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建筑学领域相关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建筑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

ISSN: 3079-9155 (Online)
ISSN: 3008-0053 (Print)

《中国建筑》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桂林城山水环境及风景空间营建智慧 下载:52 浏览:436
  • 刘斯萌1,2 赵红红1 《中国建筑》 2019年12期
  • 摘要:
    在当今快速城市化、城市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该文从风景园林视角,研究桂林城市历史发展中山水环境与景观空间建设的相互作用关系,解读其景观空间建设特征及智慧启示。桂林历史城市建设通过对其中心、节点、轴线及景观视角控制所构成的景观空间格局,体现出一种"山—水—城—人"融为一体的协同共生的规律特征。从桂林城风景建设的人居环境智慧经验着手,总结出自然山水空间环境具有引导城市景观空间有机生长、控制城市景观空间形态,构成城市景观格局的作用。对历史城市风景空间营建智慧"古为今用"的研究,对当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 结构成就建筑之美——张之洞博物馆 下载:58 浏览:465
  • 张凯静 周兰翎 《中国建筑》 2019年11期
  • 摘要:
    古时建筑师和结构师统称为"工匠",他们不仅要呈现建筑物美观的效果,而且要保证结构的安全使用。在绿色建筑、工业化建筑、BIM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结构师需与建筑师密切配合,使"骨骼"和"皮囊"完美的结合,力求形成建筑造型与结构受力体系的和谐统一。该文通过对张之洞博物馆项目从方案到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介绍,描述了结构如何体现建筑师的设计概念、成就建筑之美,也希望能为建筑师、结构师今后的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纪念性表达——以渭南圣德象山生态公墓设计为例 下载:57 浏览:482
  • 李彬1,2 费甲辰1 张蕾2 《中国建筑》 2019年11期
  • 摘要: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是中国地域性和深厚文脉的外在表现,它从宏观和微观多个角度反映出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其中以纪念性空间的秩序最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各种信息的提取、整合和重构,为实践中的整体规划设计和单体建筑设计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和线索。该文以渭南圣德象山生态公墓项目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思想为例,分别从定向和轴线、区域和氛围、尺度的控制、意象的营造等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纪念性表达方法。
  • 基于多元需求的体育中心设计策略研究 下载:56 浏览:465
  • 尹新1 孙一民1 孙萍2 《中国建筑》 2019年11期
  • 摘要:
    体育中心是城市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加快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实现体育公建与城市建设的双向互动发展。该文以界首体育中心设计方案为例,提出了基于多元需求的体育建筑设计策略,并在体育场馆选址、功能设计、赛后利用、形象塑造、节能应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设计策略,以期为我国相关体育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 兰州城关区绿地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 下载:55 浏览:458
  • 毕晓莉 梁雪冬 《中国建筑》 2019年11期
  •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们对气候导致的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对舒适度要求特别高的绿地空间愈加重视。该文从兰州的气候条件出发,结合兰州寒旱地区的气候环境特点,以城关区城区空间特征和人群需求为基础,合理地布局绿地空间和植物景观元素组合,以营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根据其绿地空间现状,对兰州城关区绿地空间提出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以期为寒旱地区气候条件下的绿地空间设计研究提供相应借鉴。
  • 基于城市住区空间公共性缺失的背景解读“拆围墙”的意义 下载:61 浏览:484
  • 周霞 李险峰 《中国建筑》 2019年10期
  • 摘要:
    物质空间的变革归根结底是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拆围墙"和"街区制"的实施意义在于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共享。当下住区围墙的存在似乎成为实现街区制的阻碍,但围墙之困的根源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内外有别空间观念的延续。该文基于城市住区空间公共性缺失的背景,对门禁住区和非门禁住区的空间公共性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公共性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而空间形态的转型首先在于人们居住观念的转变。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研究 下载:60 浏览:476
  • 李小云 李志 《中国建筑》 2019年10期
  • 摘要:
    该文立足新型城镇化对村庄规划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江西省分宜县为例,分析了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下的县域村庄发展特征,并在村庄空间发展条件分区的引导下,运用自上而下的GIS定量分析与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合理构建欠发达地区县域村庄建设类型体系,确定村庄布点方案,提出村庄分类发展指引和实施保障机制建设内容。
  • 后工业滨水空间改造研究:以江阴船厂公园为例 下载:66 浏览:484
  • 肖湘东1 陈星1 张德顺2 《中国建筑》 2019年10期
  • 摘要:
    伴随经济全球转型、第三产业经济提升以及工业生产模式的改变,大量的工业基地随着城市的更新变革将被赋予新的功能,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作为曾经的城市滨水工业聚集地、未来江阴滨江花园以及滨江商务区城市建设的重点地区,江阴滨江公园在城市发展更新,提升人居环境与生态建设方面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船厂公园作为滨江公园的一期工程,为城市后工业滨水空间的改造进行了一次有力的探索——通过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延伸城市花园、保留船舶工业记忆、融入多样性的社区休闲体验活动,对扬子江船厂原址进行了重构与更新,使其进一步适应城市在生态、功能、以及未来发展的需求。
  • 空间公平视角下黄土沟壑区县城社区公园布局研究——以延安市子长县为例 下载:62 浏览:475
  • 张晓荣 杨辉 《中国建筑》 2019年10期
  • 摘要: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公共资源,空间公平性是其布局的基本出发点。该文以社区公园为对象,针对现有布局方法无法支撑空间公平的局限性,充分考虑陕北黄土沟壑区县城建设用地极度紧张和公园绿地建设严重滞后的现实,以及用地形态、城市规模和居民对公园的使用习惯等方面的特征,借助GI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通过"社区公园的适建用地整理、初步布点、公园服务区划分与布点比选、社区公园规模匹配与用地落实等步骤,实现社区公园与其服务人口在空间分布及规模上的匹配,最大限度地保障社区公园布局的空间公平性。
  • 基于景观设计的海绵城市建设公众教育策略研究——以成都市活水公园为例 下载:68 浏览:485
  • 杨青娟1 来雪文1 杜庆波2 《中国建筑》 2019年9期
  • 摘要: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城市水问题,我国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应对相应挑战。公众教育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因素值得重视和研究。该文首先分析公众教育的重要性,并阐述景观设计作为公众教育途径的可行性,从景观体验的角度分析基于景观设计的公众教育内容以及实现公众教育的策略。该文进一步以著名的成都活水公园为例,阐述、分析结合海绵型公园改建和优化过程贯彻公众教育的策略。研究认为重要的海绵城市可持续雨洪管理景观建设项目应注重公众教育策略的运用,更好地推动海绵城市理念不断普及,从而有利于我国城市水资源问题的解决。
  • 中国街旁绿地研究前沿评述与展望——基于共词聚类视角的分析 下载:74 浏览:488
  • 段皓严 张沛 张建霞 《中国建筑》 2019年8期
  • 摘要:
    街旁绿地是满足人们就近游憩的重要空间节点,近年来,伴随市民对户外活动的重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街旁绿地建设得到广泛关注,但其建设尚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利用CNKI数据库,借助共词聚类法对国内2012—2016年间街旁绿地研究热点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研究表现出对景观特色、人性化设计、存量空间设计、空间生态性研究的高度关注。总结当前研究特点与问题,出于对街旁绿地健康发展的考虑,提出未来街旁绿地理论研究可从以下六个面推进:顶层保障措施的制定;规划选址策略研究;空间专项研讨;内外环境协同性研究;新的分析评价方法探究;空间规划设计的参数化研究。
  • 升华农耕文化的新城空间探索——以武汉中法生态城国际投标为例 下载:76 浏览:493
  • 方宇1 刘宁2 NICOLAS JOBARD2 华鸿乾1 《中国建筑》 2019年8期
  • 摘要:
    该文在城乡一体化视角下,聚焦城乡结合部的新城发展,以武汉蔡甸中法生态城国际投标为例,探索升华农耕地域文化、共享生态文明的新城发展之路。方案溯源田埂堰塘的新城构建原型,从以水为城、以田为城两大概念,探索新城城乡空间、功能、景观具有农耕文化内涵的空间模式。最后,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生态、城市、乡村三层次的堰塘海绵体系,使田埂尺度的城区骨架和乡村肌理有机融合,在农耕文化空间上展现中法汇融。我们得出在提炼城乡空间原型时,可采用突显海绵城市地域特色,统筹城乡农耕空间,传承地域文脉的概念方法。
  •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适用性分析 下载:73 浏览:483
  • 魏迪1 张辉2 王惠慧2 《中国建筑》 2019年8期
  • 摘要:
    被动式技术是建筑节能设计的有效途径。而城市的区域气候特征又决定了被动式设计在建筑中应用的时效性。针对中国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征,选取上海﹑武汉﹑重庆﹑南京﹑长沙五个城市居住建筑能耗与热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在WeaTool计算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适用度概念,并针对五个城市在通风、降温、太阳辐射、围护结构方面可行的被动式技术适用度进行分析,讨论了五个城市居住建筑被动式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建筑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16
访问量 166527
下载量 51065
总被引次数 782
影响因子 1.68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