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传统、技术、市场是我学术研究的三个支点——傅谨先生访谈录 下载:26 浏览:301

傅谨1,2 张之薇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作为从美学领域进入戏剧学领域的学者,傅谨先生长期以来始终以不一样的视角、与众不同的观点受到戏曲界关注,同时也引发戏曲理论界对一些普遍存在的主流观念进行重新思考。比如:戏曲的改革创新与传承的关系问题;戏曲现代化建设与如何理解戏曲的现代性问题;戏曲技术传承的重要性问题;戏曲应该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的问题;国有戏曲院团体制改革的问题等等。与此同时,在回顾自己的学术立场和学术观点之时,傅谨先生认为传统、技术、市场是其最主要的三个学术支点。

而今迈步从头越——2018年中国戏曲发展研究报告 下载:67 浏览:400

王馗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2018年,中国戏曲界在回溯改革开放40年的艺术实践中,牢牢把握传承与创造的艺术辩证规律,努力承担戏曲回应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使命,满足新时代中国社会对于戏曲文化的需求和要求。本年度戏曲工作在政策导向、展演创作、生态修复、市场探索、理论研究等领域所展现出来的矛盾张力,正是当前戏曲在良好的国家政策引导下,逐渐走向深度的实践探索所出现的复杂状貌,其良好的发展态势,其掣肘发展的干扰因素,都需要在下一年度得到更多的理性调整和实践纠偏。

论口语文化视角下诸宫调文化形态的演进——以《刘知远》《董西厢》和《天宝遗事》为例 下载:94 浏览:501

刘小梅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说唱诸宫调是宋元时期具备了强大叙事能力的艺术形式。它对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无论是在音乐上、文学上,还是戏剧技巧上,都起到了强大的奠基作用。说唱诸宫调发生和发展在宋代商业繁荣、文化下渗的大背景下,成长在市民文化日渐勃兴的轨迹中。现存的三种诸宫调中,《刘知远》是民间文化初步崛起、步入勾栏的产物;《董西厢》是文人文化下渗勾栏的产物;《天宝遗事》则是高度成熟的、综合性的勾栏商业的产物,它们基本可以代表诸宫调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中的三种文化形态。这三种诸宫调文化形态的演进,表明金元之际文艺领域已经出现重大变异:文学语言开始变化,源于口语文学的虚构叙事文学逐渐转化为文学的主干,市民意识逐渐侵入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民俗视野下的安澜戏与祈雨戏 下载:46 浏览:383

张帆 《当代艺术》 2019年5期

摘要:
从文化学与民俗学角度切入戏曲研究,能够看到戏曲文化与民间祭礼的独特关系。以安澜戏与祈雨戏这一对辩证统一的祭祀演剧类型为例,从演出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进行考量,都能看到水崇拜、水神信仰在中华民族演进中的重要地位,甚至其对戏曲史本身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古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水上演出活动及留存至今的水上戏台、船台等演出空间,以及戏曲文本中俯拾皆是的水神信仰内容,为我们提供了资料与实物两方面的例证。

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风貌空间重构及序参量识别——河南省长葛市石固镇实证研究 下载:78 浏览:439

王敏1 张凌羽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2期

摘要:
本文梳理了1960年以来河南省长葛市石固镇乡村风貌空间重构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和演化特征,借助有序度—贡献率—协调度模型,定量解析这一过程的序参量及其演变。研究表明:(1)乡村建设的主观、随机、非系统思维造成了生态破坏、个性丢失、品味低下的风貌问题。(2)解决乡村风貌"特色危机"需总结、尊重并响应风貌空间有序化组织规律。(3)经济活力是当前乡村风貌优化最重要的序参量,社会经济子系统与美学感知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协同作用差、耦合度低。(4)识别乡村风貌空间重构的序参量,引导序参量的有序化协同动力机制,是乡村风貌振兴和特色村庄营造的关键。

试论当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困境与创新路径 下载:294 浏览:2841

李静 苏竞 《中国艺术研究》 2021年7期

摘要:
当代中国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环境下发展陷入困境,存在着受众流失严重、人才培养断层等问题。如何摆脱时代发展的困境,是中国戏曲艺术在当下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文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当代中国戏曲艺术发展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代戏曲艺术创新发展的路径。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