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进展
地理研究进展
《地理研究进展》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创新性的论文、研究报告,对地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评论,反映国内外地理学进展情况的报道等。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537

《地理研究进展》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澜沧江糯扎渡电站库区泥沙淤积分析 下载:32 浏览:342
  • 王丽媛1,2 傅开道1 段必辉2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 摘要:
    糯扎渡电站是澜沧江流域最大的电站、同时也是澜沧江中下游梯级开发的核心工程,研究其库区的泥沙淤积对研究整个流域的泥沙淤积情况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采用历史水文数据,结合水文比拟法和Brune模型,计算出糯扎渡电站库区泥沙淤积量。结果显示:糯扎渡电站库区的泥沙淤积量分别为2016年7 800×10~4 t、2017年9 534×10~4 t、2018年6 982×10~4 t、2019年6 178×10~4 t,年平均淤积量为7 623×10~4 t。
  • 环洱海滨湖坝区乡村景观生态廊道构建 下载:28 浏览:339
  • 高彬嫔 吴映梅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 摘要:
    环洱海滨湖坝区是典型高原湖泊生态脆弱地区和少数民族村落聚集区,综合运用位序—规模、自然断点及GIS空间分析方法体系,识别生态源地和传统村落、划分生态阻力面等级,构建乡村景观生态廊道。结果表明:"西北—东南"为主导的生态源地空间分布方向与生态景观格局基本一致,生态源地聚集程度较高;16个传统村落识别为人文节点,介入生态廊道的构建,丰富了生态廊道构建内容;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区域生态阻力等级较高,人类活动对生态景观影响显著;构建的38条乡村景观生态廊道中,76%分布在生态斑块破碎特征明显的区域,有利于提升研究区生态景观与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
  • 云南丙中洛地貌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分析 下载:29 浏览:343
  • 寇佳伟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 摘要:
    基于现场地质调查和对成果、数据地质分析,总结了丙中洛台地地貌特征,认为丙中洛主体为洪积扇阶地(Ⅳ级),前缘缓坡分布着不连续的Ⅰ~Ⅲ级阶地。提出著名的怒江第一湾景观为一处变形深切河曲。以上下游河段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及河曲发育规律为基础,分析了丙中洛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结合前人测年成果、附近梅里雪山第四纪冰川发育史,推测丙中洛主体的形成年代为150~200 kaBP,处在倒数第二次冰期中后期,并认为丙中洛主体规模巨大的沉积物源于支流内冰期形成的冰碛物,同时支流迫使怒江不断向左岸偏移,使丙中洛地貌得以完整保存。
  • 基于GIS的贵阳市餐饮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下载:33 浏览:347
  • 张英佳 熊天霞 韩会庆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 摘要:
    以西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的贵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兴趣点(POI)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贵阳市餐饮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贵阳市餐饮呈现"一核、五带、多点"的空间格局,与贵阳市实施的"北拓、南延、西连、东扩"空间发展策略吻合;(2)贵阳市餐饮业发展方向呈现偏北—偏南格局,餐饮业空间分布方向与城市拓展方向一致,向北与贵阳副中心观山湖区相连,向南与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相连;(3)根据平均最近邻距离分析法,餐饮业分布符合最优区位选择,集聚特征明显,其它餐饮类型集聚度最高,其次为中餐,再次为外国餐厅;(4)贵阳中餐云贵菜系一枝独秀,外国菜系没有优势度,其它餐饮类型中休闲娱乐型餐饮优势度较高,映射了贵阳市民的生活态度、生活节奏与偏好。
  •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航空旅游研究可视化分析 下载:31 浏览:349
  • 牛明秀 苏勤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 摘要:
    基于收录在中国知网(CNKI)的645篇航空旅游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期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航空旅游研究作者和机构较为分散,尚未形成较为紧密的学术合作网络,且研究机构多以航空相关院校为主;(2)中国航空旅游研究热点与时俱进,紧随行业发展动态,主要集中于航空旅游产业融合问题、支线航空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中国低空旅游发展现状等方面的研究;(3)中国航空旅游研究成果呈现分散化特点,与地域分布有着较大的关联。
  • 信息流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群网络特征及时空演变 下载:30 浏览:333
  • 谭学玲1 李银河1,2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 摘要:
    基于百度指数,以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为研究对象,获取2016年和2019年的百度用户关注度数据。通过计算模拟城市信息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城市网络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16年到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两两城市间信息流变化强度显著增强,信息流总量总体上呈现增长状态。(2)城市网络稳定性逐渐增强,城市体系日趋完善成熟。(3)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城市的营销策略对城市网络特征有较大的影响。
  • 昆明臭氧浓度变化与气象要素关系拟合 下载:32 浏览:341
  • 孙俊奎1 杨建斌2 康道俊1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 摘要:
    收集整理2017~2019年昆明臭氧浓度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研究昆明臭氧污染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统计逐时和逐日臭氧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普查并拟合臭氧浓度的气象要素因子。用多元线性回归、Shepard插值,建立臭氧浓度逐时拟合模型。基于Hougen-Watson模型拟合逐日臭氧浓度,进一步验证臭氧浓度变化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逐时臭氧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呈现高度相关,经显著水平0.05检验,均表现为显著相关。逐日臭氧浓度与相对湿度相关性较高,气温和总云量次之;(2)逐时拟合臭氧浓度效果良好,多元线性回归的相对误差非常小,Shepard插值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比较接近,且准确率较高。
  • 信息流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群网络特征及时空演变 下载:35 浏览:340
  • 谭学玲1 李银河1,2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 摘要:
    基于百度指数,以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为研究对象,获取2016年和2019年的百度用户关注度数据。通过计算模拟城市信息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城市网络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16年到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两两城市间信息流变化强度显著增强,信息流总量总体上呈现增长状态。(2)城市网络稳定性逐渐增强,城市体系日趋完善成熟。(3)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城市的营销策略对城市网络特征有较大的影响。
  • 国内外地方感研究比较 下载:34 浏览:366
  • 杨婷 周美岐 林锦屏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 摘要: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以Tuan等为代表的学者重新将"地方"一词引进人文地理,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975~2020年间的657篇国内外地方感相关文献,运用文献研究法,对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早,研究程度深,已基本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国内研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研究方法上,国外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主,国内以定量与案例研究为主;(3)国内外地方感维度划分尚未统一。通过对文献的综述,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态势,比较了中外研究的差别,提出了对地方感研究的讨论。
  • 昆明臭氧浓度变化与气象要素关系拟合 下载:37 浏览:372
  • 孙俊奎1 杨建斌2 康道俊1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 摘要:
    收集整理2017~2019年昆明臭氧浓度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研究昆明臭氧污染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统计逐时和逐日臭氧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普查并拟合臭氧浓度的气象要素因子。用多元线性回归、Shepard插值,建立臭氧浓度逐时拟合模型。基于Hougen-Watson模型拟合逐日臭氧浓度,进一步验证臭氧浓度变化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逐时臭氧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呈现高度相关,经显著水平0.05检验,均表现为显著相关。逐日臭氧浓度与相对湿度相关性较高,气温和总云量次之;(2)逐时拟合臭氧浓度效果良好,多元线性回归的相对误差非常小,Shepard插值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比较接近,且准确率较高。
  • 景谷县传统村落民居群体建筑震害预测研究 下载:34 浏览:377
  • 杨成峰1 王培茗1 杨扬2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 摘要:
    传统村落作为抗震减灾建设的薄弱环节,地震对其影响极为严重。利用震害因子法选取设防烈度、设防类别、场地等级、地基等级、结构类型、建房时间、建筑质量、建筑层数等8个具有代表性的震害因子对景谷县境内大歇场村、大竹棚村、柳安迁村、木刀河村、营盘村等5个传统村落的民居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震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当遭受景谷县基本设防烈度地震作用时,5个传统村落民居已达到基本设防目标;地震烈度为Ⅷ度或以上时,房屋基本完好比例大幅下降,中度及以上破坏的占比较大。
  • 多技术融合的房地一体测量方法探讨 下载:39 浏览:379
  • 梁爽 徐喜旺 李晖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 摘要:
    以陕西省境内的某镇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传统测绘技术手段等多种技术融合的方法在房地一体测量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分析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房地一体测量中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1)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测量精度基本上处在项目精度要求的边缘,如果在数据生产的任何环节操作不当都容易出现精度超限的情况;(2)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虽然能获取大部分房屋建筑的三维信息,仍无法解决由于遮挡造成的数据漏洞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传统测绘技术可以从地面上对数据进行补充;(3)通过3种技术手段融合的方式可以满足精度要求,提高工作效率。
  • 基于“双评价”和FLUS模型的小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以福建省平和县为例 下载:40 浏览:383
  • 蔡卓1 丁美辰2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 摘要:
    为优化城镇空间格局以避免粗放发展,探寻"底线约束+空间扩展"的智能化中小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以福建平省和县为例,首先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双评价"方法划定廓清城镇建设空间扩展的底限和规模边界,随后基于FLUS模型模拟城市空间拓展形态边界,最终结合城乡总规用地布局予以协同修正。结果表明,中心城区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约在25~40万人,琅琊山、紫云岩、花山溪等城乡山水格局底线要素应严格控制开发建设行为,保护生态安全底线不遭到破坏;FLUS模型模拟结果与城乡总规用地的一致程度达到72.82%,处于高度一致性(60%~80%)区间。后续可进一步加强规划政策驱动因子的权重配置,以提高模型应用于中小尺度区域时形态边界拟合的准确性。
  • 基于基层公务员视角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以蓝田镇为例 下载:34 浏览:378
  • 贾岚 祁新华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 摘要:
    针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相对滞后于行政区划调整实践的现实,基于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数据,细化并量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与可控性的国家标准。以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蓝田镇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探讨政府工作人员对撤镇设街道的主观感知与态度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结果表明:政府工作人员对蓝田镇行政区划调整较为了解且持支持态度,社会稳定风险等级为低等级,耕地占补、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社会舆论是3个最重要的风险因素。
  •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下载:37 浏览:381
  • 谢正峰 冯亚芬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 摘要:
    通过梳理中国已有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综合性、地域性、联系性、集聚性和动态性特点。已有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分类与评价、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与优化3个方面。最后针对理论上和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包括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再认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微观机制的探讨、城市群空间结构的跨学科研究、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空间优化方案、面向新问题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
  • 地缘关系视角下云南跨境旅游发展探析 下载:34 浏览:390
  • 高大帅 吴菊平 骆华松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 摘要:
    随着边地开发开放进程加快,跨境旅游成为国家间发展地缘关系的重要抓手,云南地缘区位优势明显,与周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地缘关系,依据地缘关系与跨境旅游之间的联系,分析云南跨境旅游存在障碍,从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层面提出云南跨境旅游发展新思路。地缘经济上,建设跨境旅游合作区、培育跨国旅游公司、构建跨境旅游城市联盟和加强跨境旅游要素体系建设等方面,来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地缘政治上,健全旅游合作机制,改善地缘政治环境,推行无障碍旅游区/圈建设;地缘文化上,加强跨境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强文化认同,通过跨境旅游彰显旅游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
  • 宗教名山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齐云山风景区为例 下载:36 浏览:391
  • 王阳 苏勤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 摘要:
    基于ROST CM6.0及Ucinet等软件技术,以宗教型山岳安徽休宁齐云山为研究案例地,搜集马蜂窝等旅游网站上的游记作为分析文本,分析齐云山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表明:齐云山认知形象中游客对人文景观感知较强,对食宿、交通和管理服务感知较低;情感形象中游客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因素是引起游客不满的重要原因;齐云山的整体形象受道教的宗教文化影响大。
  • 城市公益性公园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滁州花博园为例 下载:38 浏览:394
  • 林嘉敏 杨钊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 摘要:
    城市公益性公园作为城市居民日常游憩活动的交往空间和城市中心的天然氧吧,同时承担着重要的旅游功能,吸引了周边城市的游客。以滁州市公益性公园——花博园为例,通过实地问卷调研和网络爬虫获取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IPA分析对滁州市花博园的游客满意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花博园景区游客总体满意度达到满意水平,其模糊评价值为4.125,游客最满意的维度依次是基础设施、旅游设施,景区服务的满意度在诸多维度中最低;交通便利程度、环境卫生、安全状况、厕所条件、路标指示、观景设施、内部游览线路以及景区管理是景区的优势部分,停车设施则是景区亟需改进之处。
  • 价值共创理论下的乌镇景区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 下载:37 浏览:396
  • 许明1,2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 摘要:
    智慧旅游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化服务体系成为政府、企业以及旅游市场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大部分景区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单项旅游管理方式,服务质量难以达到游客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选取乌镇景区作为研究案例地,通过文献综述提取学术界关于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相关因子,通过实地调研确定市场方的乌镇景区信息化服务体系内涵,通过访谈法确定管理视角的乌镇景区信息化服务体系内涵,结合3个视角构建价值共创理论下的乌镇景区信息化服务体系。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地理研究进展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85
访问量 140586
下载量 50623
总被引次数 607
影响因子 1.103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