。试图脱离中医来研究中药的疗效和有效物质,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其归宿也不再为中医所用,而是增加新的西药。现代医学的辉煌 成就是在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体系的谬误中取得的。现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是在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体系的谬误中取得的。就在盲目否定中医药的年代,西医“自身中毒论”和“病灶感染论”等理论上的错误造成滥施手术,危害甚广。这提示我们,分子药物不论是合成药还是天然产物所潜在的局限性。中药研究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扩展自己的学术发展途径。
2 临床中药学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中药学的发展地步:临床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这几十年间有很大的进步,其表现如下:一是现有的发现药物数量多,且还在不断的增加新药。中药数量自汉《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后世历时不断增加,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已达1892种。清代加上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所新增的达2608种。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获得新生,发展较快,1977年出版的《中药大辞典》载药已达5767种,目前据统计,中药数量逾10000种。二是新药的研制开发,有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新药者,如川芎嗪,青蒿素,丹参酮,鱼腥草素,靛玉红(青黛中提取)、康米特(薏苡仁中提取)等等;有按临床用得较多的一些药物,也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寻找找新的用途,像川芎能够对功能性子宫出血具有疗效;天麻对于神经衰弱效果显著,肉苁蓉能够治疗百日咳。
2.2中药理论研究及复方研究相对不足:临床中药学发展,相对不足的是对中药理论方面研究,近几十年来已经开始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中药配伍及炮制等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但仍无突破性进展。已经开始对中药复方的研究,较之理论研究有了一些成绩,近年来也比较重视,因为中药复方的中药应用的主要形式,要研究中药学,单研究单味药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对单味药进行研究能够给临床提供新的药物,让医疗研究领域对该种药物的药性药理更加深刻。复方研究能够给重要配伍提供新的机理,现阶段的中医药理论还不能够很好的为其指导用药的科学性提供帮助,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行走,中医药理论和中药复方的研究虽然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很多问题对于中药学的发展还是绊脚石。的确,各种先进的科技应用速度很快,所以西医诊断的技术进步很快,但其治疗的进步比诊断要慢得多。很大的原因是药物的发现慢。西医的药物发明通常都是发现肌体或缺或多某种物质,然后化学合成近似物弥补,先在动物体上做实验,然后在人体上试用,出现问题后再改进,或减少其副作用,或停止使用。
中药一开始就是以人体为基础进行实验,因为有几千年的实验基础。而西医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尤其是药物治疗史只有200多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药是安全的有效的。并不是说中药就没有副作用,但是中医很早就认识到药物的毒性,通过不同药物的配伍和炮制过程减少毒性对人体的损害。国外时常发生根据中医复方药中的某一味药物属于有毒物质而禁止使用的情况,因为西医根本没有配伍用药的概念。在早期我国从事药审的人很多还是很有经验的老中医,当他们走向年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新一辈的药审人员大多接受的是西医教育。脱离中医药理论和经验来管理中药,恐怕将来准许用的中药会越来越少。
为什么大家会对中医没有信心,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必须要改造中医才能走向现代化。我个人觉得原因有以下几个:
1、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药品消费不到10美元计算,赶上中等发达国家40-50美元的水平,我国所蕴涵的潜在的医药市场是非常巨大的;
2、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城镇人口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十五”期间,每年约增加1000万城镇人口,按目前我国城市人均药品消费与农村药品消费水平约为7:1,城镇化的发展将对药品市场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
3 中医药发展前景
但是,医药的现代化,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态度。国家计委决定采用“专项扶持”的形式贯彻这一战略。通过现代中药示范工程建设提升我国中药工业的整体水平,促进中药产业的结构调整,开辟新的产业领域,通过强化现代中药产业的基础支撑条件,为实现跨跃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培养一批单品上规模的中药企业,如在抗癌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哈药慈航等制药企业。特别是加速高技术中药产业化发展,示范应用先进的提取、分离、制剂及生产过程系统控制技术,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药骨干企业在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上全面实现技术提升,建立对全行业进行技术辐射的示范工程和产业化基地,促进“大企业、大品种、大市场”战略的实施。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化产品的产业化,使我国中药在中国加入WTO后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4 结论
总而言之,未来中药学的任务是探索人、药以及人药关系三方面的复杂性。我们现在正处在世界药学史的第三次浪潮中,现代医学的治疗战略正在从对抗疗法转向调节对策,而后者恰是中医药的优势和特点所在。 当代的药物有三大特点:专属性更强,更接近病灶,更多地采用天然物质作为药物。这里描绘的是西药的未来,与前述未来中药学三项基本特征的方向、目标全然不同。毫无疑问,中药学要尽可能采用分子药物的成就来丰富自己,但是如果以分子药物的途径来代替或掩盖中药学发展道路,那就没有中药学的未来可言。
参考文献
[1].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开设中药学综合创新实验初探.《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5期.张群英.赵宏苏.宣自华.金传山.
[2].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的诱导与调控.《黑龙江高教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7期.邵波.陈大忠.王英新.
[3].民国时期中药辞典的编纂及其对中药学发展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9期.李楠.万芳.
[4].《方剂学》《中药学》与《药征》带给中医教育的反思.《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8期.张亚莉.姚丛.
[5].论临床中药学及其学科界定.《当代医药论丛》.2014年15期.王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