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美育教育研究

曹一浦

云南玉溪第一小学,653100

摘要: 当前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更新迭代。美术教育中愈发重视对小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这也是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的焦点所在。本文以小学美术课堂为抓手,迎合新课改的要求,对美育理念的改革与发展开展分析,对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审美意识的教学策略开展研究,以期冲破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落实对小学生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美术;美育;研究
DOI:10.12721/ccn.2021.15710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开展美育教育的意义

在新课改理念下,审美教育已经成为美术教育的重点内容,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小学教学的焦点。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美术是一个基础的课程,也是对小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的主要阵地。通过在美术课堂中落实美育教育,深化学生对美的理解,这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有积极效果[1]

(一)构建个性化审美意识

在学生的成长中,受到环境、时代、阶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美”的理解方面,学生之间会有较大的差异。高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审美意识有积极的效果。在美术课堂开展美育教学,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现培养小学生独具个性、强化学生个性化审美意识的关键所在。

(二)提高审美能力

在美术课中落实美育教育,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能实现对学生美术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领略作品中的艺术思想、利用作品对学生情感的渲染,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学会创造美。进而帮助学生建立美术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三)增强审美感受

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鉴赏优秀的艺术艺术作品,能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清晰不同文化作品之间的差异,进而端正其审美意识,实现增强小学生审美感受的效果。

(四)提高想象力

绘画教学活动是小学美术基本的组成。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观摩优秀的作品,深度理解作品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素材,绘制自己独具特色的美术作品。这个过程中对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力能起到锻炼提升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美育教育教学方法的构建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对原本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办法,实现进一步丰富小学生课堂体验的效果,有效的实现对其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建设。小学美术美育教育中,要构建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美育教育理念高度落实在小学美术课堂中。

(一)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纵观我国美术教学活动的发展进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开展教学。分别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教学形式和直观感知的形式。语言教学的形式大多以口述为主,向学生传授美术教学内容。直观感知的方式以视觉感受为基础,通过采用优秀作品或范画,带领学生对画作进行欣赏。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应用中,教师以讲授模式为基础,通过师生间平等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此实现对学生具体学情的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通过观摩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审美方式。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美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为丰富课堂体验,教师要对原本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此实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近年来的科技发展为教育带来的较大的变革,教师可以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更加精彩的课堂氛围。在立足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寻找相关素材,整合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将文字、声音、图形等素材结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赏析艺术作品。与此同时,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保证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融合,避免教学中出现错位等情况发生。站在传授教学角度分析,在教学中,教师要保证自己语言的简洁与生动,把握好教学节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保证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吸收效果。课堂问答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时间,这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发展的关键。在此之后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建立对美术作品的整体性审美意识。这对于培养美术核心素养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

三、小学美术美育教育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美术教学,这是进一步提升美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位置。与此同时结合相应的教学资源,对其知识体系进行拓展,帮助学生建立审美体系,最终实现全面培养。

(一)转换角色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落实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在这一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意识逐渐向着主动性开始转变。在此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和知识。例如在《色彩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需要明确目标。在授课中围绕“三原色”为中心,通过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将其思维引入教学活动中。在此之后,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内容以及实践操作的方式,对故事内容与实践结果之间进行印证,深化学生对三原色知识的理解深度。在实践操作中,可以通过颜色转盘的方式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颜色混合后的结果。通过切身实践对颜色进行调配,以此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让学生通过自行探索,独立思考对颜色的美感进行领悟,以此深化学生对色彩美的认识。

(二)巧用资源

在美育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不仅能对学生审美意识起到锻炼作用,还能实现对其想象力的培养。例如在新街古韵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播放相应的雕塑影响,带领学生对雕塑进行欣赏。同时引导学生讨论身边的雕塑建筑,让学生对自己去过的一些历史名城等进行讲解介绍。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的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开展想象,帮助学生雕塑文化更深层的认识。在对自己所闻所见进行表述的过程,也能起到锻炼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的效果,培养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

(三)精心创作

在美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知识体系是基础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对其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带领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创造出具有“美感”的作品,实现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学习美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以此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学生践能力起到锻炼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画作进行沟通,例如在《图形变变变》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在完成作品赏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此之后一图画的形式将自己的答案表述出来。在讨论探究环节中,教师要参与到活动中,及时的给予学生必要的知道。在学生发表观点时认真聆听,并作出正向的评价,落实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添画的过程是学生将理论转化实践的过程,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较好的锻炼提升效果。在作品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最后由教师给予总评,让学生正视自己优缺点,在合作竞争中共同提高[3]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落实现代化教学是当前小学美术课堂的必然要求,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帮助学生构建共性审美意识,落实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不仅如此,现代化教学方式还能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起到对学生创造想象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琳.基于“以美育人”视角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教师,2020(34):98-99.

[2]张雨.立德树人 美育化人——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0(25):79-80.

[3]陈金妮.美育之路 德育同行——小学美术教师在今天如何做德育?[J].中华少年,2020(0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