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kan3@ccnpub.com
(邮箱投稿时,请说明投稿期刊名)
(邮箱投稿时,请说明投稿期刊名)
期刊菜单
益气温阳方对变应性鼻炎小鼠NK细胞细胞因子分化影响的研究
下载:77 浏览:551
摘要:
目的:通过对益气温阳方对变应性鼻炎小鼠NK细胞亚群NK1型细胞以及NK2型细胞细胞因子IL-5、IL-10、IL-4、INF-γ分化影响的研究,初步探讨益气温阳方对活化后NK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益气温阳方低、中、高剂量组及西替利嗪组,共6组,每组5只;以卵白蛋白致敏方法建立AR模型后,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益气温阳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服益气温阳方低、中、高3种不同浓度的水煎液,西替利嗪组灌服西替利嗪水溶液;给药后分别制备6组含药血清;取正常小鼠,处死分离脾脏,分离纯化原代NK细胞,分别用准备好的6组含药和空白血清制备NK细胞混悬液,除空白组外,其余加入尘螨试剂,用Elisa法测定NK细胞内的IL-5、IL-10、IL-4、INF-γ的表达情况。结果:变应性鼻炎小鼠NK2型偏倚可能主要是由于IL-4的增多;益气温阳方低、中、高剂量均不同程度的抑制了活化后的NK2型细胞释放IL-4、IL-5,并不同程度的促进了活化后的NK1型细胞释放IL-10,其中益气温阳方中剂量组效果最佳;西替利嗪组抑制NK2型细胞释放IL-4、IL-5效果同益气温阳方中剂量相似,但促进活化后的NK1型细胞释放IL-10效果高于中药组;西替利嗪组、中药组对NK1型细胞INF-γ的释放无明显促进作用。结论:益气温阳方可以抑制NK2型细胞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NK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提示益气温阳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K2型细胞活化,促进NK1型细胞活化有关。
电针干预对尾部悬吊小鼠比目鱼肌Foxo3a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下载:70 浏览:546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尾部悬吊小鼠比目鱼肌Foxo3a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8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即正常组、尾吊组、提前电针组和电针组,每组7只。正常组全程常规饲养;尾吊组前14 d常规饲养,后14 d尾部悬吊造模;提前电针组为在尾吊组处理基础上于前14 d加用每天电针;电针组为在尾吊组基础上于后14 d加入每天电针干预。电针每日1次,每次15 min。28 d后分别取两侧比目鱼肌,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比目鱼肌Foxo3a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Foxo3a mRNA的表达。结果:尾吊组与正常组比,Foxo3a的Western blot蛋白表达和mRNA的表达升高(P<0.05);电针组与尾吊组比Foxo3a的Western blot蛋白和mRNA表达下降(P<0.05),提前电针组与尾吊组比Foxo3a的Western blot蛋白和mRNA表达亦下降(P<0.05),但两组仍较正常组高(P<0.05);Foxo3a蛋白和mRNA表达在电针组和提前电针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对可能参与骨骼肌萎缩的Foxo3a有一定干预作用。
1554例超重/肥胖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及临床防治思路探索
下载:66 浏览:515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超重/肥胖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成因,探索超重/肥胖的中医预防治疗思路及健康管理模式。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收治的体检人员2 988例,用标准化中医体质辨识量表判断中医体质类型,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超重和肥胖相关性较高的中医体质类型。结果:该样本中超重和肥胖人群共1 554例(52.01%,1 554/2 988),其中平和质455例(29.28%,455/1 554),偏颇体质1 099例(70.72%,1 099/1 554);偏颇体质中包括单一偏颇体质448例(40.76%,448/1 099),兼夹体质651例(59.24%,651/1 099);超重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质、阳虚质为主,分别为42.36%(405/956)和32.22%(308/956);肥胖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质、湿热质为主,分别为38.13%(228/598)和36.12%(216/598);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重与肥胖者所占的比重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男性超重与肥胖的比例是女性的1.30倍和2.56倍。结论: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较高,中医体质类型以偏颇体质为主,且多为兼夹体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是与超重和肥胖密切相关的中医体质类型,男性超重和肥胖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基于GC-TOFMS技术对痰浊壅肺型COPD急性加重期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下载:49 浏览:543
摘要:
目的:研究痰浊壅肺型慢性阻塞型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代谢物的特异性变化。方法: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C-TOFMS)技术检测60例痰浊壅肺型AECOPD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血清标本,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t检验分析两组间的差异代谢物,关联相关代谢途径,解释痰浊壅肺型AECOPD患者的人体相应变化。结果:痰浊壅肺型AECOPD患者与健康组血清代谢轮廓存在明显的差异,找到其中17个差异代谢物。痰浊壅肺型AECOPD患者乳酸、琥珀酸、硫辛酸、新橙皮苷、D-神经鞘氨醇、葡萄糖、亚油酸甲酯、天门冬酰胺、尿素等15种物质表达均显著上调,而苏氨酸、牛磺酸显著下调。结论:痰浊壅肺型AECOPD患者能量代谢、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发生特异性变化,鉴定的差异代谢物可为痰浊壅肺型AECOPD患者的机制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李庆海教授益气化痰通络法治疗冠心病的临证经验
下载:69 浏览:512
三七与黄连配伍时三七中3个有效成分溶出率变化规律研
下载:78 浏览:554
摘要:
目的:研究三七-黄连药对不同比例配伍对三七中3个有效成分(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溶出率的影响。方法:三七与黄连分别按1∶0、4∶1、3∶1、2∶1、1∶1、1∶2、1∶3、1∶4和0∶1共9个比例配伍,乙醇回流,制得供试品,在HPLC条件下进行分析,计算溶出率,然后考察溶出率与配伍比例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归一化处理,从而得到三七-黄连最佳配比。结果:随着三七-黄莲药对中黄连比例的增加,3个活性成分的溶出率先升高后降低,当三七-黄连配伍比例为2∶1时,3个成分的总溶出率最高。结论:三七与黄连配伍后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溶出率的变化规律可为两药配伍提供科学依据。
炮制对山茱萸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下载:79 浏览:496
从调神止痛理论探讨内关穴治疗痛症
下载:88 浏览:472
穴位埋线治疗肩周炎有效性的Meta分析
下载:78 浏览:562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穴位埋线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穴位埋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纳入文献,采用Cochrane手册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并用RevMan5.3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包括72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穴位埋线治疗肩周炎临床总有效率[OR=4.91,95%CI(2.85,8.46)],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安全性评价:纳入的7项研究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穴位埋线治疗肩周炎安全性较高。结论:穴位埋线能有效提高肩周炎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基于R语言的中医治疗反复发作性泌尿系感染组方规律研究
下载:82 浏览:501
线粒体稳态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及中医药干预作用
下载:70 浏览:511
摘要:
血管性痴呆(V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后的第2大痴呆性疾病,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防治的痴呆。慢性脑低灌注是血管性痴呆的一个重要原因,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机制迄今为止仍未完全阐明,目前FDA仍无批准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物。线粒体氧化应激与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坏死密切相关,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时氧化应激诱导线粒体凋亡途径,在VD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特征,在VD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目前中医药基于线粒体保护方面防治血管性痴呆的机制包括减轻神经元线粒体水肿、增加线粒体数量、提高ATP酶活力、提高线粒体呼吸链关键酶的活力、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启动抗凋亡机制、提高线粒体复合物的活性等方面。目前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探索中医药基于线粒体保护防治VD的机制,将来可基于线粒体稳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研究基于现代中药新药创制理论的中药组分对线粒体的调节作用;基于线粒体稳态的新近重要信号通路进行研究,以便筛选出针对线粒体稳态的疗效卓著的中药组分或单体,助推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新药创制。
基于“火郁发之”浅谈宣透法在复发性口腔溃疡中的应用
下载:88 浏览:565
类叶牡丹果实超临界提取物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下载:91 浏览:545
摘要:
目的:超临界提取黑龙江类叶牡丹果实中脂溶性性化学成分,GC-MS分析其组成,并对其进行抗菌活性研究。方法:应用超临界-CO2法提取类叶牡丹果实,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进行成分分析测定,对类叶牡丹果实超临界提取物采用微量二倍连续梯度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平板转种法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共鉴定出了40个化学成分,相对百分含量占总离子流成分的94.24%,脂肪酸酯类占38.707%,其中甲酸异戊酯(isopentyl formate)相对含量最高,达到了22.536%,脂肪酸类化合物占36.88%,脂肪醇占8.005%,烷烃占5.51%,尚含醚、酮类、烯烃类、生物碱类和芳香族化合物。类叶牡丹果实超临界提取物对各菌株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结论:类叶牡丹果实超临界-CO2提取的脂溶性成分脂肪酸酯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本方法为类叶牡丹果实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分析提供了一种选择,且提取物对4种菌株均有抑制和灭活作用。
黄芪、苦参、皂角刺抗肝癌作用的比较研究
下载:87 浏览:587
摘要:
目的:比较黄芪、苦参、皂角刺抗肝癌作用。方法:在小鼠体内构建H22肝癌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并进行评价;观察黄芪、苦参、皂角刺对H22肝癌细胞荷瘤小鼠的作用;最后进行体外实验计算各组的抑瘤率。结果:体质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黄芪高剂量组体质量增高(P<0.05)。皮下移植瘤体积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苦参高剂量组和皂刺高剂量组皮下移植瘤体积显著减小(P<0.01)。胸腺指数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黄芪高剂量组显著增高(P<0.01)。肝脏指数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皂角刺高剂量组均有降低(P<0.05)。脾脏、心脏、肺脏、双肾的脏器指数显示,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瘤重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苦参和皂角刺高、中剂量组平均瘤重显著降低(P<0.01),低于阳性药组。体外实验抑制率结果显示各高剂量组抑瘤率,苦参为51.89%、皂刺为46.21%、黄芪为26.89%。结论:黄芪、苦参与皂角刺均具有抗肝癌作用,苦参和皂角刺抗癌作用强于黄芪;三药均可改善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等免疫功能指标,其中黄芪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尤为显著,强于苦参和皂角刺。
青龙衣酚酸类化学成分研究
下载:99 浏览:548
摘要:
目的:研究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未成熟外果皮中酚酸类成分。方法:青龙衣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HR-ESI-MS和NMR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苯二酚(1)、2,5-二甲基间苯二酚(2)、咖啡酸(3)、香草酸(4)、丁香酸(5)、原儿茶酸(6)、对羟基苯甲酸(7)、2-羟基-4-甲氧基-3,6-二甲基苯甲酸(8)、3′-O-(E-4-coumaroyl)-quinic acid(9)、5′-O-(E-4-coumaroyl)-quinic acid(10)、3,3′-二甲氧基鞣花酸(11)、阿魏酰乳酸二甲酯(12)、没食子酸乙酯(13)、(S)-3-羟基-1,5-二苯基-1-戊酮(14)、Z-P-coumaryl-hexacosanoate(15)。结论:化合物8~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基于体质可调论分析宫颈人乳头瘤(HPV)病毒感染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下载:79 浏览:566
摘要:
目的:基于中医可调论观察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探讨通过调节体质防治宫颈HPV感染。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80例患者与同期未感染HPV病毒的80例健康女性进行观察对照,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对160例问卷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5个主要成分,发现宫颈HPV感染与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存在相关性,对两组因子均值进行比较,发现患病组与对照组中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和平和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平和质人群与宫颈HPV感染呈正相关;气郁质、阳虚质和气虚质人群与宫颈HPV感染呈负相关。结论:平和质人群较偏颇体质人群更不易感染HPV病毒,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人群较其他偏颇体质人群感染HPV病毒的几率更高。基于体质可调论可以采取相应手段改善体质,从而降低宫颈HPV感染的风险。
针灸配合振动系统对脑瘫患儿的影像学评价
下载:99 浏览:550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振动系统对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头MRI影像学结合超声学评价脑瘫患儿的脑发育概况,探讨针刺配合振动系统对脑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脑瘫足月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针刺组、振动组和振针组,每组各30例。分别对比治疗前后头MRI及超声测定脑室内扩张程度并开展脑发育评估;使用肌肉超声检测3组患儿双下肢腓肠肌内侧头横截面积。结果:经治疗后,3组患儿脑室内侧旁白质出现软化病灶。针刺组疗效不及其他两组,振刺组优于振动组,振针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结论:通过对90例患儿的临床疗效对比,针刺配合振动系统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和振动疗法,影像学评价可作为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的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