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数学应用题是小学高级阶段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应用题会对数学知识展开更深层次的融合,并且在解题方式与计算等题型都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它的难度更大,很容易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造成负面影响[1]。因此,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尽量将枯燥无味的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学会正确的审题方式,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理解和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一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题的解题模式过于固定
在求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来进行尝试,但值得注意的是,对相同或类似的问题进行重复的练习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学生不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掌握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2]。而且,很多数学教师在讲授应用题的时候,没有切合实际,没有将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无法做到“学有所用”,导致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摒弃固化的解题模式,采用更为积极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去探索新的解题途径,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二)应用题中提出的问题过于单一
当前,数学应用题的类型可分为几类,但每一类都存在着同样的命题方式和考点,而且在结构和形式上都比较单一。此外,考试中的应用题设置太过常规,缺少开放式题目,这样一种缺少灵活性的出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使他们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而对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3]。思维模式一旦固定,学生就很难进行主动思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中引入开放式应用题,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模式上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三)应用题的表述形式趋于固化
当前大多数的应用题在题目的表达方式上比较单一,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也比较固化和教条,不能很好地表现出语言的魅力。在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的学生相较于低段的学生在上课时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但枯燥的课堂仍然是导致他们走神的重要因素,而有趣的应用题则能够迅速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引导下投入学习当中,实现“快乐学习”。所以,小学生数学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语言魅力,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遵循三维数学教学目标
一个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把重心放在课堂以外,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展开有针对性的延伸和扩展,并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目标[4]。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新课程标准,把“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积极地贯彻到教学当中,使学生们在掌握了基础的数学知识之后,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通过对数学的深入学习,使他们能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奇妙,进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将此环节当作评价指标,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案。从长远来看,严格遵循这三个层面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特别是小学学生,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提高学生审题的准确性
在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审题环节,使学生意识到正确的审题是解决应用题的关键。学生的审题能力对他们能否准确地理解问题以及能否更快、更有效地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审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就必须从阅读能力的培养着手。在应用题的审题当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审题效果,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式。总结为:要从题目中的字里行间发掘更加准确有效的数学语言,在对其进行提炼和推敲后,才能真正理解应用题的问题核心和解题方向。
例如关于分数和百分数的应用题:一桶水第一次取出了总体积的15%,第二次取出了剩下的25%,两次共取出40升水,那么这桶水原来有多少升?解答这道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目的含义,并且把握关键词,找准单位“1”这一解题核心。经过仔细审题应该可以发现,在两次取水中,单位“1”发生了变化,但如果没有仔细阅读或者没有经过细致的分析,就很可能会出错。
(三)采取分层指导
一个班级的学生,其数学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分层教学法能够降低题目的难度并分散难点,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5]。在进行分层教学法时,老师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让每一个人都能学习到知识。应用题的解答具有分段性,水平高的学生,在解析未知情况时就有了明确的解题方向;对中等生而言,问题解决主要是以提高其数学分析与应用能力为主;而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需要帮助他们打好数学基础,做到循序渐进。例如,在求解一个方程式时,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找到等量关系。基础差的学生不能迅速甚至无法找到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有的学生就算找到了也不能准确地表示出来。为此,在课堂上,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要注重方程意义的讲解,让他们掌握建立等量关系的方法。另外,在解决问题时也要注意分散难度。复杂应用题的问题具有层层递进的特点,这会使中低层次的学生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提炼和分析,因此,教师要降低难度,将问题进行分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
鼓励一题多解
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公式来解决问题,但问题稍微一变就会犯错误,这是由于学生对解题技能的掌握不牢。而采用一道题多解法可以使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真正地掌握了解题的技巧。例如:梨子和苹果的总数是30个,梨子的数量是苹果的1/2,求出梨子和苹果各有几个?这种题一般都是用未知数来解决,但是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不做未知数进行解答。于是,有学生会将梨子和苹果分成了3份,分别是苹果2份梨子1份,刚好符合题目要求。有的学生将苹果看作“1”,梨子就是1/2,从而迅速找到解题的思路。一题多解能反映出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从而帮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促进思维发展,提高问题的处理能力。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可以看出,在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数学逻辑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并建立起完整的数学框架。这样不但能够符合现行社会下新课改的要求,而且也能够使教师将真正的教书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遂保.“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4):248-249.
[2]郝嘉佳,齐琳,陈英和.小学六年级数学困难儿童的元认知特点及其在应用题解决中的表现[J].中国特殊教育,2019(02):52-57.
[3]邓敏.运用多媒体直观地学习数学——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08):52-53.
[4]仲宁宁.小学高年级儿童应用题表征水平、工作记忆对问题解决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9(04):77-81.
[5]孙昌识,党天福,张绪芬.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一年级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探讨——西安市小学数学结构教学教改第一年总结[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04):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