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下,教师要不断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这样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物理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文章主要研究高中物理教学创新策略,希望能给教育者提供一些借鉴。
一、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高中物理知识的讲授中,还有部分教师在运用固化教学模式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讲,教师注重给学生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程中占据主体性地位,没有尊重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当前,在高中物理课程中,教师还是占据权威性的地位,没有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违背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知识的状态,总是机械式学习物理知识,这样不会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更不会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学习效果自然比较差。
二、高中物理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让学生对学到的物理知识产生质疑,不断产生求知欲,对物理学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课程中展现出学习的能动性。在探究教学模式中,学生对物理知识能够产生新颖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将探究式教学模式运用到物理课程中,需要合理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教师发挥出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提出疑问。比如,教师在讲授《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时,可以将弹簧拉橡皮筋等实验融入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将橡皮筋拉长,在实验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求知欲,这样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当然,如果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进行实验,验证学生的想法,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效果。
(二)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在高中物理知识的讲授中,教师要注重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程中,因为物理知识大多比较艰涩难懂,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多媒体只是课堂中的辅助工具,是教师板书的延伸,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可以将物理知识转化到图片或者视频中,从而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教师在知识的讲授中可以包含大量的信息,学生有时不容易分清主次,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应该突出重难点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分清哪些是重要知识,哪些是次要知识,从而为学生学习打好基础;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应该控制好课程进度,既要充分展示知识,又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开展分层教学
教师在物理课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或者分组教学,每组选择一名组长。组长在合作探究时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发挥学生在小组中的作用,并拉近小组成员的距离,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讲授《摩擦力》的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到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不同点,以及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因素和公式,让学生学会计算静摩擦力的方式。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将压力的大小与滑动摩擦力受的重力等同了。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指出问题:只有物体在水平面上时,竖直方向承受重力和支持力,而且竖直方向的力是平衡的时候,压力和重力才是等同的。学生借助自主、小组合作、与教师互动等形式,把摩擦力的相关知识牢牢印刻在脑海中。
(四)尊重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在现代化教育中,教师要以学生为课程的主体,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的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完善学生的发展,不能只是给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对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不断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加强实验环节,不能只是让学生在考试前进行突击。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因此,教师在物理知识的讲授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不能只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物理课程中,教师还要注重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教师也要在课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深刻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而不是在考试前死记硬背重难点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并且将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衔接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为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创造有利于“开端”“提问”使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初高中物理衔接的特殊情境中,更是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成为教师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反映的重要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物理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梯度问题,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的开展物理学习,既能够唤醒学生对已经淡忘的初中物理知识的回忆,又能够引出新课堂中的高中物理知识的探究,从而有效实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有效衔接,保障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高中物理中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章节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教学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进行回忆,如:初中物理教学中是如何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初中物理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实验是什么?通过观察物理实验的现象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什么是惯性?生活中有哪些与惯性相关的现象?等等,帮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牛顿第一定律知识,让学生结合已有的认知提前进入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中。其次,教师需要在学生回答完以上问题的前提下,通过提问的方式对高中物理知识进行导入,推动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如高中物理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是如何阐述的?牛顿第一定律的成立有什么条件?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过程中,都有哪些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他们提出的又是什么样的观点?决定惯性大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等等,让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对高中物理中的牛顿第一定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如此一来,既能够巩固学生的初中知识,又能够加深学生对高中物理的理解与掌握,实现学生物理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及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不断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推动物理课程变革。物理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物理课程变革的作用,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提高物理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毅飞.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5(42):56-57.
[2]赵建君.高中物理教学改革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5(37):3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