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二重性及其正义悖论——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看围绕“塔克-伍德命题”的讨论 下载:80 浏览:257

王峰明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来看,资本主义既是一种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又是一种建立在阶级剥削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在前者,资本家作为货币商品的占有者,工人作为劳动力商品的占有者,他们之间是普通的买者和卖者的关系;而在后者,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工人作为雇佣劳动者,他们之间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前者,资本家和工人的交换遵循商品等价交换规律,既是自由的又是平等的,因而是正义的;而在后者,工人则必须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他们之间的关系既不自由也不平等,因而是非正义的。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二重性,决定了其正义的悖论性和自反性。不了解和把握这一点,就会要么像塔克和伍德那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拒绝承认资本剥削的非正义性,要么像胡萨米那样只能从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认资本剥削的非正义性,要么像杰拉斯那样指责马克思在资本剥削与正义的关系问题上是自相矛盾和不一致的。

资本主义经济从传统资本主义向金融化资本主义的演化——兼论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理路 下载:53 浏览:375

唐桂 吕嘉林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产业级资本流通和金融性流通逐渐改变了现代经济中货币与资本的流通格局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结构,使得金融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支柱。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的融资方式正在逐渐从短期融资向长期融资转变,但他并没有论及这种转变将会如何影响资本主义体系运作的基本规律。Hilferding、Veblen、Kalecki、Steindl等人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摒弃了传统资本主义模式对理论研究的限制,不再将融资视为企业动用资本家储蓄或私营借贷者资本的过程,而是把融资看成是金融资本的流动;不再把银行的资本储备视为信贷周期的决定性因素,而是把储备头寸和企业的信贷政策看成是影响商业周期的关键,这应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当今金融化时代较为合理的应用。

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的问题意识与研究取径 下载:66 浏览:397

赵轶峰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讨论的根本问题是明清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趋势,旨在通过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考察明清中国的基本组织、运行方式,阐明其类型特征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中外学术界以往的相关研究,各有所见,也各有局限。其中,停滞论、单一因素决定论、欧洲中心主义是普遍的问题。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注重结构分析、实证、文明史观,是在对已有方法进行批评性审视基础上做出"综合修正"的尝试。该说主张:明清时代的中国社会并没有陷入停滞,而是发生了多方面的发展,并与该时代的全球化运动相关联;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农商经济共同构成社会基础且与帝制国家体制形成共生格局,其继续演进有更大规模市场经济化的前景,中华文明内聚运动接近完成,而与西欧同时发生的社会演变不在同一轨道上;明清中国呈现为一种学术界以往熟知的各种理论、模式说都不曾具体阐释的形态。对于学术界针对此说提出的一些质疑,本文也做了回应。

20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与启示 下载:55 浏览:360

冯燕芳 刘东丽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东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二者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不同,东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前资本主义社会,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这导致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同。东方马克思主义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西方马克思主义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文化批判或意识形态批判。由于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同,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必然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选取不同的理论资源。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东方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规律性。比较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歧和差异,对于重新认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继续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般数据、虚体、数字资本——数字资本主义的三重逻辑 下载:65 浏览:438

蓝江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理解数字时代的资本主义,把握数字资本主义的哲学内涵,首先需要从本体论上看到:一般数据正在塑造出一个类似于货币这样的巨大的数字界面或平台,将一切人和物都囊括其中,而所有的对象都必须经过一般数据的中介,在数字化空间中呈现出来。经过数字化中介的行动变成了虚体,虚体是数字化界面最基本的存在单元。这意味着在存在论上,数字时代塑造出了人与人,甚至人与非人之间的虚体交往关系。但最重要的是,作为数字资本的一般数据,是所有在数字化平台上的用户生产出来的,而被少数数字资本家占有。数字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需要打破这种垄断,将虚体活动共同生产出来的一般数据,转化为一种共享,为一种真正的未来共同体铺平道路。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资本主义物质生活改善与人民地位关系浅析 下载:168 浏览:1945

张清洪 张清贵 涂文艳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10期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均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它。笔者从资本主义人民物质生活改善与人民地位关系研究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方法,论述资本主义存在其内在固有的、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得出资本主义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精英统治、缓和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发展维持劳动力所需。由此得出本主义的发展逃不出“两个必然”的历史结局的结论。

工业社会公共伦理的坚守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对比分析 下载:270 浏览:2791

张丽娇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9期

摘要:
本文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逻辑结构对《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和《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并且针对两本书所共同体现的公共伦理缺失问题提出理解和思考。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