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建筑学领域相关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建筑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

ISSN: 3079-9155 (Online)
ISSN: 3008-0053 (Print)

《中国建筑》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兰州城关区绿地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 下载:55 浏览:454
  • 毕晓莉 梁雪冬 《中国建筑》 2019年11期
  •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们对气候导致的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对舒适度要求特别高的绿地空间愈加重视。该文从兰州的气候条件出发,结合兰州寒旱地区的气候环境特点,以城关区城区空间特征和人群需求为基础,合理地布局绿地空间和植物景观元素组合,以营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根据其绿地空间现状,对兰州城关区绿地空间提出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以期为寒旱地区气候条件下的绿地空间设计研究提供相应借鉴。
  • 结构成就建筑之美——张之洞博物馆 下载:58 浏览:458
  • 张凯静 周兰翎 《中国建筑》 2019年11期
  • 摘要:
    古时建筑师和结构师统称为"工匠",他们不仅要呈现建筑物美观的效果,而且要保证结构的安全使用。在绿色建筑、工业化建筑、BIM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结构师需与建筑师密切配合,使"骨骼"和"皮囊"完美的结合,力求形成建筑造型与结构受力体系的和谐统一。该文通过对张之洞博物馆项目从方案到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介绍,描述了结构如何体现建筑师的设计概念、成就建筑之美,也希望能为建筑师、结构师今后的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 基于多元需求的体育中心设计策略研究 下载:56 浏览:461
  • 尹新1 孙一民1 孙萍2 《中国建筑》 2019年11期
  • 摘要:
    体育中心是城市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加快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实现体育公建与城市建设的双向互动发展。该文以界首体育中心设计方案为例,提出了基于多元需求的体育建筑设计策略,并在体育场馆选址、功能设计、赛后利用、形象塑造、节能应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设计策略,以期为我国相关体育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纪念性表达——以渭南圣德象山生态公墓设计为例 下载:57 浏览:481
  • 李彬1,2 费甲辰1 张蕾2 《中国建筑》 2019年11期
  • 摘要: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是中国地域性和深厚文脉的外在表现,它从宏观和微观多个角度反映出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其中以纪念性空间的秩序最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各种信息的提取、整合和重构,为实践中的整体规划设计和单体建筑设计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和线索。该文以渭南圣德象山生态公墓项目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思想为例,分别从定向和轴线、区域和氛围、尺度的控制、意象的营造等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纪念性表达方法。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建筑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16
访问量 166527
下载量 51065
总被引次数 782
影响因子 1.68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