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是未来的栋梁,正如梁启超所说:“少年强,则国强。”在教育教学中合理施策解决高中学生的心理困惑,因此,高中政治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需要教师多一些爱心、耐心、恒心和齐心。
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目的的统一性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政治理念的培养,从而推动他们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心理教育就是要对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态,让他们有一种自信、坚强的心态来面对将来的生活,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也能变得更加坚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心理教育中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理念的培养,所以这两个方面既有共同的目标,又是互补的,互相促进的。
2、关系的相互促进
二者同为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先决条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前,要保证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心理,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中,以思想政治为主导,健全的心理应该由正确的政治理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构成。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求教师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技巧,而这些技巧的掌握,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掌握。
具体体现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缺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在政治课堂上,因为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导致学生感到乏味和乏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所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老师要通过课外实践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从教室里学到的东西,最后都要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在政治教室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也是要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的过程中,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正确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为此,中学思想政治课老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融入到实践活动课中,学会灵活的进行活动策划,使学生们在实际的活动中体验到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减轻学习压力,处理好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存在着对家庭和学校共同成长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估的能力不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各学科的老师都要抛弃“唯分数论”的观念,转变以往仅以考试结果为依据的考核方式,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也要注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的心理发展情况。由于学生的心理品质是比较隐蔽的,所以对教师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在每一阶段,老师都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积极发言,完成作业的质量,以及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根据这个情况来判定学生有没有学习压力、厌学情绪等情况,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一个科学的评估,并向父母提供信息。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对父母的反馈中,关于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很少,他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好不好,学习成绩有没有进步,学习动机有没有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科学评估水平。
另外,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渗透的方式比较单一,缺少针对性。因为高考的缘故,大多数老师在课前备课和上课时都要考虑到最多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掌握《高考大纲》中的内容,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然而,由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和政治性较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导致对这些抽象的知识点的理解较为困难,加之政治课的老师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很少和学生进行互动,在课堂上显得有些沉闷和乏味,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学习的兴趣,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当一个班里有很多人时,老师就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因为他们要做好每一堂课的工作,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差异进行具体的分析,这就造成了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在课堂上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渗透,对于一些比较隐蔽的心理问题,没有能够及时地发现和疏导,最后有可能发展成一种心理疾病。
三、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策略
1、构建教学氛围
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气氛结合起来,这样的课堂气氛既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主题思想和品德取向,又能对学生的主体情绪、认知心理和情感体验产生影响。所以,老师们可以利用课堂气氛,对高中生进行无形、间接的思想、品德和心理教育,把更多的教育资讯传达给高中生,让他们具备先进的理念、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心态,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
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这一主题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给高中学生一些农民工,让他们去吃大餐,穿名牌,玩游戏,点外卖,以此来消除他们的攀比心理、享乐心理、虚荣心理以及从众心理。这样一来,高中生们就能亲眼目睹农民工的穿着和穿着,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无疑会给高中生带来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情感和精神上的影响,从而激发出对“该大学生”的批判和愤怒。所以,高中生可以用自己的观察力、思维力、认知力和判断力来辨别是非,通过自我反思,迅速地消除自己的思维中的误区,并自觉地树立起“量力而行”的良好消费观念,并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
2、优化教学内容
通过对高中思想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一般都很低,有些人觉得这门课很无聊,和实际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产生这种观念。尽管这门课程的内容来自于实际生活,但是因为课本知识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且要识记的知识点也比较多,老师也没有把学生的兴趣点和需要都考虑进去,所以学生们对这门课程并不是很感兴趣。为此,教师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更多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东西加入到思想政治课中,引起他们的注意,让他们把理论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去,既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又能学到应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相联系,通过引用一些有关的例子,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自己的问题,从而扩展和扩展了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剖析,找到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使其在心理上得到有效的疏导,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健康成长。
就拿“意识的能动作用”一课来说,课本上的知识普遍、抽象,不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知识,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相联系,举几个人运用自己的意识主动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例子,使他们在分析这些例子的时候,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人的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活动和精神状态进行调控。在学生有了这种认识之后,老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使他们在以后遇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时,能够充分地发挥意识的积极作用,对消极情感进行持续的调整,从而达到快乐学习、健康生活的目的。
3、引导情绪释放
高中生在学业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他们的情绪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经常会被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或是老师的一句无心的话语弄得心绪不宁,而心境的好坏,则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政治老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约束,不能当“情感的奴隶”,要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是在恰当的时候,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适度的宣泄,这样才能让自己保持愉快的情绪,才能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非常敏感、妒忌,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知而导致的情绪不稳定。而思想政治课教师则要运用有关的教学内容加以指导,使学生树立对自己的正确认知,虚心好学的素质。比如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总是夸奖他的同学,他会认为他在炫耀,他会嫉妒,经常和他吵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种“悦纳自己”的思想卫生教育方法。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嫉妒心理对自身生活、不良心理的作用;然后,让学生们在发现自己的长处的时候,也将自己的短处说出来,这一刻,所有的同学都会意识到,他们是如此的优秀,而他们并不是完美的,也许他们的长处就是他们的短处。通过这种对比,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了解自己、接受自己,进而意识到“人无完人”,克服对同桌的妒忌,发挥长处,弥补缺点,虚心好学,形成良好的心态。与此同时,老师要让学生们了解到,情绪不稳定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要尽快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让自己的心情得到缓解,比如写写日记,打打球,跑跑步,和好朋友聊聊天,当然,也可以和老师交流一下,让自己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对于立德树人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老师,要对高中生的心理危机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学校、心理老师和父母的帮助下,把他们的心理危机处理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保障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这样才能保持学校的和谐和稳定。
参考文献:
[1] 林炜,李梅香. 教育心理学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6):69-70.
[2] 王蕊. 心理学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5):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