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包括经济、文化、历史等社会学学术论文和成果报道及评述。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社会科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6X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社会适应性准备的实践策略 下载:79 浏览:976
  • 禹明珠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5期
  • 摘要:
    幼小衔接工作至关重要,需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三方紧密合作,家长与教师共同肩负此任。在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需充分尊重幼儿成长的自然规律,巧妙结合日常生活、校园教育和游戏活动,全面提升幼儿的自理和社交能力。我们需耐心倾听幼儿的心声,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护他们天然的好奇心和持续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积累社会经验。这样的全方位联动和教育方法,将有助于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迎接新的挑战。
  • 群众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影响 下载:78 浏览:985
  • 余芳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4期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活跃组成部分,对于塑造现代社会的文化面貌、引导公民意识形态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群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及个人身份构建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并提出对未来群众文化发展的展望。
  • 鲁迅作品中的讽刺艺术及其社会意义 下载:75 浏览:918
  • 陈妩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4期
  • 摘要:
    本文通过对鲁迅作品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其独特的讽刺艺术以及这种艺术手法所蕴含的社会意义。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中讽刺手法的运用不仅展示了他深刻的批判意识,也体现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本文将从讽刺的对象、手法及其社会效果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揭示鲁迅讽刺艺术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通过对鲁迅讽刺艺术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改善社会、启迪民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社会情感学习融合的实践探究 下载:75 浏览:928
  • 陶正军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4期
  • 摘要:
    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而社会情感学习则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和人格素养的重要途径。融合这两者可以更全面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情感素质。本文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社会情感学习融合的实践,分析了融合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介绍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社会情感学习的特点及融合的可行性,总结了融合实践的价值,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融合实践的建议。
  • 基于“亲自然”课程的3-6岁发育迟缓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探讨与策略分析 下载:75 浏览:927
  • 谢淼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4期
  • 摘要:
    随着“亲自然”教育理念的广泛推广,本研究以3-6岁发育迟缓幼儿为研究主体,旨在探讨“亲自然”课程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采取观察法、访谈法并结合量表统计手段,通过对比“亲自然”课程实施前后幼儿社会行为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亲自然”课程能有效提高发育迟缓幼儿的社会性能力。具体表现在改善害羞、内向行为,增强与同龄童交往能力,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我们还从实际出发,对如何更好地运用“亲自然”课程推进发育迟缓幼儿社会性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包括打造亲自然环境、鼓励探索实践和实施差异化教学等。期望本研究能为幼儿园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 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社会调查 下载:74 浏览:950
  • 何佳伊 袁伟桐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4期
  •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社交和信息获取途径,但同时也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但结果并不一致。有的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用可能增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风险,而有的研究则认为社交媒体使用有助于缓解孤独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因此,本研究旨在揭示社交媒体使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 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路径 下载:79 浏览:941
  • 胡蝶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3期
  • 摘要:
    不少人说非遗是历史的东西、是历史的遗存,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历史与过去、就是陈旧与保存。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老而鲜活的,正是由于其生动性,所以才能在今天仍然流行。在今天的这个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有着很强的活力,它的相关保护和传承等都表明,它仍然是一种新的潮流,因此,对它的保护和社会的实际意义进行了阐述。
  • 做实习:“00后”的继续社会化生成机制 下载:74 浏览:950
  • 王雨欣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3期
  • 摘要:
    学界对继续社会重视不多,但在中国社会,“高分低能”、“好学生心态受害者”等社会现象暴露出青年,特别是00后在从学校到工作(STW)阶段的继续社会化困境。本研究关注实习这一STW的重要时期,发现角色冲突、同辈群体功能和全景敞视等边际情境对实习生的继续社会化起到了促动作用。实习之后,实习生们产生了“内卷”和“躺平”这两个看似对立却一体两面的社会心态,折射出“00后”追求个体化和在物质基础上实现精神追求的愿景。
  • 浅谈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几个方面 下载:74 浏览:966
  • 彭宇昕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2期
  • 摘要:
    新时期,在计划生育政策、社会经济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国人口结构发生明显改变,适龄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老龄化进程加快,导致社会经济缺少发展动力,产生过高的社会负担,社会影响大。本文从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险支出、经济社会发展层面入手,详细论述了人口结构变化的社会影响,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推动社会和谐稳步发展。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83
访问量 142365
下载量 46521
总被引次数 398
影响因子 0.993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