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建筑学领域相关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建筑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

ISSN: 3079-9155 (Online)
ISSN: 3008-0053 (Print)

《中国建筑》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下载:74 浏览:497
  • 宋丽美 徐峰 邓源 陈燕妮 《中国建筑》 2020年4期
  • 摘要:
    利用CiteSpace对1998年—2018年传统村落空间研究进行分析,得到我国传统村落研究科学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梳理"空间形态"研究热点与演进规律,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空缺,探索空间形态研究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①近20年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主要集中在"形态特征—形态演变规律—形态保护"这三个方面,且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②研究方法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的探索,基于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村落空间使用和保护的实践研究仍然较少;③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按照空间类型由大到小划可分为3级,目前空间研究还处于第一层级的"整体空间"研究阶段;④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可概括为包含"空间要素+空间演变+空间保护+适应性发展"的框架体系。
  • 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总体评估及保护对策研究 下载:82 浏览:487
  • 严山艾 《中国建筑》 2020年4期
  • 摘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6年开展了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工作,该文以湖北省各地上报的《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数据为基础,经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构建了全样本、小样本两类样本库,通过对各分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总体保存状况评估结论。基于评估结论,结合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加强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若干对策建议。
  • 北京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步行空间量化研究 下载:85 浏览:506
  • 任雪婷1 高杰2 张育南2 《中国建筑》 2020年3期
  •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影响北京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步行便捷性、舒适性的关键性要素——分别为绕路程度和底层商业设施,针对其开展量化研究。选取13个典型站点,计算站点地区500m圈现状与假设社区开放后的绕路系数,并将现状与国内外其他城市作对比;调研站点周边500m圈街道底商分布情况,并对回龙观站进行详细研究。得出北京居住型站点周边绕路情况较为严重,封闭社区、路网形态等因素对绕路系数均有较大影响;超过半数的站点周边形成了较为连续的底商,部分站点周边底商极少;回龙观站500m圈每百米街道底商个数仅2.42,远小于适宜步行的标准。
  • 基于GIS的广州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研究 下载:88 浏览:509
  • 郑至键 郑荣宝 徐嘉源 李玮麒 《中国建筑》 2020年3期
  • 摘要:
    近年来,广州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养老机构作为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机构,其空间布局问题是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该文以广州市养老机构为研究对象,应用ArcGIS空间分析法,从公平性、均衡性、可达性三个视角对广州市养老机构的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归纳其中心城区、主城区以及远郊区三个圈层空间布局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丰富我国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研究内容,为广州市养老机构的协调发展以及未来的规划布局与优化提供参考意见。
  • 儿童心理画方法在建筑POE中的应用 下载:89 浏览:513
  • 王烟 《中国建筑》 2020年3期
  • 摘要:
    在针对使用主体为儿童的建筑(如小学、儿童医院等)POE研究中,由于儿童的特殊性,传统建筑POE方法在面向儿童时存在较严重的局限。为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拓宽建筑POE的研究视野,通过介绍儿童绘画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尝试从跨学科领域中探寻适用于儿童的新POE方法。结合儿童心理画及建筑POE的研究特点,阐明建筑POE研究中如何利用儿童心理画,指出儿童画中可获取的主要POE信息,提出建筑POE研究中解读儿童画的主要途径、分析方法及一般操作流程,并以小学校园及小学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初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基于完整性视角下酒店外部空间设计方法研究——以句容市锦隆花园酒店为例 下载:87 浏览:511
  • 费文君 王梦 杨霞 《中国建筑》 2020年3期
  • 摘要:
    酒店是现代城市中重要的公共交往空间,其外部空间作为连接酒店内外的公共空间,在设计时应当受到重视。该文以酒店外部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酒店外部空间的设计方法:基于完整性视角下从布局形态、功能秩序、空间秩序、空间围合这四个角度划分、安排空间,并且以D/H值(D:建筑间距,H:建筑高度的比例关系)作为空间尺度的定值依据。最后将此方法运用于实践案例——句容市锦隆花园酒店中,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以期营造积极的酒店外部空间。
  • 骑跨式高铁站在中小城市中的推广价值研究 下载:83 浏览:505
  • 谢雨宏1 陈建华2 《中国建筑》 2020年3期
  • 摘要:
    骑跨式高铁站自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站型设计吸引着规划、建筑、铁道等多学科专家的目光,其优缺点引起了业界的广泛争论,一度被认为不宜选用[1]。为明确骑跨式高铁站在中小城市中的推广价值,该文以选用骑跨式站型的典型案例——上饶站为例,从建筑师视角,对其可能的优缺点做评述检验和定量分析,确定若干积极和消极因子,结合使用后评价(POE)的方法,应用数理统计,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出各因子权重。结果表明,优点因子的权重远大于缺点因子的权重,选用骑跨式高铁站对中小城市的发展利大于弊,该站型在设计中值得推广。
  • 空间包容性语境下的非正规城市治理研究——以重庆沙坪坝区饮水村片区为例 下载:94 浏览:513
  • 靳泓 李和平 《中国建筑》 2020年2期
  • 摘要:
    目前我国对非正规城市空间开发、改造和治理常以大拆大建方式进行推倒重建,使原有地区的城市肌理及空间网络全面瓦解。其次,当前对非正规城市空间方法的研究多是对非正规城市当前空间环境的描述和分析,忽视对其历史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成长机制的深入研究。该文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包容性发展理念,从物质空间的角度探寻城市非正规城市的包容性治理路径,以历史空间研究为视点,力图揭示城市非正规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逻辑及其特征,以期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政策的引导下,为我国城乡治理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一定支持。最后笔者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饮水村片区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具体阐述和说明。
  •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以朝阳市大平房镇景观规划为例 下载:92 浏览:511
  • 程然 李险峰 《中国建筑》 2020年2期
  • 摘要:
    全域旅游日益成为国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而乡村景观的建设一直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全域旅游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乡村景观发展特征的归纳,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的乡村景观应具备差异化、景区化、生活化的特征。结合朝阳市大平房镇规划实践,阐述了规划思路及功能和空间布局,提出依托旅游体系、整合景观资源、引导村民参与是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着力点,探索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规划方式,希望对国内镇域景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 集贸小镇风貌特色的共生性营造策略研究——以榆中县甘草店镇为例 下载:97 浏览:520
  • 叶青1,2 杨豪中1 王伟2 《中国建筑》 2020年2期
  • 摘要:
    中央提出特色小镇的建设后,使得有着自身特色的小镇风貌环境的改善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是在风貌特色营造过程中,出现了风貌特色趋同,多镇一面的局面,如何营造城镇的风貌特色成为目前面临的主要困惑。该文从历史人文、城市格局、空间结构、建筑风貌等四个方面对甘草店镇的城镇风貌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风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整体风貌营造、风貌控制引导、空间格局系统的建立、城镇眺望系统控制、建筑色彩引导等提出了建议。提出集贸小镇风貌特色的"共生性"营造策略研究。
  • 基于场域状态研究的叙事性规划设计——以浙江台州岭下村为例 下载:93 浏览:506
  • 吴锋 田达睿 蔡忠原 《中国建筑》 2020年2期
  • 摘要:
    场域,作为一个社会学的复合概念,以"场域状态"的形式被斯坦艾伦引入到建筑设计之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法。然而场域状态是复杂的,不同层级对应的是不同的要素与结果,场所、场地都是场域中基础性的所指。该文通过场域状态中不同层级要素认知、提取及凝练过程与方法的总结,结合"叙事语汇、叙事结构、叙事语境"的叙事学研究要素进行了人文要素强调的框表梳理及规划方法探索,并以浙江台州岭下村为例进行了规划设计的运用与实践。
  • 重新定义建筑的数字化——离散主义建筑设计的兴起 下载:95 浏览:504
  • 陈道远 《中国建筑》 2020年2期
  • 摘要:
    该文主要介绍了建筑学领域一种全新的设计策略:离散主义建筑设计。从对曲线建筑和"参数化"设计的审视与反思为切入点,介绍了离散主义的数学基础原理及其在设计行业具体应用方法,概括总结了离散化建筑的本质。接着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离散主义浪潮兴起之后给建筑产业带来的两个主要优势。指出了离散主义会是建筑学在数字化进程中又一次革命性的技术转向,将会很大程度上使得建筑设计与生产走向自动化,并且实现一定程度上设计的民主性与开放性。
  • 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文创产业发展新业态研究——以桃花坞国际设计周“思园”艺术装置为例 下载:97 浏览:530
  • 王军1 陈星1 肖湘东1 杨楠2 《中国建筑》 2020年1期
  • 摘要:
    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约占苏州古城区面积的13%,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是苏州古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桃花坞曾经是一些传统老工艺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聚集地,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也要进行产业转型与创新,在此大背景下桃花坞历史片区的产业转型该如何在保留原场地文化精神的同时结合当代科技技术促进该区域文化产业经济新发展。该文通过对比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传统产业业态发展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同时在苏州国际设计周中创新性地设计"思园"艺术装置,探究历史文化片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走向,新业态。
  • 基于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的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以黄石市为例 下载:99 浏览:519
  • 陈露莹1 杨红1 薄会丽2 王君3 《中国建筑》 2020年1期
  • 摘要:
    从区域视角研究农村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是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该文以黄石市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2014年5个连续时间截面,采用熵值法、AHP层次分析法及专家打分法,从自然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三个方面分析黄石市农村居民点人地系统脆弱性。结果显示,黄石市农村地区的人地系统脆弱性矛盾较为突出,且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两个要素方面。依据分析结果,从不同方面提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的方案:从规划时序方面,可将黄石市农村居民点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进行规划引导以降低脆弱性;从空间引导方面,可将黄石市农村居民点分为非脆弱型地区、单一脆弱型地区和综合脆弱型地区进行发展引导。
  •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综合交通规划转型思考 下载:99 浏览:522
  • 张乔1 黄建中2 马煜箫3 《中国建筑》 2020年1期
  • 摘要: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并监督实施的背景下,综合交通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重要的专项规划,应该顺应新的形势,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通过解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综合交通规划的要求,从思维方式、体系构建、内容转型、程序组织、动态评估、法规标准等方面对综合交通规划的转型与创新提出了思考和建议。研究认为,应当转变交通规划的思维,建立完整的综合交通规划体系,推动综合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同步研究与编制,完善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促进综合交通与国土空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全域范围综合交通系统的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建设。
  • 西南沿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战略探讨——以滇南中心城市为例 下载:95 浏览:522
  • 聂晶鑫1 董玉萍1 陈涛2 刘合林1 《中国建筑》 2020年1期
  • 摘要:
    在新时期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西南沿边地区迎来了通过全方位区域一体化参与全球竞合的新机遇。西南沿边地区地缘条件优越、发展潜力较大,但仍面临着整体发展滞后导致对外贸易支撑不足、对外贸易中存在内部竞争激烈与外部环境不稳定因素、地方合作机制缺失造成区域整体效率不高等挑战。研究认为,西南沿边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应统筹地区内外两层面,构建包括统一行动主体、兼顾内外条件与潜能、统合多维行动领域在内的实施框架。并以滇南中心城市为例,提出组建体制并存、分体运行的行动主体,以制度对接、贸易共通、时空距离临近再造对外贸易功能,以产业空间协同、基础设施共建、社会制度互融提升优化城市内部功能组织等方面探索具体实施策略。
  • 文化生态适应下城市旅游新区规划对策研究——以包头市昭君湖区域为例 下载:95 浏览:523
  • 刘瑞强1 李莎莎2 焦林喜3 《中国建筑》 2020年1期
  • 摘要:
    旅游新区文化的选择利用与文化发展的背景、形态、功能、传播及保障系统,与地域的本底条件,与城市的文化资源与脉络、文化生活与形式、发展战略与趋势、文化设施与布局,文化受众的需求与体验等息息相关。通过对昭君湖区域文化复合发展环境的梳理与辨识,提出文化生态适应下其文化选择与开发利用思路,文化产品与项目体系支撑重点,项目布局与文化空间组织模式等,以引导区域整体文化图景的塑造,防止文化开发建设的脱域,保证地域文化特色的完整与延续。
  • 基于SI住宅理论的模数协调方法与应用研究 下载:54 浏览:443
  • 李敏 夏海山 李珺杰 《中国建筑》 2019年12期
  • 摘要:
    该文基于SI住宅理论,研究模数协调在工业化住宅中的应用。从模数协调在工业化住宅的应用现状,明确了模数协调的重要作用;通过将模数网格按建筑支撑体结构空间、建筑功能单元空间、建筑二维装修平面三个视角的划分,研究梳理了工业化住宅模数网格的层级关系;基于我国现行标准,对功能空间优选尺寸、住宅部品优选尺寸的梳理,为模数网格的尺寸选择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综合分析模数协调理论,以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DC),北京交通大学赛队的I-YARD 2.0装配式住宅为例,进行模数协调应用研究;最后,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总结与思考,总结出模数协调标准在新型工业化住宅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 基于自然地理的海绵型居住小区设计探究 下载:52 浏览:463
  • 张琪 陈红 《中国建筑》 2019年12期
  • 摘要:
    综合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征,包括气候水文、土壤土质、地形地貌和植被绿化四个条件,在规划设计居住小区过程中,基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征提出适宜的应对策略,顺应地形,回应气候条件,合理分析应用,从技术手段上重点分析蓄水池、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种植绿化的设计措施。最终为不同地区建设海绵型居住小区提供设计参考。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建筑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16
访问量 166527
下载量 51065
总被引次数 782
影响因子 1.68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