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尽量降低医院门诊护理工作中的不可控性,门诊护理工作必须融入风险因素管理相关内容。本研究据此展开,旨在探析风险因素管理纳入门诊护理管理工作后的效果。现梳理研究过程,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综述
科室界定:本院门诊病房;时间限定:2020年3月~2021年3月;分析对象选定:140例前来门诊病房就诊的患者。
纳入标准:(1)前来就诊时思维意识保持清醒状态,体表状态较为正常的患者;(2)能够与本院门诊部医护人员有效交流的患者;(3)依从性良好,听从医护人员指引的患者;(4)知悉本研究并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5)本院伦理委员会认定本研究不违反伦理道德,准予开展。
排除标准:(1)体表征象异常,迅速转至疑似疾病对应科室的患者;(2)合并精神障碍疾病或因其他原因,无法与门诊部医护人员有效交流的患者;(3)依从性较差、脾气暴躁、大喊大叫、严重扰乱医院秩序的患者。
根据护理方式的差异,将140例患者分为两组,具体情况如下:
(1)观察组:纳入70例,男女比37∶33,年龄区间18~71岁,平均(46.34±10.64)岁;
(2)对照组:纳入70例,男女比38∶32,年龄区间19~72岁,平均(46.52±10.73)岁。
经比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均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简析
患者就诊期间,采用常规模式护理对照组患者,包含维持秩序,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水、座椅、靠垫等物品。在此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护理干预模式护理观察组患者,具体情况如下:
(1)建立健全门诊护理制度,定期组织门诊护士参与培训,要求其动态监控候诊患者的情况,为其提供必要的帮扶,包括但不限定:①患者刚刚抵达门诊部时,体表征象可能处于相对正常的状态,但在等候期间若出现面色苍白、身体颤抖等情况,护士应及时上前查看,必要时可提前安排其就诊,避免患者出现某种严重疾病急性发作却无法及时得到救治的情况。②护士可提前与患者沟通,“教导”患者与医生沟通的正确方式及沟通要点。部分患者严重缺乏医学常识,或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面对医生的提问时,还可能瞬间十分紧张,导致无法将自身最近一段时间的症状全部告知医师(忽略某个重要情况),不利于医生判断其病情。基于此,护士应提前紧进行“引导式提问”,帮助患者梳理思路,进而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就诊,防止病情迁延[1]。
(2)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护士应注意以下要素:①说话的语气必须轻柔,且涉及专业名词时,应配以通俗易懂的话述进行解释,方面患者理解。需要重视的一种情况在于:很多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十分常见的知识,在患者的认知中可能“从未听说过”。受“信息认知差”的影响,患者可能表现出诸多意料之外的情况。因此,护士与患者完成初步交流后,应注意询问患者,获悉其对自身之前所述内容作何理解,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发生率。②为方便患者理解,降低对医院的陌生感及恐惧感,医院门诊部的墙壁、走廊的合适位置应设置十分明确的指向性标识。如医生判定某患者的病情较轻,通过口服一个疗程药物的方式即可痊愈,并为其开具药物处方。当患者拿着处方走出门诊室之后,映入眼帘的墙壁上应清晰显示前往药房的路径,方便患者直接、迅速地抵达目标地点。
1.3观察指标界定
(1)比对两组患者就诊期间风险事故发生情况,包含患者因对医院不熟悉而心生恐慌、候诊期间出现磕碰、摔倒等情况、病情急性发作而未能提前发现征兆等。
(2)在患者就诊结束后,笼统地向患者询问对就诊前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级标准,总满意率计算需排除不满意例数。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的有关数据,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x2”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当P<0.05时,表明比对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2.1两组患者风险事故发生情况
观察组风险事故发生率为1.43%,低于对照组的11.43%,P<0.05。
表 1 两组患者风险事故发生情况对比[n(%)]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达到92.86%,高于对照组的75.71%,P<0.05。
表 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n(%)]
3.综合讨论
门诊是医院接诊表症较轻患者的场所,一般由门诊医生通过一整套的诊断手段、辅助检查,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初步诊断[3]。若医生判断患者病情较轻,可即时进行治疗(如皮下、肌肉注射药物或口服药物等),则会安排患者在短时间内完成治疗;若医生判断患者病情较重或是无法确定患者病情,则大多建议患者住院观察,后续进一步接受检查及进行手术等治疗。不可否认的是,医院门诊的“随机性”较大,除了患者的病情不确定之外,由于患者数量众多,会导致门诊护理工作面临诸多风险。基于此,医院门诊部的护士除了在患者就诊的过程中,积极配合医生,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之外,还需将护理工作向外延伸,即在患者候诊、就诊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依然为其提供护理及指导服务,全方位降低患者发生风险事故的几率。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风险护理管理的门诊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故的几率更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P<0.05)。该结果表明,基于风险因素的门诊护理管理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应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建平.风险因素管理在发热门诊护理中的应用对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的意义[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01):71-73.
[2]宋生琴,张文凤,李刚刚.风险因素管理在感染科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165-167+171.
[3]张飞斐.探讨风险管理在口腔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意义[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5):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