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肠内营养耐受评估的护理在重症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的应用

赵文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新疆哈密,839000

摘要:
关键词: 重症脑血管意外;肠内营养;生活质量;营养指标;肠胃功能
DOI:10.12428/xdyxyj2025.10.04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0 引言

重症脑血管意外疾病在神经内科中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症状,发病时患者主要的症状包含口眼歪斜、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等,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1]。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各行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大众的就业机会增加,由此而引发的职业疾病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其中,交通运输和建筑行业的发展可提高重症脑血管意外疾病的发病率。该疾病的病程十分漫长,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危重急症,病情严重且治疗起来十分复杂,导致治疗效果缺乏理想性。由于重症脑血管意外患者多存在语言障碍和意识障碍,颅内压力迅速上升,故医生会对病情进行评估后,进行对应的脱水治疗。而在治疗中,肺水肿的发生需引发特殊的关注和重视[2]。针对病情的特殊性,患者的正常进食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专业的营养干预方案成为重点护理方向。常规护理措施的关注点主要为病情的护理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但对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机体恢复速度等并未予以特殊的关注[3]。而良好的体质在疾病和机体的恢复中扮演中促进作用。基于肠内营养耐受评估是一种专门的优质营养干预方案,目的是为了缓解患者营养不良的情况,使患者的胃部恢复动力,优化预后。为了探讨基于肠内营养耐受评估护理干预的效果,本文将选取我院部分重症脑血管意外患者为例,进行深入的分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脑血管意外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均分为30例/组。观察组男女比例14:16,年龄35~85岁,平均(60.71±7.51)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3:17,年龄35~85岁,平均(60.63±7.84)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不存在较大差异,可对比(P>0.05)。

纳入标准:(1)已被确诊为重症脑血管意外患者;(2)存在严重的呛咳和吞咽障碍;(3)能够提供完整的资料;(4)家属同意,自愿参与调查。

排除标准:(1)存在脑部手术史;(2)不能提供完整的资料;(3)消化系统障碍;(4)脏器功能异常。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监测,并进行常规的营养管理。使用空肠喂养法:营养干预的第一天,注入500 mL半要素膳,采用肠内营养干预的模式。速度控制在25 mL/h,根据个人耐受情况,提前对液体进行恒温处理。第二天提供整蛋白制剂,第三天继续给予整蛋白制剂,并适当增加剂量。在给予营养支持期间,密切关注体温,并随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良感受[4]

观察组进行基于肠内营养耐受评估的护理干预:①对每位患者进行耐受评估,包含腹泻、恶心、肠鸣音等症状。②根据评估结果,实施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措施:刚开始的液体流速为20 mL/h,对6分以下的患者进行肠内营养补充,适当提升输注的速度,间隔6 h进行一次肠内营养耐受评估,7~12分,降低输液速度。>12分的患者,暂停给予肠内营养耐受评估,针对出现腹泻症状的患者而言,予以药物护理,针对腹胀比较严重的患者而言,提供胃肠动力药物,并定期进行腹部按摩[5]。③运动指导:为患者进行翻身护理,并进行被动训练,包含肌肉训练和按摩训练,1日3次,1次15 min,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进行举臂运动指导、直抬腿训练和握拳训练,1日2次,1次20 min。④条件反射刺激:指导患者咀嚼口香糖,对患者的口腔进行刺激,同时促进肠道的蠕动。播放一些颜色比较鲜艳的视频,刺激视觉和听觉功能。

1.3 观察指标

(1)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6]对病人的生活质量进行分析,分数越高的病人生活质量越好。

(2)营养指标分析:对护理后的白蛋白、血红蛋白、铁蛋白以及前白蛋白值进行分析。

(3)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来评估患者的睡眠情况,分数较高则表示睡眠质量较差。

(4)分析两组的肠胃功能恢复指标:包含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排便时间。

(5)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包含恶心呕吐、胃潴留、肠鸣音异常以及腹泻等。

(6)分析患者的护理有效性,显效:通过护理症状完全缓解,再无复发;有效:护理后症状明显缓解;无效:护理后症状无任何缓解,或是二次复发。显效+有效=有效性。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对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x̄±s)与计数资料(%)分别应用t、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比较

予以基于肠内营养耐受评估的护理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生活质量对比(x̄±s, 分)

9e03c421-45ac-4df7-bed7-fe91f24b2da9.png

2.2 营养指标比较

予以基于肠内营养耐受评估的护理后,观察组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营养指标对比(x̄±s)

0818d324-c02e-4ed5-9345-c63e30dd9a17.png

2.3 睡眠质量比较

予以基于肠内营养耐受评估的护理后,护理后观察组比对照组的睡眠质量评分更低(P<0.05),如表3。

表3  睡眠质量(x̄±s, 分)

bcd6a053-34bf-4141-a129-311d7a60e27e.png

2.4 肠胃功能恢复指标

予以基于肠内营养耐受评估的护理后,观察组肠胃功能恢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肠胃功能恢复指标(x̄±s, d)

c5b2bc54-8818-4571-8fa2-f881df7a535e.png

2.5 不良反应发生率

予以基于肠内营养耐受评估的护理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5。

表5  不良反应发生率[n(%)]

7dfc428e-fc63-407c-aedf-135e85e54e65.png

2.6治疗有效性比较

予以基于肠内营养耐受评估的护理后,观察组治疗有效性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治疗有效性对比[n(%)]

fd14c388-6e05-489f-8576-9310099d38bf.png3 讨论

重症脑血管意外疾病会引发严重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和语言障碍等严重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死亡前多会出现电解质紊乱和代谢紊乱等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8]。根据研究表明,大多数重症脑血管意外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营养吸收功能障碍,最终引发营养不良的症状。故对这类重症患者进行积极专业的肠内营养干预措施十分关键,能够减少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率,加速治疗进程[9-10]。在肠内营养干预期间,基于肠内营养耐受评估的护理措施是一种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提倡在护理前首先对患者的耐受情况进行积极评估,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营养干预措施。

本文数据统计结果为,观察组护理后的营养指标和肠胃功能恢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睡眠质量评分比对照组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控制效果和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这就证明了基于肠内营养耐受评估的护理措施可行性较大。原因在于,该护理方式会在护理前将患者的耐受情况进行评估,并,以便对个人营养状况进行分级。临床上最常见的不耐受方式包含恶心、呕吐、肠鸣音以及腹泻等,依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予以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切切实实体会到了优质化和个体化护理目的。在肠内营养耐受评估的护理措施实施期间,通过积极的运动干预,患者的肢体关节能力和胃肠道功能能够得到改善,机体代谢能力显著增强,因而消化功能增强,吸收也更快。在进行条件反射护理和口腔刺激后,例如嚼口香糖和强烈的色彩刺激,患者的消化液分泌增加,也可优化胃肠道功能,实现对腹胀、胃潴留等症状的预防。结合定期的腹部按摩护理措施,患者的肠胃蠕动功能进一步增强,肠道中积累的粪便能够顺利实现排出,患者的,这就大大减少了腹胀症状的产生,避免过高的腹内压力。建议在今后的护理中添加专业的穴位按摩刺激,通过这种方式加速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进一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于重症脑血管意外患者而言,实施基于肠内营养耐受评估的护理效果比较理想,在保证患者营养指标和肠胃功能恢复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睡眠和生活情况,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故护理效果明显,值得在相关科室内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晴晴,万香莲,张婷.基于肠内营养耐受评估的护理在重症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23,30(16):50-53.

[2]徐娟,高玉玲,赵萍.不同肠内营养置管方式在脑血管疾病行机械辅助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2):138-139.

[3]路彦景,房妲妲,刘燕.鼻空肠管营养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7):93-96.

[4]胡凤香,李晴.细节化护理结合营养支持治疗在重症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6):37-40.

[5]张宁,李绍合.团体责任制康复护理模式在预防重症患者长期肠内营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33):183-187.

[6]孙慧珍,王月萍.重症监护室危重症患者中肠内营养安全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23,52(3):300-302.

[7]刘丽丽,袁丽.预见性护理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脑出血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新疆中医药,2023,41(5):85-88.

[8]杨健,张引妮.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J].贵州医药,2023,47(10):1644-1645.

[9]杨杏珍,龚少逸,罗爱华.早期鼻空肠管肠内营养联合风险预警护理模式在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6):148-151.

[10]林芳,张燊,邓凤.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方案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2):91-93.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