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行政复议法的修改与完善——以“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为视角 下载:86 浏览:486

王万华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行政诉讼程序终结后未再启动新的法律程序;行政实体法律关系经由行政诉讼程序获得实质处理。相较于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具有更大空间实现"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经由复议体制改革和复议程序制度改革,行政复议制度的立法定位逐渐由内部监督机制向行政争议解决机制转型,有必要将"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引入行政复议法的修订中。未来的行政复议机构应与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分离,在行政复议机关之下直接设立专门的行政复议机构,组织形式采用行政复议委员会模式而非行政复议局模式;复议案件审理模式的建构,应强调发挥复议机构的能动性,在引入直接言词原则的基础上采职权主义;复议决定体系的完善,应建构以变更决定和明确履职内容的履职决定为主的复议决定体系,侧重对行政实体法律关系直接进行调整,与以撤销之诉为核心的行政诉讼形成合理分工。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世俗慈善救济权威建立中的传承与超越——以威克里夫和罗拉德派为例 下载:61 浏览:316

陶芳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2期

摘要:
世俗慈善救济权威的建立,是指世俗之人在此事业上不断发声、不断争得一席之地的进程。在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这一进程在思想领域最为突出的体现就是为慈善救济注入了更多世俗性和宗教个人主义的色彩。具体而言,一是主张者身份的世俗性,代表人物为威克里夫和他的追随者罗拉德派;二是涉及慈善救济管理权和使用权内容上的反教权、反托钵僧、反代祷以及强调世俗力量的倾向。这些特点正是将慈善救济事业与社会环境变化进行整合的结果,也正因如此对慈善救济的探讨有时会杂糅在那个时代的信仰和政治需求中,涉及其本身的一些重要问题尚被忽略,慈善救济去魅化尚未实现。

我国商事仲裁裁决司法审查程序研究 下载:52 浏览:413

韩红俊1 杨蕾2 《争议解决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2017年起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仲裁司法审查的法律文件,以维护仲裁裁决的正当性、规范司法权的运行、实现仲裁与司法良性共进。本文从对仲裁裁决司法审查的立法现状和司法现状的分析为基础,认为应建立独立的非讼性质的仲裁裁决司法审查程序,缩短仲裁裁决司法审查的期限,对报核制度规定明确的期限,建立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基础的有限上诉制。

论在线审理的民事案件管辖错误的救济 下载:56 浏览:397

郭翔 《争议解决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互联网法院在线审理民事案件时,也会出现管辖错误。目前对于在线审理案件管辖错误采用的救济方式是"管辖权异议——上诉",这种救济模式既不考虑管辖错误的不同类型,也不考虑在线审理案件本身的特点,存在着救济不足和救济过度两方面的问题:专属管辖错误会影响裁判的公正性,不允许当事人申请再审,难以真正消除因管辖错误对裁判公正性产生的损害。对于全程在线审理的案件,管辖错误对当事人造成的诉讼不方便微乎其微,允许当事人对法院驳回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上诉属于救济过度。

执行程序中限制消费制度运行的现状及完善 下载:63 浏览:393

高明1 雷洋2 《争议解决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限制消费制度是我国一项创设性的间接执行措施,施行时间虽短,但有效推动了不少"骨头案"的解决,对"基本解决执行难"提供了巨大助力。同时,由于该制度相对于其他较为完整的执行措施而言,尚处在发展阶段,施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没有比较法经验以资借鉴,所以从国内司法实践中进行总结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北京市E中级法院2016-2018年3年的执行实施案件和执行审查案件为分析样本,对限制消费制度运行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出限制消费制度运行中存在限制对象随意性大、适用情形存在争议、审查思路不一致、救济追责规定供给不足四方面主要问题,在对限制消费制度的法理基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提高立法位阶、细化具体规则和明确救济途径三方面对限制消费制度提出完善建议。

强制执行之基本定位 下载:59 浏览:407

雷运龙1,2 《争议解决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明确强制执行的基本定位,有助于保持理论的清醒,纠正实践的偏差。强制执行作为公力救济而非私力救济,由国家及其代表机关垄断执行权,规范执行、透明执行为其基本原则,并需为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及案外人提供针对该公力救济的救济。强制执行的功能是实现权利而非确认权利,当奉效率为第一价值追求,高效执行亦是其基本原则,执行程序理应简洁明快;应忠实于执行依据开展执行活动,原则上不得无依据执行或自造依据执行。强制执行属于司法行为而非行政行为,执行权的配置需以"法官主导执行"为中心,执行人员应当坚守司法中立原则。强制执行乃是个别执行而非概括执行,不宜由执行法院主持类似破产清算的财产分配;概括执行优先于个别执行,但现行的"执行转破产"制度缺乏实效性,应予重新审视。强制执行是公私融合的法律制度而非单纯的公法制度,在公法程序中实行一定程度私法自治的执行和解制度乃理所当然,不能因实践中出现滥用现象而否定该制度的正当性;合意执行制度亦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

民商事仲裁制度的完善 下载:58 浏览:438

赵信会1 葛春燕2 《争议解决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随着新的仲裁法的实施,仲裁制度越来越得到民众的认可,但是我们既要看到仲裁制度发展的积极影响,也应该看到仲裁制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我国目前的仲裁制度在仲裁员的任职资格上、仲裁的受案范围上以及仲裁的证据调查和救济途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针对我国仲裁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以期能够有益于我国未来民商事仲裁制度的发展。

算法时代的网络侵权救济规则:反思与重构——以“通知+取下”规则的类型化为中心 下载:55 浏览:481

李洋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随着算法时代来临,我国网络侵权救济的主要规则——"通知+取下"规则在实际适用中出现了滞后性与"一刀切"的局限性,亟待进行重构。本文基于算法时代的互联网行业现状和侵权法原理,对"通知+取下"规则提出了三种类型化重构思路,即网络著作权救济领域增设"通知+通知"规则、网络人格权救济领域适用"通知+扫描+取下"规则、网络诽谤救济领域适用"通知+扫描+取下/反应"规则。

涉外项目保函纠纷司法救济之中印比较及启示 下载:70 浏览:503

江小琴 王家顺 邹和根 王慧 《中国电气工程》 2020年1期

摘要:
某部委2019年7月提醒各企业注重防范涉外项目独立保函的纠纷风险。鉴于此,对我国保函司法解释施行前、后的保函纠纷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中印两国各一起保函纠纷的司法救济案例展开比较,得出我国相关法律及司法实践对保函欺诈的认定相对严格。认为保函申请人要取得司法救济,除在国内法院积极应诉外,也应勇于在境外法院采取司法手段,并应提前做好约定管辖与开立方式的安排,以防范、应对保函纠纷的风险。

“过劳死”之职业关联性疾病救济进路 下载:51 浏览:384

郑晓珊 《法学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近年来,"过劳死"作为一种新型职业伤害已愈演愈烈,但其法律救济却迟迟难以到位,仅有"48小时条款"可在狭窄的空间里为其提供有限的补偿依据。因要件设定上的偏差,该条款对大量具有紧密工作关联却超出"48小时"限定的"过劳—发病"案型仍束手无策。此时,诚可以比较法经验结合我国职业病救济之本土实际来探寻合理出路。首先,可通过"视同"法绕过保守、封闭的目录体系,将其作为扩展型职业病(职业关联性疾病)纳入工伤保险;其次,在程序上,则可考虑绕过纯医学模式的职业病诊断和鉴定,将其置于侧重法律判断的工伤认定环节加以考察和评价。最终,其补偿仍取决于工作因果,需在导致发病的工作性因素与非工作性因素间做出谨慎权衡,以前者至少不弱于后者为前提,适用工伤补偿。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惩罚体系的构建 下载:46 浏览:338

张广良1,2 《法学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由于适用条件的严苛性以及损害赔偿基础数额确定的复杂性,惩罚性赔偿在侵害知识产权案件中的适用效果并不理想。人民法院探索性地适用法定赔偿、参照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的倍数赔偿及约定赔偿等准惩罚性赔偿方式,实现惩罚故意侵权人的目的。准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多出自法官的自觉,具有随意性及不确定性。我国应按照同样的逻辑,构建惩罚性赔偿与准惩罚性赔偿相结合,以故意侵权为适用要件,以案件情节为惩罚尺度,并依据过罚相当原则、比例原则对惩罚予以限制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惩罚体系,以发挥二者遏制侵权行为、充分赔偿权利人损失的功能,实现侵权人的侵权代价与其主观恶性和行为危害性相适应,依法合理平衡权利人利益、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错误转账付款返还请求权的救济路径——兼评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民申322号民事裁定书 下载:51 浏览:398

其木提 《法学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物权性救济路径通过赋予错误汇款人物权性请求权使其享有对抗第三人的实体权利。这种救济方式虽符合情理,但在法理上难以自洽。债权性救济路径特别是其中的原因关系不必要说,虽认为错误汇款人仅享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但在系争错误汇款具有特定性时,则认定该存款债权归错误汇款人享有,从而使其享有对抗第三人的实体权益。这种救济方式不仅符合受款人无资力之风险不能转嫁给错误汇款人的公平观念,也符合指示支付原理。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民申322号民事裁定书采纳的是债权性救济路径,以错误汇款人享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为基础,以错误汇款资金具有特定性为前提,认定系争错误汇款的实体权益仍属错误汇款人"所有"。此谓"所有"系指系争存款债权归错误汇款人"所有",而非指错误汇款所有权归其所有。

环境污染侵权中预防性请求权的解释与适用 下载:25 浏览:295

马强伟 《法学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1条,除了损害赔偿之外,环境污染侵权的责任承担方式还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和消除危险。然而,从物权法中发展而来的预防性救济制度通常要求权利人对他人的妨害行为负担一定的容忍义务,在权利人的容忍限度内限制其防御请求权的行使。对环境污染侵权的认定不考虑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因素,在适用预防性救济制度时易生争议。行为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若事后仍面临侵权法上被禁止的风险显然不妥,在涉及生态利益保护时尤其如此。因此,在环境污染侵权中适用预防性救济应受一定的限制。此外,鉴于预防性救济制度对于物权之外其他法益的保护同样重要,应以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1条的规定为基础,借鉴物权法中原有的制度框架,在侵权法中构建一般性的预防性救济制度。基于"共存共荣"的法理,权利人仅可请求禁止超出其容忍限度的行为。

民法典时代自甘风险规则司法适用的发展与完善 下载:93 浏览:1287

谢江 《争议解决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民法以法典化的形式颁布后,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自甘风险规则作为侵权责任编的重大制度创新,对明确公民权利义务的界限,保障多边主体利益关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制度的产生必然会伴随着新生问题的出现,如何克服该制度的不足之处,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论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制建设 下载:184 浏览:2497

黎颖彤 《中国法学研究》 2021年12期

摘要:
当今的中国旅游业蒸蒸日上,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辐射范围广而深远。人们的消费欲望和享受能力的增长,导致对旅游的欲望更加强烈,在旅游过程中的买卖标的也随之激增,巨大的经济效益中爆发的消费纠纷成为旅游业发展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举世瞩目,国情矛盾的复杂性却不断影响着我国旅游立法。本文从法律角度对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全面研究。

《民法典》第1234条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性质探究 下载:149 浏览:2563

刘诺 《争议解决研究》 2021年10期

摘要:
相较于过往的民事法律体系,《民法典》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领域,侵权人除了对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侵犯他人人身与财产权利要担责之外,对于生态环境本身的侵害也要承担修复责任。关于这项责任的法理基础,有的学者归结为环境权理论,有的学者运用生态义务与生态权利来论证,但都各有其不足之处。本文总结了学界有关生态环境修复民事责任的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生态环境修复民事责任其实就是对人类生态权益的侵害赔偿责任,在侵权损失救济完全补偿原理中可以为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在民事法律体系的法律定位寻在合理基础。

论网络暴力侵权行为的法律救济 下载:79 浏览:618

蔡明 《法学学报》 2024年12期

摘要: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信息化时代为公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法律问题,网络暴力导致侵权事件发生频率激增,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暴力事件产生的社会恶劣效果,在面对网络暴力侵权时,应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变得愈发重要。

公司解散清算中的少数股东法律救济分析 下载:58 浏览:983

徐琪 《法学学报》 2024年11期

摘要:
本文围绕公司解散清算过程中少数股东的法律救济问题展开分析,介绍了国内外相关法律框架和少数股东的基本权利,重点讨论了少数股东的法律救济途径和政府监管的作用。分析了现行法律实施中的不足、司法实践中的挑战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增强公司治理、提升信息透明度和少数股东的自我保护意识,旨在强化少数股东权益的全面保障。

物业管理权过度使用的法律救济研究 下载:152 浏览:1905

赵艺菡 郝怡然 《法学学报》 2024年3期

摘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物业管理权过度使用的法律救济问题,特别聚焦于物业公司在小区管理中的乱收费行为对业主权益的负面影响。通过详细分析相关法律条文和案例,本文将探讨这一现象的根源及其背后的法律依据,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有效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本文还将探讨乱收费现象对小区和谐稳定发展的影响,并探讨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方案的提出,旨在促进小区管理的规范化和良性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论执行异议案件中案外人的救济路径——从一则案例谈起 下载:392 浏览:2048

葛云飞 《法学学报》 2023年11期

摘要:
案外人执行异议案件是执行异议之诉的案件类型之一,相较于执行人和被执行人而言,案外人处于信息更加不对称的地位。实践中,不能办理过户但完成交易的房屋很多,但不能过户的房屋交易风险大,被法院查封的概率更高,案外人多被卷入执行人和被执行人的纠纷之中,就目前的司法实践,本文结合案例提出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建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