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美术、设计、音乐、表演、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史论等领域的研究论文或作品。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43

《当代艺术》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从性别政治谈曹禺早期戏剧观念 下载:39 浏览:404
  • 段沛1,2 《当代艺术》 2019年12期
  • 摘要:
    在中国社会男权制度的影响下,文艺创作中女性的生存困境一直是不能规避的现实问题。曹禺早期的戏剧作品蕴含着鲜明的性别政治叙事特征。他将叙事视角放在女性角色身上,通过展现女性人物的生活状况,反映女性心灵的压抑与苦闷;又依靠人物关系与空间属性的变化,表现女性人物独立的品格与不屈的意志,赞扬她们为追求自由而勇于反抗的精神。
  • 捧角活动与近代女伶群体的发展 下载:66 浏览:406
  • 李妍 《当代艺术》 2019年12期
  • 摘要:
    一般认为,近代捧角活动作为都市大众的娱乐方式之一,多具备史料价值,而少有学术意义。但在近代戏曲史的发展中,无论舞台艺术的演变抑或是伶人的生存状态都普遍受到捧角活动的影响。以女伶为例,表演市场的迅速扩张,以及女伶队伍的不断膨胀,其背后离不开捧角家的支持,女伶对生活、艺术的选择也多受捧角活动的干扰,在利弊交融的作用下,女伶行当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与发展趋势。因此,捧角活动的价值并不仅限于对都市文化的阐释,它对戏曲形态发展的影响同样值得学者关注。
  • 一种舶来话语的在地化历程——论《银星》杂志的“新英雄主义”影剧观 下载:42 浏览:295
  • 赵轩 《当代艺术》 2019年12期
  • 摘要:
    《银星》于1926年前后鼓吹之"新英雄主义"影剧,一度被认为是罗曼·罗兰人道主义的中国化产物,但这一理念经历了相对曲折的在地化历程。《银星》受北伐革命的战火形势影响,在对"新英雄主义"的阐释中附加了更多关于革命狂热与领袖崇拜的话语意蕴,并将其与"平民影剧"运动相结合,投射出"群己之辩"的传统文化内涵。然而,此时的影评人投机党派政治、固守文化精英身份,使得"新英雄主义"影剧论丧失了电影批评应有的艺术诉求,更消解了其发动民众的社会功利目的,最终沦为空洞的口号。
  • 困境与突围——当下内地电影的暴力叙事及其文化嬗变 下载:86 浏览:394
  • 张登峰 《当代艺术》 2019年12期
  • 摘要:
    暴力在江湖社会中、在"义气论"的观念支配下曾被作为解决个体争端的合理方式。伴随社会的文明转型、法治体制的建立,江湖社会这一底层空间渐趋消逝,暴力也作为前现代的文化加以清理。然而,当法治试图使自身成为当下社会裁决正义的唯一尺度时,其公正、公平、公信却遭遇信任滑坡,暴力由此再度成为"弱者的武器"。事实上他们的暴力举措却是无效的,这是由"主观暴力"在"体系性暴力"压迫之下的孱弱无力内在决定的。对暴力的书写因而整体勾连起个体与社会、正义与非正义、困境与突围等多重维度,成为矛盾丛生的社会重要的文化表征。
  • 何种“现实”?——从《江湖儿女》看贾樟柯的转型困境 下载:36 浏览:406
  • 杨林玉 《当代艺术》 2019年11期
  • 摘要:
    《江湖儿女》是以"记录底层中国"著称的导演贾樟柯商业转型的一个信号,影片试图以故事性的题材打破纪实性镜头语言的沉闷,突破小众圈子而进入大众视域。然而,类型片思维与纪实手法的生硬嫁接既损害了影片整体的"真实",又造成了部分观众的观影落差。不同于贾樟柯早期底层视角电影对时代变革之下中国社会"现实"的正面进击,《江湖儿女》的"纪实"影像与被遮蔽的"现实"暴露了导演某种现代性的缺失,影片背离了贾樟柯所推崇的现代电影之"真实"法则,其局部的真实难以掩盖起承转合的生硬以及情感立场的偏颇。影片自身无法为导演追忆的江湖提供一个合理性的阐释,贾樟柯的转型之路需要审视、提升其世界观,克服自身经验、视角的局限。
  • 《江湖儿女》与贾樟柯的电影江湖 下载:34 浏览:294
  • 田野 《当代艺术》 2019年11期
  • 摘要:
    "江湖"是贾樟柯电影创作的源泉和中心,是他发现自我和审视自我的空间,更是他电影精神的核心力量。贾樟柯以地域、文化、人缘表现小人物的江湖,中国社会的江湖,山西的江湖,并在时空变化中呈现江湖更迭,其中蕴涵着日常生活的哲理与历史的诗意。贾樟柯在"江湖"之间坚守"情义",体现出东方品格与人道主义关怀,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为之增添新的要义。《江湖儿女》既是他对"旧梦"的重拾也是其"最后"的思考,是贾樟柯电影创作历程的浓缩,也将他的电影创作推向新的高度。
  • 符号学视域下《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电影诗学建构 下载:63 浏览:378
  • 金明 《当代艺术》 2019年11期
  • 摘要:
    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毕赣将故乡凯里凝滞成了爱情的最后幻域,并且以电影镜像重新开启自己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思考。电影是杂糅了现实记忆与虚构梦境的开放性文本,通过对罗纮武破碎生命经验的书写,对梦境乌托邦的呈现,揭示"真实域"的内在匮乏。《地球最后的夜晚》以一种女性主义镜像之思,逃逸出传统男性叙事的权威,对女性的身份、主体性、身体进行了想象性的建构,使其变奏出独特的美学特质,进而建构出充满性别愉悦的身体诗学。
  • 身份转换·修辞策略·影像机制——论女性主义视域下电影《刺客聂隐娘》的改编 下载:87 浏览:379
  • 孙力珍 《当代艺术》 2019年11期
  • 摘要:
    相比于唐传奇中的《聂隐娘》,电影《刺客聂隐娘》摒弃"奇侠"形象,转而以刺客/女性角色为叙事核心,着力展现刺客/聂隐娘刺杀过程中的等待与观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刺客/聂隐娘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确认与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女性主义视域下,检视《刺客聂隐娘》的改编,首先通过表层文本比较,探寻侯孝贤以何种方式关照女性意识;其次从影像修辞策略挖掘侯孝贤迥异于唐传奇之处;此外从导演深层的影像机制中,窥探侯孝贤对女性主体建构与男女平权的现代化意识的呈现。
  • 从1929年教育部全国美展中的日本油画看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起源和传播 下载:36 浏览:391
  • 陈雅婧 《当代艺术》 2019年11期
  • 摘要:
    929年4月,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办,会上除了展示本国所出的各类艺术品外,还出现了82幅日本画家的西洋油画。这些带有法式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主义特色的日本油画,与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启蒙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且复杂的联系。文章通过分析这类油画的画家背景、风格构成、时代风尚等,来探究日本在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起源与传播过程中启蒙者与竞争者的角色定位,并还原20世纪初中国现代主义艺术从兴盛到寂灭的过程。
  • 济慈与拉斐尔前派:游离于社会与美术传统之间 下载:63 浏览:405
  • 罗杰鹦 《当代艺术》 2019年10期
  • 摘要:
    拉斐尔前派深受济慈影响,用其独具一格的诗画风格、想象丰富的文学内涵、个性张扬的美学观念、理想化的政治诉求,积极展现现实主义思想。拉斐尔前派借用济慈的诗歌主题,希望通过图像与文字的联结,寻找自己的艺术声音。诗人和画家用诗画结合的艺术情趣,再现了社会的不稳定性,还原了19世纪初英国的重要文化现象,回应了人们误把济慈视为对现实漠不关心的浪漫诗人的指摘。
  • “锦鲤祈愿”:一种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学解读 下载:74 浏览:145
  • 萧子扬 《当代艺术》 2019年10期
  • 摘要:
    "锦鲤祈愿"是一种新兴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它是指当代青年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有关"锦鲤"的图片、文字等以期好运降临的行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传统和现代碰撞的结果,既传承了中国鱼文化的核心内容,又在网络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揭示了新时期中国网络青年社会心态和精神思想的变迁。因此,阐释"锦鲤祈愿"的内在逻辑和现实诉求有助于洞察青年文化和社会心态,从而促使我国当代青年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 论伯明翰学派文化观的逻辑进程 下载:46 浏览:405
  • 韩昀 《当代艺术》 2019年10期
  • 摘要:
    英国伯明翰学派是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其文化观经历了三个显著的发展阶段:早期学派意在从文化维度反对阶级消亡论,视文化为主体意识的直接表达;中期借由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理论,强调文化建构于主体意识和社会结构的矛盾冲突之上;20世纪80年代后在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影响下,指认文化是主体借助商品消费抵抗意识形态的具体展现。考察伯明翰学派文化观的逻辑进程及其理论价值和缺陷,可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源。
  • 技术赋能背景下文化双体系融合发展的策略建构 下载:85 浏览:384
  • 杨佳续 张海燕 《当代艺术》 2019年10期
  • 摘要:
    基于当前国内社会语境,逐步实现文化产业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双体系融合发展十分必要。其策略建构基于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消费和文化治理建设等的赋能场景和迫切需求,以分析文化双体系融合发展策略涉及的四方面内生逻辑:文化消费、创意经济、文化治理创新和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及以基层文化机构为核心的横向纵向创意耦合体系,提出围绕政策、资本、技术、法人、转化、参与等六方面进行文化双体系融合发展的双体系融合发展实施路径。
  • 舞蹈人才类型的历史迁化 下载:73 浏览:303
  • 吕艺生 《当代艺术》 2019年10期
  • 摘要:
    舞蹈人才经历了双向型(H型)、单一专业型,再到复合型和通识型等历史演变过程。从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视角来看,单一专业型人才是过了时的人才观所致,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因此,舞蹈教育的培养方向,应当以通识型人才、创造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培养新型教育人才,改进舞蹈教育,以满足国家崛起的需要。
  • 海盐腔消亡年代考 下载:39 浏览:385
  • 戴和冰 《当代艺术》 2019年9期
  • 摘要:
    随着元曲的消亡,具有明显北曲色彩的南戏海盐腔也因口法不传及战争的摧残,最终于明末崇祯朝消亡。作为曲牌体制的官腔雅调,海盐腔的同一个曲牌可有剧唱与曲唱之别,剧唱是戏曲中的歌唱,曲唱是纯粹的声乐歌唱。出自越地的海盐歌调以"越"相称,但是,无论是海盐腔盛行时还是在其消亡后,"越调""越曲""越歌""越唱""越腔"等都是海盐曲唱。当年谭纶引进的"海盐声"不是剧唱而是曲唱,汤显祖写《庙记》时江西临川一带已无海盐腔戏剧演出,"《紫钗》一郡无人唱"时海盐曲唱也已消亡。
  • 浙图藏《九宫谱》版本与查继佐曲学思想考 下载:47 浏览:391
  • 黄金龙 《当代艺术》 2019年9期
  • 摘要:
    《九宫谱定》十二卷《总论》一卷,清东山钓史、鸳湖逸者同辑,浙江省图书馆孤山馆区藏有完整版本,但破损较为严重,原书版本信息页和序文页均缺损不见,内文字迹亦多有模糊。经与郑振铎藏本、苏州图书馆藏金阊绿荫堂刻本对比分析,可以确定三者为同一刻本。《九宫谱定》最终完成于查继佐入粤期间的顺治十四年(1657)至顺治十六年(1659),最终刊行应在顺治十七年(1660)的四月到秋末。该曲谱上承沈璟《增定查补南九宫十三调谱》、王骥德《曲律》,在理论与舞台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有一定的创见,其曲学思想影响了《钦定曲谱》,张大复的《寒山堂曲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吴梅的《南北词简谱》《曲学通论》,许之衡的《曲律易知》,王季烈的《螾庐曲谈》等曲谱的编排和对南曲格律方面的订正,因此,在南曲谱研究上应引起重视。
  • 从《缀白裘》看清代散出水浒戏的“俗化”趋向与流变态势 下载:52 浏览:341
  • 陈秋婷 《当代艺术》 2019年9期
  • 摘要:
    现今通行的戏曲选集《缀白裘》,收录散出水浒戏甚多,是了解清代水浒戏演出风貌的重要文献。以《缀白裘》为中心考察水浒戏的收录情况与文本特征,探察明清戏曲选本中水浒戏的"俗化"取向,有助于厘清水浒戏从文人化到民间化、文学性到舞台性的演变过程。总体说来,散出水浒戏在清代戏曲舞台的接受与流变态势,一方面暗含着清中后期花雅变势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在情色戏目的演绎下,"旦色"风尚兴盛,淫戏肆行一时,由此造成水浒戏蓬勃与抑制并行的生存处境。
  • 论谭献日记的戏曲史料价值 下载:73 浏览:274
  • 吴钦根 《当代艺术》 2019年9期
  • 摘要:
    晚清著名学者、词人谭献,同光间曾多次来往京师,诗酒文会中与当时多位名伶来往密切,并编有《群芳小集》《群芳续集》等。光绪初年,又根据所见所闻为萝摩庵老人所著《怀芳记》作注。关于《怀芳记》一书的作者,日记中已有明确提示,借此可考得其人为乔松年。但由于通行本《复堂日记》为谭献生前编定的删节本,后虽有徐彦宽补录、续录,依然称不上是全本,其中与戏曲相关的大部分史料即被删除殆尽。今南京图书馆等处藏有《复堂日记》稿本六十册,其中不仅详细记录了《群芳小集》《群芳续集》的成书历程,还充分呈现了当时士伶诗酒文会的真实场景。这对于考察花谱类书籍的生成以及同光间京师梨园生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论程砚秋艺术实践与民国报刊的互动关系——以1922年至1937年上海《申报》为研究中心 下载:57 浏览:376
  • 刘洋 《当代艺术》 2019年9期
  • 摘要:
    民国报刊在近代戏曲的演出与传播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1922年至1937年以《申报》为主的报纸不仅用跟踪式、连续性的报道记录了程砚秋在上海的演出情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促进了程砚秋的成名以及程派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程砚秋善于主动利用《申报》的平台与观众互动,进而根据观众的反馈来思考、调整创作思路和表演方式。通过"孤岛时期"之前《申报》等报刊媒体与程砚秋艺术实践的互动关系,既可还原戏曲艺术传承者在近代媒体环境、文化风潮中努力拓宽传播渠道的多种尝试,也可一窥程砚秋的戏曲理想与文化关怀。
  • 皮影戏与中秋节的渊源与互动 下载:36 浏览:280
  • 李龙 《当代艺术》 2019年8期
  • 摘要:
    皮影戏因夜而兴,中秋节因月而起。作为一般的视觉意象,夜晚与月光建构了两者表面的图像联系。图像证史,意象影响民俗。由显性的意象性图像出发,皮影戏与中秋节之间被人们逐渐阐发出更多民俗化的文化联系。中秋节语境中的游月宫传奇与皮影戏供奉的乐王教主、中秋节演出皮影戏《唐明皇游月宫》与"夜作皮影"习俗,把中秋节与皮影戏放置在同一民俗维度,丰富并充实着它们的文化内涵。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当代艺术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92
访问量 148652
下载量 36521
总被引次数 371
影响因子 0.82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