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病情重、病死率高,不仅会引起患儿智力低下、生长发育等不良反应的出现,更甚者还会导致患儿出现永久性脑神经功能障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HIE的发病机制是新生儿在围生期缺血缺氧,胎儿宫内窘迫、分娩时窒息缺氧、分娩后窒息缺氧等是常见的原因,多发于早产儿。所以,早期积极采取有效的诊断对预后改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患儿预后的改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在本研究中从我院选取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一共120例展开研究,分析讨论了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1~2021.1作为本次研究的时间区间,选取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一共120例展开研究,患儿男性为75例,女性45例,日龄介于1到24天之间、平均日龄为(13.02±3.02)天。纳入标准:所选研究对象全部具备多层螺旋CT检查耐受力;所选研究对象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选研究对象全部支持活动6个月复诊资料的。排除标准:所选研究对象存在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所选研究对象伴随存在先天性遗传疾病;所选研究对象受外伤导致脑损伤。
1.2方法
全部研究对象均在确诊前和出院6个月后的展开多层螺旋CT扫描,具体方法如下:针对躁动患儿应用浓度10%水合氯醛实施保留灌肠,剂量为0.5ml/kg,直至患儿安静后实施CT检查。取仰卧头先进位,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做和基线平行的横断位扫描的,调整电压为120kV、管电流设置为80mA,层厚设置为5mm,层间距设置为5mm、图像窗宽70Hu,图像窗位30Hu。
所有检查图像均由2名具备丰富经验的医师共同完成评估。可分为三个程度,即轻度、中度、重度,其中轻度主要指仅两侧大脑额叶存在病灶的,病灶CT影像的呈现为点片状,且灰白质密度比较正常;中度主要指2个或2个以上脑叶出现病症,病灶CT影像表现出现大片状,灰白质密度比较显示清晰不够的的;重度主要指病灶部位影像学表现为弥散性状,且难以展开灰白质密度,甚至存在反转征[2]。
1.3观察指标
对疾病诊断结果和预后结果予以评估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
12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经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后,轻度患者60例、中度42例以及重度18例。将临床分级作为诊断金标准得到多层螺旋CT诊断效能,其中轻度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以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00%、82.90%、88.30%;中度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以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30%、91.90%、86.70%;重度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以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00%、100.00%、95.00%。详细数据见表1所示。
表1: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和临床分级
2.2多层螺旋CT诊断表现
从影像学可获知,有60例患儿存在低密度灶小于2个脑叶,60例患儿存在大于2个脑叶或2个以上脑叶。其中14例颅内多部位出血,54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外部性脑积水,10例基底节病变,10例脑室扩大。
2.3多层螺旋CT预后评估
对患儿进行随访后还想,DQ小于90的患儿有9例,Q小于90且低密度灶大于等于2个脑叶者、颅内出血、脑室扩大、基地节病变占比均显著较高,且DQ大于等于90展开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者进行外部性脑积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详细数据见表2所示。
表2:分析出生后6个月行多层螺旋CT诊断和DQ存在的联系[n(%)]
3讨论
HIE的发生是新生儿在围生期出现窒息引起脑部缺氧、缺血,脑血流量减少,损伤到患者脑部,严重者会引起新生儿的死亡,对其进行早诊断早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儿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对其生活质量进行提高[3]。相关研究发现,患儿颅内出血的影响原因包括脑部红细胞渗出、血管破裂出血、血管通透性及静脉高压等。若患儿出现脑组织缺氧情况,会增高脑内静脉压力或增加脑内静脉淤血程度,引起皮质静脉的扩张,此外HIE还会产生能量代谢障碍,当能量处于衰竭状态时,细胞内钙离子会明显的超载,细胞外的兴奋性氨基酸会产生较强的毒性作用,导致更多氧自由基的出现,进而引起脑血流调节障碍,细胞逐渐死亡,能量也在不断衰竭[4]。临床根据病理变化将HIE分为三度,轻度患儿一般不会出现后遗症,中度患儿会出现较重的脑组织损伤,重度患儿则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影响日后生活质量[5]。
多层螺旋CT即能够确定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变发生位置、侵犯范围以及颅内出血程度,同时对疾病严重程度可的的发挥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此同时,相较于普通CT检查,多层螺旋CT能够更快的扫描速度,同时对获得的扫描图像也有更强大的后期处理[6]。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可有效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轻、中、重度分级均具备较高的效能,同时为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法新,王青霞,胥彬,等.低场强MR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及其与多层螺旋CT对比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04):23-26.
[2]李权灵.多层螺旋CT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3):160-162.
[3]崔法新,王青霞,胥彬,等.低场强MR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及其与多层螺旋CT对比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04):23-26.
[4]马钦、郭瑞、鲁厚文.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多层螺旋CT检查应用与研究(附120例分析)[J].兵团医学,2020,115(02):32-33.
[5]张勇.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校医,2020,34(08):52-53+56.
[6]刘秀颀.核磁共振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004(009):P.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