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个体化作业治疗针对性康复干预、镜像疗法对脑卒中积极影响

索艳茹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燕赵蒙医院),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841000

摘要:
关键词: 脑卒中;个体化作业治疗;针对性康复;镜像疗法;RMS
DOI:10.12428/xdyxyj2025.10.02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0 引言

脑卒中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发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核心病因,近年来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首要脑血管疾病[1]。该病致残率居高不下,约85%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手部功能障碍,其中10%发展为重度劳动能力丧失。平衡功能障碍作为其主要后遗症,常表现为姿势控制障碍及步态异常,严重者需长期卧床护理,形成危及生命安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传统康复模式虽有一定效果,但在促进神经可塑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探索兼具安全性与功能改善效能的创新康复干预策略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近年来,镜像疗法与个体化作业治疗在脑血管病康复领域展现出独特应用潜力,为优化神经可塑性重塑提供新思路[3]。本研究是探讨两种干预方式联合应用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估联合干预在改善运动功能、平衡肌张力及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协同效应,给临床康复提供更优化的干预方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等分配为常规组与联合组(n=50)。常规组含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5~60岁,均值(54.4±2.3)岁,病程1周~2个月,均值(4.2±0.8)周,其中脑梗死27例,脑出血23例;联合组性别构成比为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5~60岁,均值(54.3±2.4)岁,病程1周~2个月,均值(4.1±0.9)周,包含脑梗死25例,脑出血25例。经检验,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为脑卒中,影像学检查(CT或MRI)证实;(2)神志清楚,具备正常交流能力;(3)各项生理指标稳定,能够配合完成治疗。

排除准则:(1)伴有恶性疾病者;(2)存在认知或精神异常者;(3)感官功能障碍或存在影响治疗的其他系统性疾病者。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方案,接受规范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方案,包括抗血小板治疗、调脂稳定斑块、神经保护及微循环改善等药物干预,同时实施生活方式指导,强调低钠低脂膳食结构,并开展功能康复计划。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完成规范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肌力强化、平衡功能等训练,每日2次,每次20 min,持续干预8周。

联合组在上述基础上,加入个体化作业治疗下的针对性康复干预、镜像疗法。由两位资深康复护理人员综合评估患者的躯体感觉功能及个人偏好,为其量身定制康复计划。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卧位适应性训练、日常生活能力培养、社会参与训练等,根据患者康复进展动态调整训练强度与复杂度,每日进行60~120 min的个性化作业治疗。卧位训练期重点开展关节活动度练习,进行运动功能康复,包含平衡控制、坐位维持等基础训练;坐位过渡期是强化患者上肢主动运动训练,着重肩关节控制能力培养,配合关节活动练习。站立准备期是着重体位转换训练,从健侧支撑站立逐步过渡到患侧负重练习,包含睁闭眼状态下的单腿站立平衡训练,每日两次,同步开展阶梯训练,在护理人员保护下完成扶栏上下台阶动作,注意保持踝关节活动度,每日两次重复练习;生活能力重建是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完成沐浴、更衣、进食等日常活动,遵循渐进式原则,逐步延长训练时长;吞咽功能康复是采用低温棉签刺激法,对患者口腔及咽部特定区域进行触觉刺激,每次10 min,每日10次,配合口腔运动训练,包括开闭颌、模拟咀嚼等动作,每日两次,加强面部肌群锻炼,通过表情控制及呼吸训练增强肌力,每日三次,每次10 min,饮食调整方面,要求保持正确坐姿,逐步实现从流质到普食的过渡。

镜像疗法:治疗环境选择较为安静的房间,操作时,受试者保持坐姿,双上肢自然置于治疗台面。护理人员将平面镜垂直固定于台面,置于患者双侧上肢之间。健侧肢体放置于镜面反射区,患肢则置于镜后非可视区域,,在训练过程中,受试者需集中注意力观察健侧肢体在镜中的运动轨迹,并尝试使患侧完成与健侧相同的动作模式。训练内容包含功能性任务导向练习,例如桌面擦拭动作、腕部屈伸运动、握持训练以及手指对掌活动等,训练方案采用渐进式原则,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提升动作幅度、运动平面及执行速度等参数。治疗参数设置为单次时长20 min,每日实施1次治疗,每周安排5次治疗,完整疗程持续8周。

1.3 观察指标

(1)运动功能评估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该量表总分100分,得分与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呈正相关;神经功能缺损评估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其总分范围0~42分,评分结果直接反映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包含10项评估内容,总评分100分,得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正相关。

(2)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技术,对患侧上肢肱二头肌(BB)及肱三头肌(TB)的肌电活动进行检测,以均方根值(RMS)作为量化指标,评估神经肌肉电生理特征的变化。

均在干预前后分别实施。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5.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经功能

在干预之前,两组患者FMA、MBI、NIHSS分数比较,均无差异(P>0.05),护理后,分数较干预前均有变化,且联合组FMA、MBI分数均高于常规组,NIHSS分数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1.png

注:同组内与干预前比较,*P<0.05。

2.2 对比两组上肢BB及TB的RMS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BB及TB的RMS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之后,各指标较干预前均有改善,且联合组BB的RMS低于常规组,TB的RMS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2.png

3 讨论

脑卒中涵盖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临床类型[4]。当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疾病不仅患病率逐年攀升,发病年龄亦呈现年轻化趋势,现已跃居居民致死病因首位。其病理机制涉及多因素作用,病程进展迅速且难以完全康复,常伴随多种继发性损害,运动功能障碍、异常放电发作、语言及感知能力受损等远期并发症,均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造成显著影响[5]。现有医学证据表明,系统化的功能恢复训练是提升患者运动能力、预防病情反复的核心干预措施[6]。传统康复模式主要依赖护理人员指导下的被动或主动肢体练习,存在训练周期冗长、形式单一等局限性,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最终影响康复成效。因此,探索创新性的功能恢复方法对于优化临床转归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个体化作业治疗联合镜像疗法的综合干预模式展现出显著临床优势。该整合疗法通过多维度协同机制,不仅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更在运动功能重建与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方面产生叠加效应。个体化作业治疗通过任务导向性训练重构受损运动通路,而镜像疗法则利用视觉反馈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两者协同形成跨模态神经重塑[7]。这种联合干预既强化中枢运动计划区的功能重组,又通过外周反复训练优化运动单位募集模式,表现为肱二头肌(BB)肌电活动有序化降低与肱三头肌(TB)激活效率提升。这种神经肌肉控制的再平衡,实质反映了皮质脊髓束代偿性重塑与脊髓层面抑制解除的协同效应。个体化作业治疗针对患者特定功能障碍设计分级任务,而镜像疗法通过错觉诱导突破运动想象障碍,两者结合形成“外周-中枢-外周”的良性循环。个体化作业治疗基于患者功能障碍特点进行定制化设计,通过特定任务活动对受损运动中枢产生靶向刺激,促进大脑皮层兴奋性扩散,使患者在功能性训练中实现肢体运动、心理调适及社会参与的全面康复[8]。该疗法借助重复性任务训练建立正确的运动反馈机制,通过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调节肌张力平衡,逐步重建生理性运动模式,在此过程中同步改善患者的注意力及高级认知功能,融入日常生活场景的训练设计使治疗更具实用性,不仅激发患者的主动参与意愿,更通过持续的功能性练习提升其独立生活能力,为回归家庭和社会奠定基础[9]。镜像疗法作为一种神经康复技术,其治疗原理源于对视觉-运动整合通路的干预,通过镜面反射产生的视错觉效应激活运动前区皮质,进而增强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可塑性。该疗法利用健侧肢体活动产生的视觉反馈,诱导患侧肢体产生相应的运动想象与实际动作,从而重建受损的运动控制网络。当结合镜像疗法时,两种干预手段产生协同效应,通过个性化训练方案共同优化上肢运动控制及精细动作功能,显著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表现。相较传统单一康复模式,该联合方案在改善运动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功能实现的社会参与价值。对患者家庭而言,功能独立性的提前获得显著降低长期照护负担,避免因残疾导致的收入损失与护理成本叠加效应,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带来的额外医疗支出。这种整合干预策略不仅能显著提升上肢运动控制能力,更通过增强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改善治疗依从性,既强化肌肉收缩的自主控制能力,又改善运动计划的神经效率,为患者功能独立性的重建提供有效途径。

综上,个体化作业治疗下的针对性康复干预与镜像疗法的协同应用,通过神经重塑与功能训练的双重机制,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提供新思路,证实了整合干预的生物学效应,其科学价值为康复医学实践提供重要参考,后续研究应致力于制定标准化操作规范,建立多中心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验证该联合方案对功能维持的远期效果,并探索其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任,安娜,卢苏闽.PNF拉伸训练结合个体化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34(17):93-96.

[2]郑志达,刘亚.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个体化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障碍及认知功能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0):74-77.

[3]何思锦,陈小霞,罗凯旋,等.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6):129-133.

[4]陈香,何丽丽,何真颜.镜像疗法结合音乐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16):122-125.

[5]员玲玲,王欣,李越.镜像神经元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20,28(5):527-530.

[6]李亚,陈丽萍,卞海萍,等.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21):138-140.

[7]沈玲玲,江婵娟,黄秀平,等.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病人上肢功能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4,49(6):736-739,744.

[8]钟灿,何成奇.作业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1,16(7):395-397,400.

[9]陈泽.个体化作业疗法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手精细动作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3,4(12):181-183,198.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