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
中国城镇
《中国城镇》系开放获取期刊,旨在反映我国城镇化建设成就,总结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主要刊登城镇建设领域内最新技术及成果展示的相关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138

《中国城镇》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传统村落类型划分及活化引导策略研究——以黄山市9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 下载:336 浏览:431
  • 陈伟煊1 储金龙1 陈继腾2 《中国城镇》 2018年4期
  • 摘要:
    传统村落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大量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建筑哲学和社会发展轨迹。传统村落的类型划分对传统村落保护发挥着积极作用,能够将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同时可以促进传统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9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样本,运用文献归纳分析与专家评价意见相结合的方式,依据国家发布的传统村落相关文件及基础资料,综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其类型划分为历史积淀类、村域格局类、传统建筑类、民俗文化类和全面综合类五大类,为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根据类型特征与村落特色提出活化引导策略,并得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展望,以期实现我国传统村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 桂北传统山地聚落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楠木湾为例 下载:52 浏览:263
  • 张慎娟1,2 曹世臻1 《中国城镇》 2018年4期
  • 摘要:
    桂北传统山地聚落是特定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地域文化价值。然而,面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聚落人口流失、农业产业凋敝、场所空间及活力衰退等外部冲击,以及聚落自身规模小、分布散、设施差等内部制约的共同影响,桂北传统山地聚落正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通过田野调查及实证研究,在分析桂北传统山地聚落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基础上,结合桂林市资源县河口乡楠木湾传统山地聚落保护与发展的典型实例,提出整体性的保护与发展方法。从城乡差异互动的宏观层面,审视聚落价值,确定保护目标;从村与村协同发展的中观层面,整合聚落资源,定位差异特色;从各聚落整体发展的微观层面,细化具体措施,落实发展基础。
  • 陕南小城镇安置社区地域适应性评价模型与应用研究 下载:46 浏览:346
  • 李伟1 陈大鹏2 向远林3 《中国城镇》 2018年4期
  • 摘要:
    201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对陕南三市深受自然灾害和贫穷困扰的240万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的建设成为了搬迁中的重心工作之一。本文以陕南小城镇安置社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地域适应性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因子权重并综合各层因子评价标准的判断得出结果。通过分析评价结果,为社区策划与设计提供思路与建议。本研究初步构建一套基于陕南小城镇安置社区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安置社区的建设,并帮助居民提高其对社区实际策划、设计、管理的认知。
  • 南京大都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以句容市宝华镇为例 下载:70 浏览:462
  • 张飞1 闾海2 《中国城镇》 2018年4期
  • 摘要:
    文章基于对大都市边缘区的社会经济、空间形态等进行研究,提出该区域内的小城镇在发展中存在着经历虹吸与反补的发展过程、区域对接中话语权不足、发展存在一定的混杂性、具有跨越式发展的潜力等四个方面共性特征。基于对南京都市圈外围主要小城镇的特色资源和发展条件的梳理,选取江苏省句容市宝华镇作为研究对象,从区域一体化视角出发,分析其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和城镇建设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从产业、交通、公共服务和空间特色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建议。
  • 由非均衡走向均衡: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土地要素流动与引导——基于苏南农村地区的近期调研 下载:63 浏览:420
  • 徐素1 朱金2 《中国城镇》 2018年4期
  • 摘要:
    中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二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多个阶段的变化。土地作为要素流动的核心,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苏南地区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沿阵地,其土地要素流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瓶颈,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值得重视。本文基于苏南地区的乡村调研,首先,通过对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的行为进行分析,探讨了各主体逐利行为造成的土地要素流动的非均衡趋势,即"城镇化偏向"。其次,分析了非均衡的土地要素流动造成的"集中化"空间趋势,包括城镇化、半城镇化和农村城镇化地区的空间增长。再次,运用公共经济学中外部性理论,基于对社会总成本的讨论,指出目前这种土地要素流动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并结合苏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这种非均衡流动趋势必须得以扭转的原因。最后,分析了新的政策导向,提出应该从政策导向和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优化城乡土地市场,引导城乡土地要素可持续、均衡化流动。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城镇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18
访问量 130565
下载量 45062
总被引次数 403
影响因子 0.79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