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建筑学领域相关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建筑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
ISSN: 3079-9155 (Online) ISSN: 3008-0053 (Print)
qikan7@ccnpub.com
(邮箱投稿时,请说明投稿期刊名)

《中国建筑》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所刊发的文章将授权中国知网或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场所的保护与营造——河北娲皇宫景观改造方案解析 下载:97 浏览:593
摘要:
该文从场所精神理论的角度对娲皇宫风景进行重新规划设计。设计范围主要包括补天湖风景区和女娲文化体验区两大部分。结合风景区的人文资源和历史传说,阐述了两大景区对于场所精神的保护和尊重以及如何营造风景区内的场所精神。通过人们对场所精神的感知和认同,论述了风景区如何运用现有地形、植物资源、水资源等场地特征来营造场所精神。结合河北涉县娲皇宫风景区设计建造实例,提出了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场所建构方法。
东莞传统村落建成环境评价研究 下载:95 浏览:557
摘要:
保护规划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东莞南社古村和塘尾古村的保护规划从编制到实施距今已经过去十几年,两村均只实施保护规划的近期部分内容,中期、远期目标均未能实施。通过实地踏勘及问卷访谈对比两村的建成环境及使用状况,分别从古建筑保护与利用、道路修缮与使用、绿化景观建成环境以及基础环卫设施建设状况四方面进行评价。大部分居民对南社古村在这四方面的建设情况均表示满意,而对塘尾古村除了绿化环境以外,其余三方面满意度均为一般。针对实施情况及现实满意度评价,提出两村未来发展的建议。
大遗址保护视域下移民安置适应性问题研究——以乾陵大唐丝绸之路风情小镇设计为例 下载:97 浏览:575
摘要:
以大遗址保护为目的的移民搬迁普遍采取以农为非的策略,即农业人口经过土地流转,易地安置后转变为城镇人口。而当前大多数安置区简单地将城市规划结构,城市街区组团,城市建筑形态应用于安置区的建设中,在具有明显城市化意味的设计语境下衍生出的空间形态,必然与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方枘圆凿,格格不入。经过与劳动土地的剥离,远离传统农村社会的两度空间,搬迁户在安置区内需要进行生活的重新适应。该文以乾陵大唐小镇项目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提高移民对生活环境转变及生产方式转变的适应性。
场景与实物的原真性——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保护更新设计 下载:98 浏览:579
摘要:
历经千年之久仍保有地面遗存的皇家园林——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于2015年进行了新一轮的文物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结合广州最新的南汉国建筑考古成果,将严谨的史料研究成果,通过工程设计转化,并最终施工落地,还原药洲遗址最为辉煌的南汉国时期建筑实物的原真性。同时在狭小用地的限制下,尽力丰富园林空间序列,扩大园林气息,力图营造南汉国时期的"千亩西湖"的文化场景原真性意向。基于对南汉国时期文化场景与建筑实物两方面的原真性考量,是此次整治工程最核心的设计理念。
传统村落中的景观图式——对从化钟楼古村的思考 下载:99 浏览:574
摘要:
传统村落是一种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的文化景观。该文以广东省从化钟楼村为例,借助图式理论,分别从区域环境、传统格局、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四个层面,剖析景观系统中具有稳定性、普遍性、传承性和文化性的景观图式信息,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精神。
[1/1]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