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应用
水土保持与应用
《水土保持与应用》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领域内的最新成果介绍,学者讨论,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专业评论等多方面的内容。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480

《水土保持与应用》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新形势下呼伦贝尔沙地治理困境分析 下载:84 浏览:545
  • 朱宾宾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8年9期
  • 摘要:
    分析了呼伦贝尔沙地治理过程中出现的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参与度不高、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分别阐述了政府主管部门、私营企业、沙区群众、专业人才以及社会舆论对呼伦贝尔沙地治理的作用。针对呼伦贝尔沙地的治理现状,提出了优化沙地治理政策、引入社会资本、转型沙区产业结构、引进科技人才等多条建议,以供利益相关者进行参考。
  • 阳泉煤矸石山治理后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下载:73 浏览:500
  • 邢超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2期
  • 摘要:
    为更加有效地对矸石山进行场地治理和生态修复,山西省阳煤集团拟在覆土治理后的煤矸石山上修建生态休闲公园。为评价拟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了阳泉一矿煤矸石的物化特性并现场调研了矸石山堆存现状,监测并评价了煤矸石山区域内的大气、水体、声音和固体废弃物环境质量,对该项目建设过程中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并给出了对应的污染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煤矸石山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具有优良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 长汀县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研究 下载:76 浏览:505
  • 林强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2期
  • 摘要:
    以南方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长汀县为研究区,采用遥感、径流小区、野外调查等方法,分析其水土流失变化,并分别从生态、经济、社会3个方面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2010—2017年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总体减少了77.16 km2,水土流失率下降了2.49百分点;中度、强烈、极强烈及剧烈等级的水土流失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研究区植被-土壤系统顺向演替,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显著,有效地减轻了水土流失区自然灾害并促进了社会进步。
  • 浙江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规划编制研究 下载:83 浏览:505
  • 钟壬琳1 戚德辉2 戴君儿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2期
  • 摘要:
    近年来,浙江省先后开展了全省水土流失遥感普查、样地年度调查、监测站年度监测等一系列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与新时期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需求尚有差距、监测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与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水土保持综合监管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等方面。为解决这些问题,浙江省水利厅编制并印发了《浙江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规划(2018—2022年)》。规划从区域水土流失监测、监测站水土流失监测、水土流失年度消长情况分析评价、水土保持监管重点监测、水土保持监测数据整(汇)编与应用等方面明确了今后5年全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全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
  • 我国水土保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讨 下载:83 浏览:497
  • 李智广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2期
  • 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政治任务作出政治宣示,提出总体目标、工作部署和领导要求。对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紧紧围绕水土保持"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变到监管上来,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的总要求,分析我国水土保持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和行业能力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尝试提出水土保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建设途径与方法,以期与本行业及有关部门同仁交流,激发大家的金玉良言,为水土保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 浅谈如何做好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下载:79 浏览:444
  • 马涛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2期
  • 摘要: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和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聚焦"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从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入手,探讨如何积极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新时代做好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意义重大。
  • 甘肃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做法与成效 下载:76 浏览:481
  • 董锦耘1 李晓霞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1期
  • 摘要: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当地生产条件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但是受投资规模的限制,加之普遍存在少花钱、多建坝、快拦泥、多淤地的思想,过去建成的淤地坝多为大坝和放水建筑物"两大件",没有泄洪设施,且病险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防灾抗灾减灾和安全生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保障淤地坝安全运用变得越来越有必要,若不对病险淤地坝有针对性地进行除险加固,则危害到一方民众的安居乐业。介绍了甘肃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 无人机低空遥测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76 浏览:509
  • 倪用鑫1,2 吕锡芝1 杨二1 鲍宏喆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1期
  • 摘要:
    以连霍高速公路洛阳至三门峡(豫陕界)段改扩建工程弃渣场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进行低空遥感监测,分别采用Pix4Dmapper、PhotoScan和Pixel-Mosaic软件对无人机低空遥测影像进行处理,通过三维建模分析弃渣场的最大堆渣高度、堆弃面积和堆渣量等水土保持监测指标,探索智能化、高精度监测手段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实效。结果表明,处理结果与实测值最大误差不超过4%,满足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精度要求,且更加高效便捷,可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 新疆裕民县牧民在草原退化认知下的行为选择研究 下载:68 浏览:495
  • 余红1 李秉龙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1期
  • 摘要:
    牧民作为草原的微观主体,其行为和态度是解决草原退化问题的关键。通过对新疆裕民县哈萨克族牧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牧民对承包草场退化的认识,把握他们可能采取的行为选择。分析认为:第一,牧民已经认识到草原退化严重问题;第二,牧民认识到草原退化主要是超载过牧和投入过少造成的;第三,牧民在认识到草原严重退化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超载过牧,这是经济、社会和政治原因造成的。
  • 宁杭高铁运营期典型样地侵蚀因子特征研究 下载:82 浏览:487
  • 夏敦宁1 葛波2 殷承启2 许雪记2 成礼平3 郭晓峰2 陈莉莎2 陈家栋4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0期
  • 摘要:
    为研究高铁沿线侵蚀因子变化,制定运营期土壤养护措施,在宁杭高速铁路(江苏段)沿线选取典型样地,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对样地土壤理化性质、降雨特征等进行定点监测,测定降雨量及土壤理化指标、抗冲性、抗剪性、侵蚀模数,并结合典型区段2014—2018年遥感影像进行植被、土地利用现状等信息提取,从而计算和预测土壤流失量。研究表明:扰动后土壤养分含量普遍低于原状土;扰动地貌自然恢复速度比原状地貌慢,随自然恢复时间延长土壤理化指标水平差别呈增大趋势;土壤含水率、降雨量、降雨强度与侵蚀模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全磷含量、抗冲刷系数、抗剪性与土壤侵蚀强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扰动后可以草本为先锋植被,快速覆盖地表,控制水土流失,当草本覆盖率达到76.5%以上时,土壤侵蚀强度会降至微度水平;土壤侵蚀模数整体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但在回坞左侧典型样地仍需要进行治理。
  • 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与动态变化研究——以平塘县为例 下载:71 浏览:484
  • 蒙正永1 谢刚2 陈阳2 肖玖军2 张蓝月2 董艳艳2 潘伯娟2 李可相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0期
  • 摘要:
    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为研究区,运用2010、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3S"技术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平塘县石漠化现状、动态变化及石漠化动态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平塘县石漠化土地面积为64 085.20 hm2,占全县监测土地总面积的29.32%;石漠化程度以轻度(占比48.84%)和中度(占比47.81%)为主;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林地上;对比2010年石漠化监测结果,从石漠化演变类型来看,全县石漠化严重状况有所缓解,石漠化土地逐渐向良性演变,但局部石漠化程度有所加剧。从石漠化转移矩阵来看,潜在石漠化增加最为显著,主要由轻度、中度转化而来;中度石漠化减少最为显著,主要转化为轻度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从变化速率来看,平塘县石漠化面积年变化量为-2 323.08 hm2,年变化率为-3.07%。总体来看,平塘县石漠化变化的主要类型是潜在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
  • 吹填沙土区域植被恢复试验研究 下载:76 浏览:508
  • 仲康1 汤莹2 王苑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0期
  • 摘要:
    长江扬中河段天星洲汊道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位于江苏扬泰高沙土地区,工程主要由吹填工程和护岸工程等组成。工程区吹填沙土沙化严重,在风力和水力交替作用下,侵蚀剧烈,加之土壤保水性差,营养基质容易流失,因而植被恢复难度大。对该区域植被恢复进行的试验研究表明:①高沙土地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作用明显,减小了风力侵蚀作用;②吹填沙土区域立地条件差,难以维持植物正常生长,采用新吹填土与外购表层耕植土混合拌制成的改良土或单独采用外购表层耕植土回覆可显著提高植被恢复效果;③采用回覆外购表层耕植土5 cm方案进行植被恢复,经济有效,既能满足水土保持要求,也可为工程后期利用打下基础。
  • 嫩江流域湿地变化特征分析 下载:76 浏览:487
  • 汪雪格1 刘洪超2 吕军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9期
  • 摘要:
    嫩江流域是我国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湿地主要分布在嫩江流域的上游及中下游的河流沿岸及尾闾区域。为揭示嫩江流域湿地变化的特征,将研究区划分成17个评价单元,分析各评价单元湿地的面积及其变化,结果发现:湿地的减少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开垦湿地为耕地,耕地化率为54.6%,主要集中在嫩江中、上游区域;其次是压缩湿地生态需水而导致的湿地退化、盐碱化,退化率和盐碱化率分别为31.8%和2.5%。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为:①人类生活、工业和农业需水量增大,占用了一部分湿地的生态需水;②水利工程的阻隔,减少或切断了河流与湿地的水力联系;③人类开发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湿地反补地下水。
  • 区域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相关问题探讨 下载:73 浏览:507
  • 张长伟1 马美景2 王一峰1 王志刚1 赵健1 张平仓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9期
  • 摘要:
    结合区域水土保持方案评价的作用,通过分析武汉市工业园区水土流失特点和水土流失方案编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①武汉市工业园一级分区应根据产业园规划划分,二级分区根据功能性质划分,三级分区根据施工特点划分;②在满足《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 50434—2018)要求的六项指标的前提下,建议增加透水比、下沉式绿地比率和雨洪利用率等水土流失防控指标,并细化林草覆盖率指标;③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
  • 全国药用类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下载:81 浏览:482
  • 胡建忠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9期
  • 摘要:
    我国药用类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约有432种,其中植物性农药利用涉及15种,中草药利用涉及429种。这些植物资源中,杜仲、厚朴和黄檗曾被誉为我国"三大木本药材"。植物性农药类植物含有除虫菊素、植物碱、糖甙类等物质,有杀虫灭菌或除莠的功能。药用类植物大部分自然分布或人工栽培在山丘区,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功能。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水土保持与应用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92
访问量 160552
下载量 60585
总被引次数 708
影响因子 1.108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