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在信息化、全球化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在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纷纷加快人力资源的改革步伐。国外经济学家认为,西方工业化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更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企业管理人员也意识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并长期保持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班组是电力企业最小执行单元,开展班组员工管理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落脚点,班组员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各项经济指标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电力企业顺应数字经济趋势,开展班组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先进的理论工具同步提升基层员工数字化管理水平,是各级单位的重要努力方向。
2.班组员工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甘肃公司班组员工管理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制度体系,但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不高,难以科学评估员工工作质效与发展潜力。
一是人员评价缺乏科学依据,对于班组成员评价,管理层只能通过自下而上的工作汇报了解员工工作情况,并给予主观评价,缺少科学的量化依据。
二是人岗匹配缺乏数据支撑,在内部人力流动中,人员调配和岗位安排主观性较强,较多取决于员工资历、工作年限,导致基层班组出现结构性缺员、人员能力与岗位要求匹配程度不足等问题。
三是人员培训针对性不足,班组员工业务能力、发展能力识别不易,难以针对性的开展知识推送和技能培训。
3.基于员工画像的人才管理体系建设
应用动态绩效系统和在线测评题库,自动生成员工绩效数据和成长潜力数据,结合员工基本信息,构建优绩员工胜任力模型,以此为标杆绘制员工画像,综合评价员工能力素质,并进一步优化、定位员工发展通道与发展梯队。
3.1综合评价,奠定数据基础
一是应用动态绩效系统,科学评价作业质效。接入移动作业系统,汇集员工工作内容、作业数量信息,提取操作总项、工作票等工作数据,量化员工工作质效,生成绩效评价数据。
二是编制潜力测评题库,预测员工成长潜力。从逻辑思维、管理意识、成就意愿、责任意识、他人意愿五个维度编制情景化的潜力在线测评题库,通过在线测评,生成员工潜力数据。
3.2绘制员工画像,完善发展体系
一是构建胜任力素质模型,显化价值关键因素。挖掘沉淀的员工数据,据上年度绩效考核结果,选择优绩员工,从员工基本信息、工作能力、未来潜力三方面,绘制不同专业班组优绩标杆员工胜任力模型;以标杆胜任力模型的评价维度为标准,绘制所有班组员工的个人画像,通过对比评价员工能力长短板。
二是重设人才发展通道,提供员工定位标准。基于员工能力评价结果,将不同发展方向的人才划分为:数字化管理人才、数字化专业人才、数字化应用人才。制定三类员工晋升通道和标准,完善数字化班组人才发展体系。
三是优化人才成长梯队,指明工作提升方向。将不同发展通道中的员工能力素质从低到高划分为基础人才、青年英才、专家人才。同时将各阶段能力筛选规则嵌入数字化班组系统平台,定位不同员工所处通道和梯队。
4.强化画像应用:多维度提高班组员工作业效率
基于数字化班组员工画像的构建成果,拓展画像应用维度,从增强人岗匹配度、聚焦个性化培训重点、实现精准评价正向激励三个方面开展员工画像成果应用。
4.1人岗匹配,优化配置争双赢
首先是基于班组员工画像,分析人岗匹配情况。基于班组员工画像和优化员工胜任力模型,搭建胜任力对比评估雷达图。若班组员工画像与胜任力模型雷达图匹配度较高,则该员工岗位职能保持不变,同时开展低强度的针对性培训;反之,则进一步计算员工对岗位的满意程度。
其次是基于人岗匹配度,计算员工满意程度。调研员工对岗位的要求、预期并与人资岗位标准规则库比较,分析员工对岗位的期望与岗位任职资格的匹配度,得到员工对岗位的满意度及满意度排名。
最后是结合员工满意度,开展二次优化匹配。以员工与岗位要求的主客观满意度最大为目标,开展岗位二次匹配,若员工对岗位满意度较高,则进行高强度针对性培训,帮助员工提升能力短板;若员工对岗位满意度较低,则依据现实情况重新匹配岗位,后再开展培训,得到最优匹配结果,激发班组活力,达到“岗得其人,人乐其岗”。
4.2个性培训,多维培训促发展
基于员工画像的建立,提高员工培训需求的精准性和内容的针对性,结合数字化班组建设平台,闭环评估培训成效,检验培训效果,提高员工学习动力。
首先是推送个性化培训内容。以员工画像为基础,定制输出培养计划,一是实现在工作中自动推动运检策略和知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二是优选最佳学习、培训项目,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强基补短,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其次是闭环评估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通过书面考试和实践测试评估员工对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利用评价结果优化班组培训模式,不断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每个季度由班长对班组员工学习检测情况进行汇总,动态更新员工能力矩阵、调整员工画像,实现人才管理闭环。
4.3动态评价,构建人才“蓄水池”
结合员工画像成果,精准考核工作质量,有效评价员工成长进度。结合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打造人才蓄水池,开展晋升激励。利用系统平台对员工综合素质进步开展动态监督。运用人才盘点结果,将表现优秀的员工纳入上一级岗位后备人才库,即人才“蓄水池”。并设计人才“蓄水池”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基于员工能力潜质和绩效表现情况及时更新。
3结语
基于员工画像的数字化员工管理模式的创新构建,有效解决了班组员工评价不科学、人岗不匹配、培训针对差等问题,保障了班组人力资源配置的科学性。
甘肃公司以员工画像为基础的数字化班组员工管理模式应用,大力提升了班组人员的核心能力,其中变电检修班组先后有24人获得甘肃省技术标兵和岗位能手荣誉称号,人才当量密度由最初的0.959提升到1.1834;班组员工实现针对性知识推送和培训,避免了培训不精准内容不科学导致的资源浪费情况,人员素质和装备配置得到全面提升,进一步推动企业全业务核心班组建设,推动变电运维等6个专业27个班组初步建成全业务核心班组。
参考文献
[1]张宇,赵文罱,李功进.员工胜任力素质特征模型在电厂中的应用探究[J].上海电力大学学报,2021,37(S1):115-119.
[2]黄伟.面向未来的现代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探究[J].经营管理者,2021(07):88-89.
[3]杜慧娟. C公司加油站基层员工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20.DOI:10.26916/d.cnki.gahcc.2020.000597.
[4]林景新. QY电力公司计量员工胜任力模型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DOI:10.27151/d.cnki.ghnlu.2020.0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