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美术、设计、音乐、表演、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史论等领域的研究论文或作品。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43

《当代艺术》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跨越场域的情感共鸣——《寻梦环游记》文本内外的场域解读 下载:36 浏览:246
  • 高超 《当代艺术》 2019年1期
  • 摘要:
    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在类型范式、艺术创新、观众参与度等方面为国产动画电影提供了有益的创作思路。影片之所以能在中国大陆掀起观影狂潮,关键在于故事中两个世界的交互建构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契合,以及文本内外跨越场域和超越类型的情感共鸣。文本之内,人类世界与亡灵世界交互建构,跨越了两个世界的情感交融;文本之外,超越生死的永恒亲情及对人类生死的终极拷问,跨越了地域文化的藩篱,直击人类灵魂。
  • 从泛滥到规制——我国真人秀节目的思辨性探讨 下载:47 浏览:337
  • 滕芳1,2 《当代艺术》 2019年1期
  • 摘要:
    从电视真人秀的概念和本体性来看,真人秀节目起源于观察式纪录片,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参与式纪录片、表演式纪录片的手法和技巧,逐渐形成了当代电视真人秀节目制作的各种风格类型。作为文化消费产品,电视真人秀节目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政策、经济、受众等的影响,与节目本身形成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
  • 从《江湖儿女》看贾樟柯电影空间美学系统建构 下载:36 浏览:411
  • 孙力珍 《当代艺术》 2018年12期
  • 摘要:
    对空间的探索与建构是贾樟柯电影中的重要命题。从早期"故乡三部曲"透视时代转型、凝视现实之痛,形成"故乡"这一空间概念开始,到《世界》《天注定》《三峡好人》等,导演通过不断地出走故乡来延伸自己的电影空间。在这一"出走"模式中,相同影视元素的重复出现,勾连起一个初具形态的空间体系。在新作《江湖儿女》里,贾樟柯再次以绵长的历史纵深呈现时空遽变中微妙的情感体验,在"出走"与"回归"的二律悖反中,逐步完善其电影空间系统。本文以贾樟柯电影文本的互文性、影像叙事策略的A/B面,阐释贾樟柯电影独具特色的空间美学系统。
  • 历史文献应以何种方式加以珍藏?——新版《梅兰芳全集》的收获与问题 下载:38 浏览:375
  • 邹元江 《当代艺术》 2018年12期
  • 摘要:
    原本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但长久以来之所以梅兰芳的文献搜集没有大的进展,与这种部门、单位对公共历史文献应以何种方式加以珍藏和有效使用的观念缺失不无关系。正是由于缺少对历史文献加以保存、使用方式的法律条文的系统建构,因而研究者借阅比登天都难,许多文献长久以来就隐匿在各部门和单位的档案库、资料室里。希望在未来对《梅兰芳全集》文献作进一步的征集时,能在更高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层面组建"梅兰芳全集编辑委员会",以便于打破各部门、单位对梅兰芳文献的垄断,尤其是要探讨如何能在国与国文化合作的层面在世界的范围内更加全面地征集梅兰芳的原始文献及其研究梅兰芳的文献的顺畅渠道。
  • 虚拟与现实之间——关于数字媒体与艺术的几点思考 下载:31 浏览:368
  • 张玉安 《当代艺术》 2018年12期
  • 摘要: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生了数字媒体艺术。无论从艺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来看,数字媒体艺术在未来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对于传统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所营造的虚拟情境更加逼真、生动,更容易让人沉浸其中,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也将越来越深地介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在旅游探险、情感体验、生活设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活时代,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线将会淡化、乃至消失。它给我们带来的福利是显然的,但副作用也不可小视,故此,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也就成为必然。
  • 感觉真实、叙事性与体感:数码特效时代的“现实主义”影像 下载:32 浏览:454
  • 陈涛 《当代艺术》 2018年12期
  • 摘要:
    虚拟特效、三维特效、合成特效、修复特效等数码特效技术,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视觉奇观。数码特效能够为"现实主义"的影像贡献新的力量和美学维度,传统的"照相写实主义"已经不足以探讨数码影像与现实的关系,而应以"感觉现实主义"来界定和思考。数码特效在突显电影"奇观化"特征的同时,拓展了电影叙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能性,尤其强化了集群式的空间叙事。数码影像不仅重视视觉快感,更强调全感官的"沉浸"式体验,尤其是身体触觉和体感的营造。以上三点,表现出数码特效时代"现实主义"影像的美学特征。
  • 数字艺术中的人机交互模型结构与交互控制行为设计研讨 下载:32 浏览:411
  • 潘溯源 《当代艺术》 2018年12期
  • 摘要:
    近年来数字影像艺术、电子音乐、虚拟现实艺术等数字艺术形式中都开始广泛应用各类交互技术来增强对艺术作品内容的控制与呈现。文章以人的交互行为为出发点,对数字艺术中常见的区域定点式交互模型、携带使用式交互模型和穿戴动作式交互模型的结构特征与控制行为设计进行探讨,并针对不同交互模型中的交互控制确定基础的模型结构,以实现对多样的交互形式进行定位、使用,在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为数字艺术作品增强艺术表现力。
  • 中国吉祥文化图案隐喻研究——以“胜”为例 下载:15 浏览:360
  • 李倍 雷赫云 《当代艺术》 2018年11期
  • 摘要:
    中国吉祥文化图案隐喻了丰富而细腻的内涵。"胜"作为吉祥文化装饰纹样,其原型源于《山海经》对西王母"蓬发戴胜"的描述。汉代以来,有众多文献对西王母戴胜作了记载,并对"胜"进行各种阐释,"胜"依赖于西王母神—人格功能,成为吉祥寓意的文化图案符号之源。但西王母神—人格在不同时期又附会了不同内涵的功能,"胜"也随西王母功能的附会而演变,并隐喻了不同的吉祥寓意。中国吉祥文化图案"胜",如"玉胜""华胜""人胜""方胜"等,隐喻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或者说,"隐喻"是中国吉祥文化图案的基本特征。
  • 从沽水草堂到清内府——《墨缘汇观》中的赵孟頫书法 下载:46 浏览:363
  • 张伟 《当代艺术》 2018年11期
  • 摘要:
    清乾隆时期的书画鉴藏家安岐是历史上民间大规模收藏赵孟頫书法的领头人,所藏赵书绝大多数流入清内府,奠定了清内府收藏赵书的基础。赵孟頫书法从安岐所居的沽水草堂到清内府,也标志着私人收藏到皇家收藏的移位。但是赵孟頫的书法自其在世时就有作伪的情况,历史上任何书画鉴藏家都避不开赵孟頫书法的真伪问题。安岐所著《墨缘汇观》中,留下了生动的鉴定赵书的意见,直接影响了清内府的判断,在这过程中,安岐、乾隆的鉴定各有得失。
  • 《鲁滨逊漂流记》:一个帝国主义文本的好莱坞转化 下载:39 浏览:479
  • 张文琪 《当代艺术》 2018年11期
  • 摘要:
    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自18世纪初诞生以来,经过无数次的艺术和媒介转化,其中着墨最多的无疑是文本的"帝国主义"色彩。本文选取三部拍摄于不同时期的以《鲁滨逊漂流记》为蓝本的好莱坞影片,来探讨鲁滨逊故事中的帝国主义话语,在当代西方世界的文化产品中如何流转与嬗变;对影片进行文本细读后发现,帝国主义话语仍然存在于西方世界的文化语境中,只是讲述者从英国变为美国,讲述渠道从小说扩展到了电影,讲述方式则更加隐蔽和暧昧,并且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而这一现象的背后,则是文化与帝国主义之间的深层勾连。
  • 从《足球小将》对日本青少年足球的影响谈中国体育动漫作品的本土化创作 下载:46 浏览:369
  • 王竹君 《当代艺术》 2018年11期
  • 摘要:
    动漫作品《足球小将》不仅对日本青少年足球产生了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为少年儿童树立了足球榜样。这种二次元文化的输出对少儿感受体育精神,领略体育文化内核起着积极作用。本文在解析《足球小将》成功要素的基础上,对比中日动漫对于体育类作品的差异化处理;同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从儿童心理学视角探讨体育动漫对少年体育兴趣的影响,也从体育动漫剧本及角色塑造等角度对中国本土体育动漫作品的借鉴意义进行分析。
  • 近代岭南地区演剧市场的变迁 下载:34 浏览:464
  • 甘子超 《当代艺术》 2018年10期
  • 摘要:
    近代(清咸丰至民国时期),岭南地区粤剧因牵涉太平天国起义而几近衰亡。此后,粤剧伶人集合全行业力量建立"八和会馆",粤剧假借"京戏"之名继续开展演出。观看粤剧成为岭南各阶层的重要休闲生活方式之一。粤剧演员由挂靠外江班勉强维生,到以"吉庆公所"为据点联结起买卖双方。后期,资本力量掌控演剧市场,促使其高度商业化。
  • 海盐腔形成年代考 下载:22 浏览:248
  • 戴和冰 《当代艺术》 2018年10期
  • 摘要:
    海盐腔是早期南戏的重要声腔,在杂剧盛行的时代,它的形成是由"剧"到"剧"的体系内衍生和传承,但是,南戏并不都唱南曲,南曲是南戏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歌谣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海盐腔不仅要歌唱,还必须是具有南方海盐特色的歌唱,并最终将歌谣土调纳入曲牌体制。陆采《冶城客论》及徐渭《南词叙录》所言"南都"以"南曲北调"演唱《琵琶记》的"浙音"即是最早的海盐腔,时在明初,具体形成时间在洪武元年至十年(1368—1377)间。
  • 戏剧音乐化:论《伊尼什莫尔岛的中尉》中的朋克音乐与暴力隐喻 下载:19 浏览:380
  • 王晶 陈红薇 《当代艺术》 2018年10期
  • 摘要:
    戏剧和朋克音乐的结合是爱尔兰当代戏剧家马丁·麦克多纳创作的显著特色,也是当代文学创作文化性转向的一个典范。在其代表作《伊尼什莫尔岛的中尉》中,麦克多纳运用"戏剧音乐化"的叙事策略,将碎片化的音乐歌词镶嵌于戏剧文本之中,同时吸取朋克音乐中的暴力美学、虚无主义及性别跨界等内涵,从而使该剧表现出鲜明的音乐化特征。通过对朋克音乐的跨媒介效仿,麦克多纳以暴力隐喻的方式戏谑地再现了"北爱冲突"这一重大事件,并表达了一个和平主义者的政治诉求。此外,麦克多纳对戏剧兼容不同艺术门类的实验创新,表明大众文化不仅能为精英文化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导和刺激源泉,而且为当代戏剧获得更大的展演空间提供了跨媒介想象的可能性。
  • 隋唐时期江南地域商业行为的音乐生产与消费——隋唐时期江南音乐经济研究之二 下载:39 浏览:410
  • 韩启超 《当代艺术》 2018年10期
  • 摘要:
    隋唐时期是中古伎乐的繁盛期,从经济学的视野来看,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在经济繁荣的江南,城镇的消费需求以及大量文人墨客的娱乐需求使得社会上商业性乐舞生产与消费获得了极大发展。因此,本文着重从宏观经济学的视野来剖析江南地域商业行为的音乐生产与消费现象,生产者及其生产方式,消费者及其消费方式、场所等问题,以期能够在诸多音乐事项中梳理出江南音乐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商业性乐舞经济的内外表征和原因。
  • “同宗分流”——广州灰塑与山东鄄城砖塑艺术比较的四个维度 下载:45 浏览:384
  • 李书增 刘冰 《当代艺术》 2018年10期
  • 摘要:
    广州灰塑和山东鄄城砖塑堪称我国南北方民间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两大重要典型,造型精妙、工艺精湛、文化内涵浓郁、地域特色鲜明。本文以"环境决定论"为观照域,以田野材料为基础,基于民间传统造物艺术功能的"同宗性"与具体造型系统的"非同宗性"展开工艺技法、造型样式、艺术风格、造物思想四个维度的比较,从中揭示不同环境下两地民间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生成、发展的外部生态与内在机理。
  • 论中国当代乡村电影的诗意空间呈现——以霍建起电影作品为例 下载:45 浏览:387
  • 余月秋 《当代艺术》 2018年9期
  • 摘要:
    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和《暖》是中国诗意乡村电影的代表作,影片通过借鉴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以含蓄内敛的镜头语言营造出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不仅呈现出物质空间层面的诗意自然美,还传达出社会空间层面的和谐人情美。具体地讲,诗意空间呈现为开放空间的远境、封闭空间的幽境、回忆空间的虚境这三个维度。影片展现出浓厚的东方美学意蕴,无疑提升了中国电影的意境之美。
  • 从小说到电影——《清水里的刀子》的影像叙事研究 下载:54 浏览:363
  • 张歆 《当代艺术》 2018年9期
  • 摘要:
    电影《清水里的刀子》改编自回族作家石舒清的同名小说,电影以视觉为出发点,用空间叙述代替小说中流动的时间叙述,营构出影像空间的深邃与无限,从小说中对于死亡主题的书写、清洁精神的追寻转而进入到对于物质世界的匮乏与精神世界的充裕之二元对立的意义呈现上。本文以石舒清小说《清水里的刀子》与王学博导演的同名电影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小说改编的电影与文本之间的双重互涉及影像叙事的意义生成。
  • 民国时期男性影星的审美性研究 下载:38 浏览:385
  • 徐丛丛1 朱善智2 《当代艺术》 2018年9期
  • 摘要:
    男性影星作为明星群落的一大组成部分,在被看的视阈下多处于被动地位。民国时期,男影星的诞生比女影星要早,但其关注度不及女影星。男性影星的或显或隐凸显出特定时代的文化形态。透过众多银幕形象,可以观察大众审美观念的差异与变化,并剖析男星群落代表的审美文化符号、性别文化标签和社会意识之内涵。在民国影像的"秩序场"内,男星群落为中国早期明星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其审美辐射与审美价值更彰显出潜在的"美感"。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当代艺术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92
访问量 148652
下载量 36521
总被引次数 371
影响因子 0.82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