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我国古今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及中外文学比较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以及书评和学术消息等。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文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27

《中国文学》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自白与期待——《从现实学习》话语关系中的沈从文 下载:48 浏览:401
  • 丁茜菡 《中国文学》 2020年12期
  • 摘要:
    本文重点从话语关系角度分析《从现实学习》,发现文中沈从文强调的是谓语"学习"而非状语"现实",省略了双重主语独立的自我和他所期待的读者,省略的宾语则为关注了国家命运的个人选择。沈从文梳理不被恶劣现实吞没、主动从中成长的经历以自白,远不止是对外界的被动回答,而显示出其独立、坚韧及持续开放的学习态度。自传还有以个人经验予青年人以参考,期之作出有益国家命运的个人选择。这种期待承接了其1946年诸篇杂文中的一种焦虑关注,重视国家遭遇而超越个人境遇,但又与其本人息息相关。
  • 沈从文复李恺玲的一封佚信考释 下载:49 浏览:405
  • 付祥喜 莫堂辉 《中国文学》 2020年12期
  • 摘要:
    本文钩沉沈从文写给李恺玲的一封复信。沈从文不仅逐一回答李恺玲提出的十二个问题,还谈到对现代文学史研究尤其"作家排队"现象的看法等,为了解沈从文生平、创作和晚年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笔谈式问答与信函融为一体的结构,使该信具有特殊价值。
  • 上海文艺整风时期夏衍致周扬六封未刊书信解析 下载:61 浏览:391
  • 阮清华1,2 《中国文学》 2020年12期
  • 摘要:
    1952年上海文艺界整风期间,夏衍给周扬写了至少9封信,报告上海文艺界整风情况,并请求周扬和中央对上海文艺整风工作进行指导。这些信件对于研究1952年的上海文艺整风运动,研究此时期的夏衍以及夏衍与周扬的关系等问题,都有很高的价值。本文一方面完整公布6封此前从未公开过的信件;另一方面也对这些信件的撰写背景、信中涉及的部分人和事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 坍塌感、幽暗之心与理想主义——论班宇小说集《冬泳》的声音技术 下载:59 浏览:330
  • 陈思 《中国文学》 2020年11期
  • 摘要:
    论文绕过"写什么"的常见研究角度,直面班宇小说集《冬泳》"怎么写"的内核,探讨小说家对"声音"的安置和使用。风景层面的音轨设置,给人以"坍塌感";叙述声音层面的饶舌式沉默与小于人物的叙述者,完成对人物幽暗之心和历史不可测度性的指涉;在整体衰败色调之外,呐喊、队歌和寂静三种特殊声音,增添一抹理想主义的光泽。论文最后试图撑开一定的反思空间:这样的创作实践,将会对"现实主义"注入怎样的能量?同时,这种文学形式的边界何在,即这种文学形式又是怎样与当下历史、意识形态、媒介逻辑、评奖机制、批评话语、读者期待进行互动的?
  • 从体制人到革命人:鲁迅与“弃教从文” 下载:52 浏览:404
  • 张洁宇 《中国文学》 2020年11期
  • 摘要:
    鲁迅1909—1927年连续在教育界任职,1926年离职教育部,1927年从中山大学辞职后再未涉足教界,"弃教从文"可谓其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本文结合鲁迅1920年代后期思想和经历,重审"弃教从文"的原因及意义,关注其与"左转"的联系,分析鲁迅对"文"的观念和对"从文"方式的新认识。应该说,正是认识到了现代知识分子阵营的分化,反思了知识分子与体制及权力间的依附关系,并对1927年前后政治环境做出新的观察和判断,鲁迅才做出了"弃教从文"的选择,远离学院、脱离体制,在上海的半租界与商业出版的新环境中坚持做一个独立批判的"革命人"。鲁迅的选择也指向了对于革命与体制之间张力的思考。
  • 《离婚》:“城乡交错”的空间与乡民的“个人”自觉 下载:62 浏览:403
  • 李哲 《中国文学》 2020年11期
  • 摘要:
    本文试图采取社会史视野及方法重新解读《离婚》。鲁迅将"离婚"从"五四"风行的文化思潮中剥离出来,并将其视为地方社会内部各种权力博弈的"社会事件"。这一"事件"是在"城—镇—乡"彼此交织重叠的地方社会空间中展开,但其中的权力博弈却是以"城乡"二元的等级话语为基础。因此,作为士绅的七大人用"城里人"的身份维系的文化垄断权迫使庄氏宗族屈服于自身,也使得爱姑因被宗族抛弃而成为陷入绝境的"个人"。在最后,爱姑充分意识到七大人的"威严",也最终完成了对自身作为"个人"的自觉。与"五四"主流的"个人主义"思潮不同,爱姑式的"个人"具有切实的社会属性,并内在于中国社会自身转型的历史脉络。
  • 《华盖集续编》校读记——兼谈2005年版《鲁迅全集》第三卷的校勘问题 下载:55 浏览:350
  • 侯桂新 《中国文学》 2020年11期
  • 摘要:
    要扎实推进鲁迅研究,对鲁迅所有作品进行精细校勘是必备的前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曾被认为具有校勘精细的优点,但面世以来也被学界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仅以《华盖集续编》为例,通过汇校鲁迅手稿、原刊、初版本及全集本,可以发现各版差异甚多。原刊和初版本的讹误大部分在初版本和全集中得到纠正,但也存在手稿不误而原刊有误、原刊不误而初版本有误、他版无误而全集有误等复杂情形。总计初版本约有错讹40处,全集约有错讹10处,通过比对各版,可以发现全集在校勘的原则与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时至今日,对《鲁迅全集》进行彻底校勘须立即付诸行动,出版质量更为可靠的汇校本和校注版《鲁迅全集》应该提上日程。
  • 曹禺综合研究述评 下载:44 浏览:404
  • 刘川鄂 汪亚琴 《中国文学》 2020年11期
  • 摘要:
    本文的"综合研究"指曹禺及其戏剧综论、文学史中的曹禺研究、与曹禺相关的回忆录等,基本不涉及曹禺单部作品的专题研究。曹禺综合研究呈现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前褒贬兼有、毁誉不一,新中国成立后到新时期综论性文章停滞、文学史研究定型,新时期至今海内外、多视角全面推进。研究者们都充分肯定曹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对《原野》《日出》《北京人》等单个作品的评价存在较大反差。综合研究的"不综合现象"、批评思维固化等,也是需要整体反思的问题。
  • 诗艺、时代与自我形象的演进——编年汇校视域下的穆旦前期诗歌研究 下载:67 浏览:399
  • 易彬 《中国文学》 2020年10期
  • 摘要:
    穆旦是一位对写作反复进行修改的诗人——或可归入现代中国最勤于修改的作者之列。对于穆旦诗歌所展开的编年汇校工作,应和了日益兴盛的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知识理念和作家作品校勘,特别是汇校层面的工作实践。通过审定穆旦前期诗歌的编年问题,对其中繁复的异文进行细致校读,穆旦的个人写作史、文本演变史以及个人写作与时代语境的复杂关联均能得到充分的呈现。藉此,也可以见出作品编年与汇校所具有的效应远非仅仅止于一般层面的文献校勘,它能全面触及文献整理层面的一系列内容,也完全可能容纳更广泛的研究内涵,现代文学文献学本身也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以文献学的视野观照现代文学研究,不仅能带动文本整理的精确化,亦将带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更新。
  • 填补穆旦缅印从军经历空白的集外文两篇 下载:69 浏览:379
  • 凌孟华 《中国文学》 2020年10期
  • 摘要:
    昆明版《中央日报》刊发有两篇穆旦集外文,一为1942年4月6日与4月10日连载的《光荣的远征》,一为1943年3月1日刊发的《国军在印度》,均署名"查良铮",可填补穆旦缅印从军经历空白,具有重要价值。后者又以《中国健儿在印度》为题在《声报》刊出。两篇集外文与李煜哲整理的《苦难的旅程》合在一起,已勾勒出穆旦从军经历的完整线索,可以丰富对穆旦其人及其经历与思想的理解,加深对诗人穆旦及其诗歌创作与表达的体悟。
  • “成长史”书写与王朔1990年代的文学境遇——以《动物凶猛》为中心 下载:45 浏览:404
  • 陈雨泓 《中国文学》 2020年10期
  • 摘要:
    进入1990年代,王朔对"调侃"风格有自觉反省,并开始在小说中建立唤起一代人共同记忆的"成长史"书写。《动物凶猛》是王朔成长史书写的代表作,以借鉴杜拉斯《情人》等小说的叙事技巧来改变"调侃",陌生化的怀旧眼光,使小说具有历史的严肃感和纵深感。王朔在1990年代初通过《动物凶猛》等小说尝试经典化,但《动物凶猛》延续了他1980年代"一个故事两种结局"的故事结构。由此,王朔创作始终摇摆于"成长史"和"言情"两种道路之间,存在一以贯之的内在分裂。
  • 肖江虹:擦亮人性之光的贵州书写 下载:54 浏览:405
  • 陈国和 《中国文学》 2020年10期
  • 摘要:
    "70后"贵州作家肖江虹的小说主要分为"底层系列"和"民俗系列"。前者以城乡边缘人物为主要角色,后者以贵州民俗文化作为书写内容。肖江虹关注底层、悲悯底层,顺时随俗,在感同身受中书写社会剧变。同时,肖江虹对贵州民俗民风情有独钟,通过田野调查,以艺术的方式使这些民俗文化焕发活力,.重建贵州想象,书写传统文化断裂中的人性之光;在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以及物质与精神的纠结、冲突中完成对乡村现代化进程的思考。
  • “回溯”与“闯入”——论曹禺戏剧的双重隐形结构 下载:52 浏览:362
  • 祝宇红 《中国文学》 2020年10期
  • 摘要:
    曹禺的前期创作都运用了"回溯"和"闯入"双重隐形戏剧结构。"回溯式"结构能够展现个体的生命历程和内在心理纠葛,承载现代的个人悲剧主题,这种结构与易卜生的分析戏剧有着高度相似。"闯入式"结构能够容纳更多的社会问题之讨论,是从霍普特曼的社会剧开始确立的戏剧结构。同时,曹禺试图用"哀静的诗"来统辖"回溯"与"闯入"的双重隐形结构,这与梅特林克式"静的戏剧"及其日常生活的悲剧性的观念有着内在联系。《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结构上的内在相似性,体现出曹禺前期戏剧一以贯之的双重主题:个人悲剧与社会悲剧。
  • “川版”《原野》的文学史意义 下载:45 浏览:377
  • 丁文 《中国文学》 2020年9期
  • 摘要:
    "川版"《原野》诞生于1980年代初期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下,但曹禺依照的是1950年代初期的文学史评价来对"文化生活版"《原野》进行修改,体现出文学史对文学经典的反向书写,表明1950年代的文学规范仍对现代作家与现代文学经典构成持久改造。而作家主动与之对号的心态,也包含着值得反思的文学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等重要问题。
  • “大众化”之辨:“文协”与1940年代的文化政治之争 下载:63 浏览:386
  • 殷鹏飞 《中国文学》 2020年9期
  • 摘要: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创会伊始将"大众化"视作其工作的重心,作为国共合作下的文化组织,"文协"对"大众化"问题的重视凸显了"大众"在国家政治当中的重要位置。而国共两党对"大众化"洽释和实践的迥异不仅牵连着国共两党对于"文协"乃至1940年代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同时也折射了两党在重组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时,对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在抗战的背景下,文艺的"大众化"不仅牵涉了文学的形式问题,而且还涉及政党在进行"大众化"的文化实践时,如何在强化"文化控制"与拓展"文化参与"之间保持辩证统一关系的问题。
  • 翻译诗歌对早期“朦胧诗”的影响 下载:57 浏览:337
  • 贾鑫鑫 《中国文学》 2020年9期
  • 摘要:
    追究早期"朦胧诗"诗人怎样一步步从传统走向现代,不能不涉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外来翻译资源(公开出版的译诗集、内部发行图书和《译文》等外国文学译介杂志)对诗人创作的影响和启发。本文力图在文学史梳理和诗人创作演变的基础上,深入揭示早期"朦胧诗"诗人的艺术接受和风格转变过程,确切把握早期"朦胧诗"产生、发展的脉络,呈现这一诗潮的历史演变过程。
  • 钱玄同的思想革命论对章太炎“黜经为史”观的发展 下载:55 浏览:424
  • 王小惠 《中国文学》 2020年9期
  • 摘要:
    钱玄同承接清末章太炎"黜经为史"的思路,以历史进化的眼光认识孔子、孔学,批判了康有为等发起的孔教运动。同时他将章氏的"黜经为史"转化为"黜经为史料"。从"史"降为"史料","六经"的纲领地位不复存在。这些成为"史料"的"六经"被钱玄同按不同性质,归属于文史哲等学科,终使经学"土崩瓦解"。钱玄同对"六经"的定义,从内部瓦解孔学,让旧道德、旧伦理丧失立足之基,促进了五四思想革命的生长,可在学术史上的意义还值得商榷。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文学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82
访问量 173687
下载量 58521
总被引次数 562
影响因子 1.813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