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
中国土壤
《中国土壤》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我国土壤科学及与其相关学科的论著、试验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通讯、研究方法等。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502

《中国土壤》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不同恢复年限内陆盐沼湿地土壤氮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下载:86 浏览:498
  • 李闯 李琳 刘吉平 《中国土壤》 2020年12期
  • 摘要:
    以向海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芦苇湿地为对照、以不同恢复年限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用野外采集土壤样本和室内化验分析的方法获取土壤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探讨了三种不同恢复年限湿地土壤氮素含量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并对相关机理进行了阐释。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含量取自地表向下40 cm深度土层的平均值,恢复1 a、恢复3 a、恢复5 a湿地及自然湿地土壤全氮含量取5月、7月和9月的平均值,分别为312.04、526.22、1305.57和1992.45 mg kg-1,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土壤氮含量增加并且逐渐接近于自然湿地,恢复5年的湿地土壤氮含量与自然湿地间差异已不明显;(2)季节之间比较,7月土壤氮含量最高,9月次之,5月最低;(3)同一土层剖面不同深度土层比较,0~20 cm土层土壤氮素含量最高,越向下层含量越低;(4)湿地土壤氮含量恢复年限间变异性高于垂直剖面土层间变异性,恢复年限间变异系数介于35.77%至81.63%之间,垂直剖面土层间变异系数介于19.15%至48.76%之间。
  • 近27年焉耆县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下载:85 浏览:509
  • 古丽米热·艾尔 肯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中国土壤》 2020年12期
  • 摘要:
    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支持下,以焉耆县1993-2019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获取1993年、2003年、2013年、2019年4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库,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模型和典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对该县近27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和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加了9810.59 hm2、19131.68 hm2及829.13 hm2,草地、林地、裸地、裸岩、沼泽地和沙漠面积分别减少了2142.83 hm2、5448.52 hm2、13338.32 hm2、1530.76 hm2、330.76 hm2及6980.21 hm2。研究期末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耕地(21.44%)、林地(17.51%)、沙漠(16.88%)、草地(12.33%)、建设用地(12.07%)、裸岩(11.62%)、裸地(6.54%)、水域(0.84%)及沼泽地(0.77%);而且各种斑块类型景观破碎度逐渐降低,最大斑块类型面积变化幅度不大,但景观多样性增加。研究认为:焉耆县土地利用整体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受人类活动影响景观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推动恢复当地生态环境的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不同恢复年限内陆盐沼湿地土壤氮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玉米秸秆添加对土壤碳氮周转相关酶活性动态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503
  • 钱瑞雪1,2 刘岩2 陈智文1 何红波2 张清1 《中国土壤》 2020年12期
  • 摘要:
    玉米秸秆是旱地农田重要的可利用资源,归还的秸秆通过不断分解可维持或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了解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土壤碳氮周转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阐明外源碳输入对土壤碳氮周转及有机质形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360天),研究添加量分别为0(CK)、5 mg g-1(T1)、10 mg g-1(T2)的玉米秸秆对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和微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酶(CB)、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分解及其对土壤酶和物质转化的调控分为特征各异的三个阶段。土壤中易分解组分的分解主要发生在培养前90天(第一阶段),此阶段内各处理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均显著降低,6种土壤酶活性均较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土壤βG和CB活性无显著变化,而木质素酶活性缓慢升高,表明木质素与活性较高的组分分解可能存在共代谢作用。各处理中LAP活性在30天时升高而后降低,表明当氮需求量增加时,可通过蛋白质的分解提供可利用氮。在第二阶段(90~240天),6种土壤酶活性均显著升高且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水解酶和氧化酶通过协同作用维持土壤碳氮供需平衡。在培养的第三阶段(240~360天),除PPO外其它5种酶活性均显著降低,说明微生物可能主要依靠分解酚类物质维持自身的代谢。在整个培养期间,与对照处理相比,秸秆添加后可利用底物增多,土壤微生物量提高3~57%(T1)和3~146%(T2)。秸秆添加使水解酶(βG,CB,NAG,LAP)活性升高,但使氧化酶(PPO,PER)活性降低,表明秸秆添加可能减少了微生物对稳定性底物的利用,促进了木质素等难分解组分积累、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本研究为深入理解秸秆生物降解、提高土壤有机碳积累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 元谋干热河谷沟蚀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85 浏览:496
  • 李欢1,2 魏雅丽1 闫帮国2 孙毅2 《中国土壤》 2020年12期
  • 摘要:
    为了解元谋干热河谷沟蚀地带植被恢复初期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在植被恢复区与未恢复区(裸地)设置样方,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前后,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恢复区的土壤碳(C)、氮(N)含量和土壤酸性磷酸酶(AP)、β-D-葡糖苷酶(BG)、β-1,4-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NAG)、脲酶(URE)活性显著高于未恢复区(侵蚀裸地);但单位C含量下的土壤酶活性变化不显著,表明土壤C积累是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2)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变化显著。相比于未恢复区,恢复区的土壤C:N酶活性比(BG∶NAG)显著下降,N∶P酶活性比(NAG∶AP)显著增加,说明N元素限制增大、C元素限制缓解,P元素不是主要限制因子。(3)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碳氮含量显著相关。土壤酶活性、NAG∶AP与土壤TN、TC、TP及C∶N、C∶P和N∶P呈显著正相关,而BG∶NAG则与这些因素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养分含量变化是引起植被恢复前后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的主导因子。
  • 小麦蚕豆间作改善蚕豆根际微生物区系与减轻蚕豆枯萎病的作用 下载:86 浏览:506
  • 王宇蕴1 任家兵1 张莹1 郑毅1,2 汤利1,3 《中国土壤》 2020年12期
  • 摘要:
    本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和应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BIOLOG技术,通过比较单作和单作蚕豆根际土壤可培养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量、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Mc Intosh均匀度指数(U)和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尖孢镰刀菌数量与真菌数量比、尖孢镰刀菌和拮抗菌的基因拷贝数等指标,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对接种蚕豆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对蚕豆枯萎病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蚕豆相比,间作蚕豆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降低86.9%和23.4%,差异显著;小麦蚕豆间作能够显著提高蚕豆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其总量,且微生物总量提升主要来源于细菌,其贡献率为83.72%,促进了蚕豆根际土壤向细菌型土壤转化;小麦蚕豆间作还能够提高蚕豆根际土壤微生物Shannon和Mc Intosh指数,有效降低Simpson指数,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单作蚕豆相比,小麦蚕豆间作蚕豆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降低了32.46%、基因拷贝数降低了17.52%,短短芽孢杆菌的基因拷贝数增加了86.06%,尖孢镰刀菌数量与真菌数量的比值降低了46.64%,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由此可见小麦蚕豆间作能显著提高蚕豆根际微生物总量,增加细菌在微生物总量增加中的贡献,提高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均一度,降低尖孢镰刀菌数量及其与真菌数量的比值,减少尖孢镰刀菌基因拷贝数,增加短短芽孢杆菌基因拷贝数是小麦蚕豆间作减轻蚕豆枯萎病的重要机制。
  • 不同改良剂对河套灌区土壤盐碱指标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下载:86 浏览:495
  • 高惠敏1,2 王相平1 屈忠义2 杨劲松1 姚荣江1 《中国土壤》 2020年11期
  • 摘要:
    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的生产实际情况和盐碱土特点,设对照(CK)、施用脱硫石膏(S)、施用腐植酸(F)、施用黄腐酸(H)、施用农家肥(J)和施用生物炭(C)6个处理,以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改良剂对向日葵产量及向日葵收获后土壤盐分、pH、总碱度、钠吸附比的影响,探究该区最适盐碱改良材料。结果表明:在表层土壤,施用改良剂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均降低了土壤盐分,且处理间效果差异明显;其中,S处理和F处理效果较好,盐分相对升高率分别较对照处理降低38.71%和37.41%;H处理降低土壤pH效果最大,比对照处理降低了0.375个单位;H处理、C处理降低土壤总碱度效果较好,而F处理和C处理降低土壤钠吸附比(SAR)效果较好;F处理和C处理向日葵增产效果最好,分别较对照处理增产46.98%、38.14%。综合各改良材料对土壤盐碱指标和向日葵产量的影响,腐植酸改良剂是该试验区较适宜改良剂。
  • 秸秆生物炭与减量氮肥配施对玉米氮素利用率及土壤结构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91
  • 刘慧屿 娄春荣 韩英祚 王秀娟 何志刚 《中国土壤》 2020年11期
  • 摘要:
    针对棕壤区土壤酸化、氮肥利用率低下、土壤结构破坏等突出问题,通过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秸秆生物炭添加对玉米氮素利用和土壤结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秸秆生物炭添加可以促进植株养分吸收,有效节肥45 kg hm-2纯氮,并保证玉米产量;②与常规施肥比,连续多年秸秆生物炭添加可以升高12.36%土壤有机质与12.88%土壤pH,使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③秸秆生物炭配施氮素180 kg hm-2处理可以增加土壤粒级> 0.25 mm粒级的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综合各指标评价,秸秆生物炭添加对土壤氮素具有"削峰填谷"的调节功能,秸秆生物炭配施氮素180 kg hm-2处理可以达到减氮改土,并保证玉米质量和数量的生产目的。
  • 重度盐渍化湿地土壤酶活性对生物炭添加及浅翻处理的响应 下载:86 浏览:497
  • 田晓燕1 陆冠茹1,2 高楠1,2 杨锦媚2,3 于君宝4 韩广轩2 管博2 《中国土壤》 2020年11期
  • 摘要:
    研究了生物炭添加及浅翻处理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重度盐渍化湿地土壤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因子的变化,初步探讨了浅翻及生物炭添加对重度盐渍化土壤的短期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一的浅翻处理使土壤表层电导率提高,但浅翻处理并未显著改变土壤的容重、含水率和总碳含量。添加高量生物炭后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表层孔隙度,土壤表层总碳、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增加。浅翻处理不能提高酶活性,但配合中、高量生物炭的添加,可以显著提高蔗糖酶的活性。综合来看,短期内生物炭的添加对于重度盐渍化土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土壤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 施肥和土层置换对深层土壤秸秆碳固定与残留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83
  • 李小红 王淑颖 程娜 付时丰 李双异 孙良杰 安婷婷 汪景宽 《中国土壤》 2020年11期
  • 摘要:
    深层土壤指深度大于20 cm土层的土壤。一般情况下,深层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占1 m深土体有机碳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对土壤碳固定和土壤肥力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关于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机制还不很明确。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站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40~60 cm)为研究对象,用土壤添加13C标记秸秆后设置原位(40~60 cm)与土层置换(0~20 cm)的田间培养试验方法,量化秸秆碳对土壤总有机碳的相对贡献率,分析秸秆碳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明确不同施肥处理和土层置换对秸秆碳在深层土壤中固定的影响,以期为深层土壤有机碳固定和土壤培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时期(150 d),原位培养SOC中秸秆碳的贡献率(fm)和秸秆碳残留率(Rmaize)平均值分别为32.62%和44.86%,土层置换fm和Rmaize平均值分别为30.23%和40.09%。第150 d与第30 d相比,原位培养fm和Rmaize分别降低4.15%和8.33%,土层置换fm和Rmaize分别降低1.86%和3.36%。无论土层置换与否,不施肥(CK)处理的fm和Rmaize平均值分别高于施肥(N4和M2N2)处理3.83%和3.08%。以上结果表明,深层土壤秸秆碳的固定与残留受施肥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不施肥处理有利于秸秆碳在深层土壤的固定。
  • 湘东地区双季稻施用有机肥对土壤镉活性及稻米镉含量的影响 下载:85 浏览:489
  • 薛毅1 盛浩1 黄勇1 欧阳凯1 宋达清2 周清1 张杨珠1 《中国土壤》 2020年11期
  • 摘要:
    施有机肥对水稻-土壤体系中镉(Cd)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仍不明确。研究选取湘东(长沙、株洲)2个高产双季稻生产样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监测施商品有机肥后,双季稻植株Cd含量和土壤Cd、pH的季节动态变化以及双季稻产量变化,探究施用有机肥对双季稻生态系统Cd含量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结果表明,当年施有机肥分别降低早、晚稻糙米Cd含量25.9%~41.1%、28.7%~55.9%,稻草和稻根Cd含量也分别下降14.1%~71.8%和24.0%~43.8%。双季稻植株体内Cd含量的下降可能主要与水稻生育期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下降有关。土壤有效态Cd含量以分蘖盛期(13.0%)和孕穗期(12.4%)的降幅最大。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与土壤pH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施有机肥提升株洲点水稻土pH值0.2~0.4个单位,但降低长沙点水稻土pH值0.1~0.4个单位。此外,施有机肥还分别提高早、晚稻产量3.8%~7.1%和5.7%~10.3%,具有实现高产双季稻田稻米降Cd、稻谷增产的效果。
  • 工程土石混合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有机碳演变特征 下载:85 浏览:475
  • 姚一文1 戴全厚1 林梽桓2 高儒学1 严友进1 伏文兵2 《中国土壤》 2020年10期
  • 摘要: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区不同植被恢复时间(1、2、4、6 a)依坡倾倒而形成的工程土石混合堆积体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及其互作关系。结果表明:随恢复时间增加,混合堆积体土壤有机碳增加,植物种类总数先增加后减少、且乔灌层植物种类增加而草本层植物减少,坡面的这一变化趋势大于台面;同样,坡面土壤全氮、C/N和全磷含量上升,全钾含量下降、容重降低,而台面土壤的这一变化则刚好相反;土壤有机碳与全氮、C/N显著正相关,与容重、pH负相关,坡面土壤理化性质间相关性弱于台面。前瞻性变量分析结果还表明,台面土壤C/N对有机碳提升的贡献率最高,而坡面全氮贡献最高,因此在土石混合堆积体坡面应优先选择具有固氮作用的豆科类植物栽植。本研究可为喀斯特区工程土石混合堆积体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
  • 由葵花秸秆和玉米秸秆制作的不同沙障防风效能比较 下载:86 浏览:479
  • 卢立强1 崔向新1 高永1 党晓宏1,2 潘霞1 徐立杰1 《中国土壤》 2020年10期
  • 摘要:
    以葵花秸秆和玉米秸秆沙障为研究对象,用测定沙障及裸沙丘近地表不同高度处风速的方法,比较分析了葵花秸秆和玉米秸秆制作的横向式、纵向式两种沙障的防风效能。结果表明:两种沙障横向式的防风效能大于纵向式;铺设两种作物秸秆沙障之后,空气动力学地表粗糙度均大幅度增加、下垫面类型改变,纵向布置葵花秸秆沙障、纵向布置玉米秸秆沙障的粗糙度分别是裸沙丘(对照)的76.43倍和24.45倍;葵花秸秆沙障的风速廓线均呈"S"型,玉米秸秆沙障与裸沙丘的风速廓线服从对数函数分布,同时,两种作物沙障的风速削减率随着高度增加逐渐减小,变化幅度先增加后减小。
  • 苹果园常用农药施用期土壤残留研究 下载:82 浏览:468
  • 师荣光1 郑向群1 李晓华2 刘爱风3 贾皎皎4 许萌萌4 赵宗山3 《中国土壤》 2020年10期
  • 摘要:
    探究农药施用数量、方式对果园土壤农药残留的影响可以为果树栽培农药减施提供依据。针对陕西长武苹果产区的高频施用农药类型,在4月(花期)和8月(套袋期)对11种农药土壤残留浓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的农药残留浓度范围为N/D~887.9 ng g-1dw,检出率均大于78%,其中8种农药的表层土壤残留检出率为100%。喷施吡虫啉和戊唑醇会在短期内显著提升表层土壤该两种农药残留水平。由于农户喷施农药行为具有相似性,致使在4月和8月试验区和对照区的土壤残留特征相似,农药残留不同月份的差异主要受到农户用药习惯和用药量的影响。农药主要残留于表层(0~5 cm)土壤。因喷施过程中农药更多地落到树木覆盖稀疏地面,故试验区和对照区果园地面农药残留均呈点状分布,致使表层土壤和残留聚集点具有更高的生态风险。在11种常用农药中,吡虫啉和多菌灵的浓度较低、但生物(蚯蚓)毒性大,使计算得到的风险商(RQ)值大于1,成为环境风险高于其他农药的种类。
  • 施用稻壳生物炭对番茄植株中Cu和Pb含量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499
  • 沈皖豫1,2 吴旋1 蒋泽伦1 谢越1蔡永兵1 孟凡德1 李飞跃1,3 《中国土壤》 2020年10期
  •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施用稻壳生物炭(1%和5%,质量比)对模拟重金属污染土壤(Cu和Pb含量分别是300和500 mg kg-1)番茄植株中Cu和Pb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稻壳生物炭能够提高番茄的生物量,且番茄生物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稻壳生物炭施用量为5%的处理中番茄果实干重较未施生物炭的对照增加425%。此外,施用稻壳生物炭,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降低了番茄植株中Cu的累积量,但却使Pb的累积量略微增加。施用稻壳生物炭降低了番茄植株的Cu和Pb的生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稻壳生物炭5%的施用量效果最好,和对照相比,该处理使番茄植株体的Cu和Pb的生物富集系数分别降低了60.87%和44%,转运系数也分别降低了60.66%和70.00%。可见,施用稻壳生物炭能够增加番茄产量,钝化土壤中重金属Cu和Pb,降低其对番茄植株的污染与危害,达到"增产降污"的效果。
  • 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壤pH;时空变化;ArcGIS;统计分析 下载:86 浏览:480
  • 韩丰磊1 李婷1 孙慧2,3 钟黄蓉1 李梦雨1 王永强1 《中国土壤》 2020年10期
  • 摘要: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对某废弃石化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状况进行了监测与评估。结果表明:厂区内土壤石油类物质超标,最大单因子指数达8.03,以改进的内梅罗指数评价96%的土壤点位处于清洁状态;地下水监测结果挥发酚、石油类、亚硝酸盐氮、硫化物多种污染物严重超标,最大单因子指数高达19975,以改进的内梅罗指数评价40%监测点位为Ⅳ类水体,33.3%为Ⅴ类水体。因此,在该废弃石化场地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时,必须首先对场地内储罐和污水处理区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进行修复和综合治理。这一研究结果可为该石化场地污染修复、土地利用决策提供决策依据。
  • 广东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壤pH值的时空变化特征 下载:86 浏览:498
  • 张桥1 张育灿2 郑超3,4 袁宇志3 郭治兴3 梁雪映3,5 王帅3,4 郭颖3 《中国土壤》 2020年9期
  • 摘要:
    为确保全国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的战略目标,我国开展了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工作。土壤环境质量是该项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作为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土壤pH值的时空演变特征能为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性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使用统计分析理论和空间分析技术,基于2010和2015年土壤pH数据对广东省粮食(水稻)生产功能区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探讨了两时期酸雨的频度和分布及氮肥施用量对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壤样点pH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年内,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酸化土壤样点数基本没有变化,但大部分土壤样点pH值有所下降。相比2010年,2015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壤整体处于"酸性"水平,pH <6.5的样点占比达90.01%;其中,酸性样点占58.50%、上升8.63%,微酸性样点占26.35%、下降12.9%,强酸性样点占5.16%、上升了1.30%。土壤pH下降范围在(1, 2]的样点占11%,(0,1]的占40.62%。酸雨及氮肥的施用是引起当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因素。
  • 东北典型平原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与验证——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 下载:86 浏览:501
  • 高涵1 陈伟强1 郧文聚2 张超3 代亚强1 《中国土壤》 2020年9期
  • 摘要: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探索耕地资源管理的新方式,急需通过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来摸清耕地状况。本文在耕地产能维度选取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四个要素,在耕地健康维度选取耕地胁迫状况、耕地生态状况等三个要素,基于"需求—功能—维度—要素—指标"理论框架构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算法、最小限制因子法"、1+X"累加模型法定量评价耕地健康产能,选取吉林省大安市验证,并将评价结果与分等定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安市耕地健康产能总体状况良好,分布有明显的集中性,主要分布在健康和亚健康区间,不健康产能所占比例比较低;西部耕地健康状况明显较东部好,北部耕地产能状况较南部高:根据面积对应关系得出不健康耕地面积主要由利用等10等和利用等11等耕地构成,在空间分布上耕地产能较高的地块与耕地不健康的地块的位置分布具有叠置关系,该结论可为东北典型平原区耕地质量评价以及耕地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与新思路。
  • 城市绿地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初探 下载:78 浏览:474
  • 伍海兵1,2 张青青1,2 梁晶1,2 《中国土壤》 2020年9期
  • 摘要:
    土壤肥力是影响城市绿地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是绿地生态系统调节生态环境功能和发挥生态服务价值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对于绿地土壤肥力质量的研究较薄弱,关于绿地土壤肥力质量的综合评价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基本是沿用农业或林业土壤的评价方法,而城市绿地土壤受人为因素干扰严重,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方法及其研究现状,在对绿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标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绿地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上海绿地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上海绿地土壤肥力质量以"一般"为主,肥力质量为"一般"的土壤面积占总土壤面积的比例高达89.25%,而肥力质量为"优"和"差"的土壤面积所占比例较少,这与其地上植物长势相一致。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可为城市绿地土壤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 农村宅基地价格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以禹城市辛店镇为例 下载:86 浏览:493
  • 李欣诺 钟天颖 张校千 王瑷玲 《中国土壤》 2020年9期
  •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成本逼近法、收益法、剩余法等土地估价方法,开展农村宅基地价格评价研究,目的是提出适宜的农村宅基地价格评估方法,通过科学评估宅基地价格,显化其资产价值、保护农民财产权益和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结果表明:(1)禹城市辛店镇村庄宅基地价格范围为157~294元m-2,平均价格为201元m-2,其中镇驻地村为294元m-2,其他村为200元m-2;(2)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宅基地价格划分为4级,一、二级村主要以镇驻地为中心沿交通干道分布,三、四级村多分布于乡村腹地或镇边界偏远地区。该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状况,交易实例和交易意愿结合,综合多种方法评估宅基地价格可行。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践与思考——以广东省为例 下载:86 浏览:485
  • 吴家龙1 苏少青1 宁晓锋1 戴军2 《中国土壤》 2020年9期
  • 摘要: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议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本文以广东省已开展的20个生态修复案例为素材,采用实地调研、案例研究和归纳总结等方法,进行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类型划分和实践经验总结。结果表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可分为三种类型:保护型、干预型和重塑型,不同类型生态修复案例的生态修复对象、理念、目标及路径不同。案例中"再野化"理念、生态材料的选用、资源的优化配置、生态修复技术的合理运用等可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践提供参考。同时,生态修复过度依赖政府财政资金扶持、生态修复职能分散等现实问题仍有待解决。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土壤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62
访问量 160235
下载量 30587
总被引次数 408
影响因子 0.88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