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医学影像诊断在中老年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研究 下载:143 浏览:1538
摘要:
目的:研究医学影像诊断在中老年冠心病诊断效果。方法 100例中老年冠心病患者,按不同检查,分为心电图检查组、心电图+多层螺旋CT检查组。分析效果。结果 心电图+多层螺旋CT检查组,同检出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占比100.00%,共检出缺血性心肌病29例,占比96.67%、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检出构成比100.00%(30/30)、猝死型冠心病检出构成比96.67%(29/30)、隐匿性冠心病检出构成比100.00%(30/30)、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检出构成比100.00%(30/30)、稳定型心绞痛检出构成比100.00%(30/30),均高于心电图检查组的90.00%(27/30)、93.33%(28/30)、93.33%(28/30)、93.33%(28/30)、86.67%(26/30)、96.67%(29/30)、96.67%(29/30)。心电图+多层螺旋CT检查组中老年冠心病总检出构成比98.00%更高;漏诊率1.00%、误诊率1.00%均更低,分别同心电图检查组的85.00%、7.00%(7/100)、8.00%(8/100)相对比(p<0.05)。心电图+多层螺旋CT检查组结果,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心电图+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检查,用于中老年冠心病临床检查,其价值更高。
腹部创伤的CT诊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下载:276 浏览:2281
摘要:
目的:探究腹部创伤的CT诊断价值。方法: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选取本院收诊的85例疑似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自愿原则,确定患者参与研究,指导患者分别进行X线片、CT以及手术病理学诊断,以手术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探究CT诊断价值。结果:手术病理学诊出80例腹部创伤患者,皮下气肿24例、肺不张16例、气胸10例、纵膈血肿17例、胸腔积液13例。CT的诊断准确度97.65%、灵敏度97.50%、特异度100.00%均大于X线片82.35%、83.75%、60.00%,显示有差异(P<0.05)。CT的皮下气肿、肺不张诊出率95.83%、100.00%大于X线片79.17%、75.00%,显示有差异(P<0.05)。结论:腹部创伤采用CT诊断,诊断准确度、灵敏度与特异度高,疾病征象诊断符合率好,值得推广。
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及价值研究 下载:234 浏览:2337
摘要:
目的:评析对肺部疾病患者在影像学CT诊断过程中使用低剂量螺旋CT的临床效果与常规剂量螺旋CT的检查结果做对比评估。方法:将2017.7.23--2020.10.30期间就诊的35例肺部疾病患者做研究对象并在患者同意下分别为所有患者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与低剂量螺旋CT扫描并判断两种不同检查方案的扫描图像差异性。结果:应用低剂量螺旋CT与应用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均能对患有肺部疾病的患者的病灶情况做出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且无差异(P>0.05),但低剂量CT辐射剂量远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检测结果的图像噪声有差异(P<0.05),但腺体密度检测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对肺部疾病患者初筛时可考虑低剂量螺旋CT,能够获得较高准确率的检测结果的同时可避免高剂量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影响。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胡桃夹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下载:125 浏览:1417
摘要:
目的:探究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胡桃夹综合征诊断价值。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择取我院收治的31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一组,另选同时期体检健康者31人作为研究二组,均接受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对比左肾静脉影像征象以及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并进行对比。结果:经过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发现研究一组左肾静脉影像征象明显,同时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距离与夹角低于研究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直观观察左肾静脉受压迫情况,分析有无胡桃夹综合征影像征象,临床诊断价值高。
锥形束CT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术前诊断价值研究 下载:52 浏览:734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传统CT与锥形束CT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术前诊断效果,以明确锥形束CT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择80例待进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患者,分别行传统CT与锥形束CT检测,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在根尖周炎及根管再治疗判断方面的准确性。结果 对照根尖周炎的诊断,传统CT检测准确率为62.5%,锥形束CT检测的准确率为92.5%;在对根管再治疗的诊断中,传统CT检测的准确率为12.5%,而锥形束CT检测的准确率为95%。结论 对比传统CT,锥形束CT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术前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判断准确率,特别是在根尖周炎及根管再治疗的诊断方面,其优势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更广泛使用。
动态增强MRI与CT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下载:51 浏览:752
摘要:
分析在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下原发性肝癌时,应用动态增强MRI与动态增强CT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39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了动态增强MRI检查和动态增强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病灶包膜边缘强化表现、影像学表现及大小肝癌病灶检测出率。结果:(1)本次研究中的39例患者共检出52个病灶,其中有16例为小肝癌,检出19个病灶,23例为大肝癌,检出33个病灶。(2)动态增强MRI检查显示病灶包膜完整环状强化率高于动态增强CT检查(P<0.05);两种检查方式显著病灶包膜无明显变化和不完全环状强化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3)动态增强MRI检查动脉期高信号率高于动态增强CT检查(P<0.05),两种检查方式门脉期和延迟期影像学表现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4)动态增强MRI对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高于动态增强CT(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大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比较而言,动态增强MRI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价值优于动态增强CT,尤其在诊断小肝癌方面更具优势。
[10/10]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