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论坛
国际教育论坛
《国际教育论坛》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教育学领域相关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教育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ISSN: 3008-0142

《国际教育论坛》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高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南开大学医学院为例 下载:28 浏览:235
  • 陈赜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3期
  • 摘要:
    高校班主任队伍建设,对于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期高校班主任工作,在学生和老师两个层面都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南开大学医学院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意见征询,研究提出了推动高校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措施和建议,为实现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助力。
  • 志愿精神育人的基本特征及实践路径 下载:39 浏览:253
  • 凌瑾1 熊平安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2期
  • 摘要:
    志愿精神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蕴含着服务学习的实践指向,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品质提升。与其他的育人方式相比,志愿精神育人有着独特的基本特征,即在服务奉献中塑造优良品德、在人际互动中优化人际关系、在探索世界中促进个人与社会共同进步。志愿精神育人的实践路径有: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以志愿精神引领校园风尚;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规模;挖掘志愿服务先进人物,以榜样力量发挥正能量。
  • 优秀传统美德入法入规的法理意义及路径研究 下载:43 浏览:298
  • 彭虹斌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2期
  • 摘要:
    美德教化与规范立法是社会治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侧重点不同。儒家美德入法入典具有深厚的法理学意义,良善立法促进人类社会的繁荣稳定,改善人类社会的生活,儒家美德入法,有利于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良善公民。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实行"德主刑辅",但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向市场经济,民主法治是社会的主旋律,因而,加强法治建设,辅以美德教化,并将传统美德融入到社会公德,甚至法律法规层面予以规范,则是今后的重要任务。
  • 国培项目县“造血式”培训路径探索——以北京大学国培工作坊项目为例 下载:18 浏览:245
  • 朱伶俐1 韩巧凤2 张丽1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2期
  • 摘要:
    第一周期的国培以"输血式"培训为主,新一周期的国培管理重心下移,项目县成为除培训院校(机构)之外的国培实施主体。在这种新模式下,培训如何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北京大学提出了国培项目县"造血式"培训的实现路径:找准项目县真实需求—发挥行政部门领导力—促进种子教师锐变—带动一线教师成长—提炼优秀培训经验,并阐述北京大学国培工作坊项目在清徐县的具体实施过程,案例的成功实施验证了"造血式"培训路径的可行性,同时也丰富了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 “一核三极”模式提升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探索 下载:45 浏览:469
  • 杜钦芝1 雷诗雨2 陈时洪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期
  • 摘要:
    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作为公费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培养质量对充实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南大学学科教学(化学)专业为例,针对目前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培养的现状,提出了"一核三极"培养模式,以期有效解决教育硕士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其培养质量。该模式可为全面提高各专业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为公费师范生教育改革和实践助力。
  •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解读与路径探析 下载:83 浏览:344
  • 李静1 刘鸿畅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期
  • 摘要: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哲学观、教学观、人才观三个方面对高校实践育人内涵的基本逻辑进行梳理解读。明确新时代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回归高等教育本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打通高校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实施高校教师实践育人能力建设工程,强化高校师生实践的良性互动,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统筹推进,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清末师范教育发端背景及其思想内涵 下载:44 浏览:329
  • 申国昌1 孙佳瑾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期
  • 摘要:
    近代中国师范教育发端于1897年的南洋公学师范院。师范教育肇始于此时的原因:一方面是洋务运动以来新式教育快速发展对大批合格师资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是教育救国思潮驱动、西学东渐与中体西用的牵引。我国师范教育办学实践活动能于清末得以开启,得益于晚清教育思想家的极力呼吁与倡导,其中影响最大、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张之洞与梁启超。这两位教育家分别在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时期站在教育救国的角度去大声疾呼应兴办师范教育,培育中国师资,促进教育发展,从而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 挣扎与成长: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下载:51 浏览:239
  • 付维维1,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期
  • 摘要:
    研究发现,教师的成长扎根于外部社会环境、政策之中,而职业选择的功利与盲目、个体多样化角色间的冲突、对教师生活世界的漠视等,是造成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主要因素。文章采用自传叙事的方式,借以自身生命历程中关键事件的阐述,历时性地呈现"我"从职前的先赋身份到教师身份获得,职后的身份适应与转变、身份冲突与挣扎、最终寻求自身完整与成长的身份认同历程。因此,对教师自我内心世界的关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源性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反思,利用叙事的方式,追求教学与生活的完整,建构自身的身份认同。
  • 中美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历程与特点比较 下载:45 浏览:401
  • 王凌超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2期
  • 摘要:
    师德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也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实践。在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师德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的师德建设也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不断改进。美国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之一,重视高校师德的制度建设,教师专业伦理水平也普遍较高。从师德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中美两国高校师德在制度建设上的历程与特点,借鉴美国师德制度建设的经验,反思我国高校师德制度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以促进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 下载:429 浏览:392
  • 徐秉国1 王静2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2期
  • 摘要: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是引导青少年立德成人和支撑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的育人意识等多方面的素养。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坚持实践锻炼提高,并辅之以必要的培训与考评制度,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下载:76 浏览:346
  • 程翔1 宇秦弋2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2期
  • 摘要:
    国外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与我国高校辅导员有着近似的职业定位。在厘清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内涵与特点的前提下,发现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在建设历程中留下了清晰的职业定位与标准化的职业体系、严格的从业要求与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与完备的管理体制、职业化的专业组织与学术性的专业研究等先进经验,为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优化职业分类体系、提高专业准入门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配套管理制度,重视专业组织兴起、积极推动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启示。
  • 可行能力视阈下新时代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下载:48 浏览:381
  • 马丽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1期
  • 摘要:
    振兴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待遇不高、城乡教师流动失衡以及职业倦怠等问题,实质是教师的可行能力—贫困引发的问题。以往单纯依靠外源型输血的办法,难以保证输入的教师在理念上认同农村特色文化和农村教育,也不能保证他们会长期扎根农村,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并不持久。由此,从可行能力的视角,扩展农村教师的实质自由入手,充分发挥自由的建构性和工具性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及学校应分别从农村教师的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及防护性保障五个方面全面保证农村教师的实质自由的实现,从而为农村教师的内生均衡发展提供条件支撑,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 新时代呼唤有教育思想的教师 下载:42 浏览:423
  • 李文送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1期
  • 摘要:
    教育思想是教师为人和为师的灵魂,是教师成长为经师和人师的基石。有思想的教师具有独立而自由的精神,对教育教学有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是教育的主人,不会沦为教育的奴隶;对课程和教学内容有着自己的理解,不会成为教材和教参的搬运工,而把教书当责任,视育人为生命,是学生身心发展和精神成长的导师,不跪着教书,活出职业的尊严,教有激情、有艺术、有方法,且乐此不疲。思想的诞生离不开学习、思考和实践,同时需要教师写作,采取总结、梳理、归纳和概括等方式进行提炼和表述。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至少要做到"一心四善",即拥有一颗诚和善的心,以及善于学习、思考、实践和写作。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国际教育论坛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4
发文量 1260
访问量 80845
下载量 19062
总被引次数 165
影响因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