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包括经济、文化、历史等社会学学术论文和成果报道及评述。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社会科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6X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葛类作物的古代种植利用和现代价值 下载:59 浏览:357
  • 杨庭硕1,2 杨秋萍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 摘要:
    中国是葛类植物的原产地。华夏先民付出了巨大的劳力和智力的投入,成功地驯化了这一作物,并积淀起了丰富的知识和植葛用葛的成套技术,使这种作物在先秦时代大放异彩,成了关系民众生活的关键农作物,并支持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繁荣。但秦统一全国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和多民族的共存,要实现全国性税赋制度的统一,中央王朝逐步将粟和麦定位为国家统一的征税主粮,规定桑、丝、麻作为税赋征收的主要纤维产品。葛类植物的产品由于不能满足国家统一税赋征收的需要,在中原地区被逐步淘汰,葛的社会身价也随之跌落,流变为半野化生长的蛮荒作物,仅仅是在边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在一定程度地种植和利用。时至今日,时代巨变,葛这种作物的优势可以得到发扬光大,其不足和局限也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加以化解。为此,发掘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不仅可以推动这一产业的恢复,还可以实现现代意义上的转型和创新,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 傣族传统稻作农业生产体系的生态人类学考察 下载:51 浏览:337
  • 张海超1 雷廷加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之前,傣族地区仍有大量土地荒芜,本地文化并不鼓励无节制地对森林进行开发。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方面,傣族更依赖田地自身的修复能力,一年只种一季粮食,主要通过休耕来实现地力的自然恢复。傣族地区虽然建有相对完善的水利设施,但都以引水为主,并没有建设可以扩大灌溉面积的水库。当面临短期缺水的情况时,将秧苗临时寄养在地势较低的小块土地上,雨季到来后再将它们挪到已得到灌溉的大片田地中;傣族的水稻生产体系投入人力较少,土地只是浅耕,不施肥,也没有除草等田间管理活动,与东亚汉族地区的农作实践差别显著。以往的研究过于关注单位面积的稻米产量,认为当地农业生产"落后",但考虑到人力物力的较少投入,傣族传统稻作可以说是一种高效、理性的生产方式。
  • 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茶经》研究 下载:49 浏览:343
  • 皇甫睿1,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 摘要:
    鉴于《茶经》一书在中国茶业确立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中国学者对《茶经》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硕。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大多习惯立足于古代汉族文化的价值观去解读原文,却没有注意到其间始终贯穿着跨文化叙事这一主线,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各民族在传统茶业发展演变的历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如从多民族文化背景去解读,《茶经》体现出来丰富的对传统之植茶技术、跨文化冲突与包容之茶事以及茶之古今异名的记载情况,说明唐代以前的传统茶业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协同演化的历史见证,中国传统茶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 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具体化维度探析 下载:62 浏览:356
  • 颜景高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 摘要: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打破了"唯心史观"的思辨模式,摒弃了"普遍历史"的传统观念,进而决定性地开启了"具体化分析"的研究路径。一般地讲,"吃喝住行"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前提,"劳动实践"是历史创造的现实基础,但这貌似浅显的常识并没能真正嵌入传统历史哲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正是在这里,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实现了革命性突破。根据马克思的历史观,历史哲学根本无法提供"应用于"任何时代的抽象公式,而仅仅能够提供"具体化"研究的方法,进而言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并不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而仅仅是供人们借鉴的"科学概括"的研究案例。
  • 明代整体丝绸之路视野下的云南大理 下载:65 浏览:402
  • 万明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 摘要:
    在整体丝绸之路的视野下,一方面,明代云南大理是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的重要节点,是中国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汇合点或称枢纽。这表现在南方丝绸之路主要包括的云贵川三省中,惟有从云南可以出境通往外洋,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相衔接,海贝就是最好的证明。大理以通行贝币而著称,以明末贝币为白银替代、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发展而成为全球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明朝大理人李元阳撰《黑水辨》,提出"澜沧江即《禹贡》黑水说",经过徐霞客亲历考察而验证,无异揭示了云南大理在西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互通互联的重要地位——丝绸之路多元网络的一个重要节点和核心区。以上两方面在以往的丝绸之路研究中为学界不同程度地有所忽略,应该切实加强研究。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83
访问量 142365
下载量 46521
总被引次数 398
影响因子 0.993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