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东北旱作区粮食产量冷热点格局及耕层特征差异

卓志清1 兴安1 孙忠祥1 黄元仿1,2 曹梦1 李勇1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摘要: 基于2005~2015年东北旱作区85县市的粮食单产数据和土壤属性数据,探讨了东北旱作区粮食单产冷热点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分析了不同冷热点区耕层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2005、2010和2015年东北旱作区粮食单产全局Moran’s I值分别为0.57、0.41、0.65,呈现明显空间集聚特征。吉林省旱作区中部、黑龙江省旱作区南部县市是稳定的粮食单产热点区;而各级冷点区在吉林省旱作区西部和黑龙江省旱作区北部、西南部集中连片分布。(2)粮食单产一、二级热点区土壤容重在10~20 cm土层最高,分别为1.51 g cm-3、1.53 g cm-3,呈现亚表层较高的特点。粮食单产一级冷点区各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均大于其他类型区;而二级热点区各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均小于其他类型区。(3)东北旱作区56.00%的样点耕层厚度在15~25 cm之间,53.03%的样点压实层厚度在5~10 cm之间。一级热点区耕层厚度在15~25 cm和压实层厚度在5~10 cm的样点各占该类型区样点数的81.82%和68.18%,呈现"耕层较厚、压实层厚度适中、穿透阻力相对较小"的特点。
关键词: 旱作区;粮食单产;冷热点分析;耕层;压实层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