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我国古今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及中外文学比较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以及书评和学术消息等。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文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27
qikan11@ccnpub.com
(邮箱投稿时,请说明投稿期刊名)

《中国文学》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延川《山花》的历史考察(1972—1976) 下载:58 浏览:420
摘要:
陕北延安市延川县《山花》文艺小报创刊于1972年,其"前史"却可以追溯至1970年由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创作组编选的工农兵业余作者诗选《工农兵定弦我唱歌》。作为"文革"后期的重要文学现象,《山花》无疑带有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所刊发之作品,应和不同时期意识形态诉求的占据主导地位,但因历史和地域文化原因,这些作品也有着浓厚的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较之单纯口号、标语式写作,多一层民间的鲜活气息。也因此,作为工农兵写作在"文革"后期实践的重要代表,《山花》具有沟通"十七年"文学及民间传统,并表征意识形态的文学实践及其可能的文学史意义。
路遥文学的“常”与“变”——从“《山花》时期”而来 下载:47 浏览:459
摘要:
作为路遥写作的"前史","《山花》时期"既属开端,亦在多个层面奠定了路遥的文学观和世界观的基本面向。路遥在1980年代之后的反思与变革,属此一时段所开启之思想及写作理路的自然延伸而非超克。换言之,诸多文学史家所指陈之"新时期"与"十七年"及"文革文学"间"根本性"之"断裂",在路遥文学中并未发生。"《山花》时期"之写作路向及其在改变个人命运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路遥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现实考量。在新时期文学转型阶段的反思热潮中,路遥多方权衡后仍坚守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并在此一传统所依托之思想资源中展开其对"新时代"的"新人"命运的深度考索。其"变"与"不变",均蕴含着文学与时代、意识形态和现实、个人命运和共同命运等有待深入探析的重要论题。
陶正是谁? 下载:54 浏览:449
摘要:
陶正是谁?就当下文坛而言,这几乎成了一个陌生的名字。三十年后反观陶正的创作,他对前后两个时代的敏锐与不激不随的态度在今天看来依然弥足珍贵。然而,在当前"伤痕—反思—改革—现代派"的文学史叙述框架里,并没有陶正及其创作的容身之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审慎地看待当前对1980年代文学流于片面的描述,重新打捞起那些尚未完全沉没的航船。也许此刻,我们应该记住陶正这个名字:一个被理想激荡的青年;一个陕北乡村的过客;一个历史的反思者与时代的警示者;一个本该被记住却在文学史里失了踪影的作家。
稿酬制度与“十七年”文学生产 下载:52 浏览:440
摘要:
新中国稿酬制度的建立,借鉴了苏联的模式和经验。在"十七年"的文学环境中,稿酬标准的总体趋势是逐渐下降。本文考察了稿酬制度演变对"十七年"文学生产的多方面影响。首先,以工农兵的业余写作为导向;其次,职业作家的淡出;再次,以经济的形式,对创作数量和作品的价值取向、审美风格进行外部调节。
版本视域下的“十七年”长篇小说 下载:45 浏览:441
摘要:
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研究应沿着"版本—文本—变本"的视域推进。首先应识察长篇小说版本本性、版本内容构成和物质形态变化导致作品版本演变,呈现版本密度频、版本源流杂、衍生版本多等特征。其次应把版本构成置换为文本构成,着重考察副文本与正文本的关联,副文本的在场史料信息在参与正文本阐释过程中,也使历史化叙述路径走向更深的学理层次。最后还应落脚到变本视域,突出文本"纵"的维度,重点关注小说文本修改,这种修改常常导致作品艺术质量的损耗。这是一种不同学科角度的整合型叙述。通过关注版本本性、文本构成、变本蜕化及呈现出来的文学与历史关系,可为"十七年"长篇小说乃至当代文学历史化叙述寻觅新的路径。
[1/1]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