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鱼源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检测、分型及致病力
下载:75 浏览:513
摘要:
为调查鱼源气单胞菌毒力基因与其致病力的相关性,以2009—2018年从不同患病鱼分离的173株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毒力相关基因、测定溶血活性、腹腔注射感染异育银鲫等方法开展评价。通过管家基因gyrB分子鉴定结果显示,173株气单胞菌中维氏气单胞菌(119/173,68.9%)和嗜水气单胞菌(50/173,28.9%)是主要流行的菌株。10个毒力基因aer(162/173,93.64%)、act(131/173,75.72%)、ast(55/173,31.79%)、alt(58/173,33.53%)、lip(152/173,87.86%)、exu(154/173,89.02%)、fla(143/173,82.66%)、gcaT(148/173,85.55%)、 eprCAI(41/173,23.70%)和ahyB(51/173,29.48%)普遍存在于173株气单胞菌中。依据检测到的毒力基因数量从多到少分布情况,这些菌株可分为7大类(Ⅰ~Ⅶ)53个毒力基因型。大部分嗜水气单胞菌检测到8~10个毒力基因,主要分布于Ⅰ、Ⅱ和Ⅲ类基因型;维氏气单胞菌的eprCAI、ahyB、ast和alt等4个毒力基因检测率低,主要分布于Ⅳ、Ⅴ和Ⅵ类基因型。大部分气单胞菌(94.22%,163/173)具有溶血活性。代表性毒力基因型的38株维氏气单胞菌和20株嗜水气单胞菌腹腔注射异育银鲫攻毒结果显示,3.0×106 CFU/尾的剂量下,3株维氏气单胞菌使鲫死亡率达80%~100%,16株嗜水气单胞菌使鲫死亡率达90%~100%。研究表明,维氏气单胞菌是目前最主要流行的气单胞菌,但其检测到的毒力基因普遍少于嗜水气单胞菌,且对异育银鲫的致病力普遍弱于嗜水气单胞菌。本研究能够为气单胞菌败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暗适应条件下斑马鱼的光谱敏感性
下载:46 浏览:383
摘要:
为研究暗适应条件下斑马鱼Danio rerio视网膜电图(ERG)试验中的最佳试验参数和光谱敏感性,选取体长为3.5~4.0cm的6月龄斑马鱼,探究了斑马鱼视网膜电图试验中的最低暗适应时间和闪光刺激时间间隔,以ERG的b波振幅分量作为对光刺激的响应分析了斑马鱼的暗视光谱敏感性。结果表明:斑马鱼的ERG试验中暗适应时间至少为90min(t检验,P>0.05),闪光刺激时间间隔至少为50s(配对t检验,P>0.05);暗适应条件下,斑马鱼的光谱敏感性函数在可见光波段和紫外光波段均出现了敏感峰值,敏感峰值分别出现在500nm和365nm波长处,且紫外敏感峰值相较于可见光敏感峰值降低约0.28个lg单位。研究表明,暗适应的斑马鱼对可见光和紫外光均表现出敏感性,其视网膜中的U-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共同参与了暗视视觉,增加了暗视光谱敏感范围,从而提高了暗视视觉的灵敏度。
团头鲂Hox基因家族的鉴定、进化与表达分析
下载:82 浏览:539
摘要:
为探究团头鲂Hox的分布、进化及表达调控,实验基于团头鲂全基因组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Hox基因家族进行鉴定、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团头鲂基因组中鉴定有49个Hox,根据系统进化树聚集为5个亚类;49个Hox分属于7个基因连锁群(HoxAa、HoxAb、HoxBa、HoxBb、HoxCa、HoxCb和HoxDa),并且不均匀地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团头鲂Hox基因家族成员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在肌肉中的表达水平与斑马鱼所有Hox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团头鲂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的转录组结果显示,在HoxA基因群中,HoxA2a和HoxA3a在幼鱼阶段高表达,其他基因在肌肉、肌间刺及结缔组织中表达量低甚至不表达;HoxB基因群中,HoxB9a、HoxB3a、HoxB8a、HoxB1b、HoxB5a和HoxB5b在幼鱼阶段高表达,HoxB7a、HoxB10a和HoxB9a在成鱼肌肉、结缔组织及肌间刺中高表达;HoxC基因群中,HoxC3a和HoxC4a在幼鱼阶段高表达,HoxC3a和HoxC8a在成鱼的3个组织都有表达;HoxD基因群中,HoxD9a、HoxD10a和HoxD11a在胚胎S2期表达量较高。研究表明,Hox在团头鲂早期胚胎时期和肌间刺的形成中有表达,提示团头鲂肌间刺的形成可能受Hox基因家族调控。
脊尾白虾隐花色素基因cry1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下载:88 浏览:544
摘要:
为探究隐花色素基因(cry1)在甲壳类中的节律调节功能,实验根据脊尾白虾转录组序列,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脊尾白虾cry1的cDNA序列全长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脊尾白虾cry1全长2190bp,开放阅读框1845bp,5′端非编码区为241bp,3′端非编码区为104bp,共翻译出61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的分子质量为70.5ku,理论等电点为5.09。同源性分析显示,脊尾白虾cry1与凡纳滨对虾的同源性最高,为71.6%。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脊尾白虾cry1在眼柄、鳃、心脏、胃、肝胰腺、性腺、肌肉、肠道和腹索神经中均有表达,其中眼柄的表达量最高,性腺和心脏次之;不同时段的表达结果发现,其表达量在日节律(24 h)中表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不同光色条件下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结果显示,注射小干扰RNA(siRNA)后3~6 h蓝光光照下脊尾白虾cry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光光照,9~24 h蓝色和白色光照下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而RNA干扰组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此结果表明cry1可能主要响应蓝光周期节律。目前对甲壳类生物钟的研究较少,该研究为深入探究甲壳类生物钟基因的调控机制提供帮助。
责任制助产护理对产科产妇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下载:332 浏览:3470
摘要:
目的:产妇分娩时需要辅助以必要的护理方式,本次实验研究责任制助产护理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传统的分组方式进行对比,其他因素外部因素均相同,只是采取不同的方式。从我院2019年度接收所有产科产妇中随机抽取68名,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收责任制助产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不良母婴结局发生情况以及患者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接受护理后,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高达97.05%,而对照组仅仅有85.29%,所以实验组产妇自然分娩率较高;由于两组产妇接受的护理方式不同,护理效果也不相同,所以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有所区别,实验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 91.17%,高于对照组的82.3%。结论:分娩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事关产妇的生命安全,在分娩过程中,为了保证产妇的安全分娩,要对产妇进行必要的护理方式。责任制助产护理方式是一种新的护理方式,且护理内容更丰富,人文性较强,可以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率,并且降低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的体外抑制作用
下载:63 浏览:389
摘要:
为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rhamnolipid)对寄生水霉Saprolegnia parasitica的体外抑制作用,开发水生动物水霉病的新型绿色防控制剂,采用倍比稀释法、菌丝生长速率法、菌丝干质量法和孢子萌发试验对鼠李糖脂抑制寄生水霉的活性进行检测,通过测定寄生水霉菌体电导率,研究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并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丝体形态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丝和孢子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为125、15.625mg/L;当鼠李糖脂质量浓度为15.625mg/L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59.84%、85.70%,且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丝生长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随鼠李糖脂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电导率试验显示,鼠李糖脂使寄生水霉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以15.625mg/L鼠李糖脂处理寄生水霉孢子10h后,电导率升高了39.57%,以125mg/L鼠李糖脂处理寄生水霉菌丝体6h后,电导率升高了68.10%;形态观察显示,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丝体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研究表明,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研制绿色新型水生动物水霉病防控制剂提供新的思路。
鳜下丘脑神经元细胞培养
下载:79 浏览:558
摘要:
为了建立可行、高效的下丘脑神经元细胞技术,本研究通过分离鳜下丘脑组织,用Ⅰ型胶原酶将组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并用完全培养液进行培养,在培养的第3、4、5和6天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果显示,培养第3天时细胞贴壁量少,胞体小并且呈单个分布;在培养第4天,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多,且具有典型的神经元的形态,胞体饱满;第5天神经元胞体的融合度进一步增大,突起增长增粗,许多分支互相交错连接而形成密集的神经纤维网络;第6天细胞活性减弱,开始凋亡。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显示,在培养第5天,细胞活性最高;采用荧光定量PCR(RT-PCR)法和免疫荧光鉴定法对神经元细胞进行鉴定,经RT-PCR检测发现,培养的下丘脑细胞可以表达神经元特异基因noggin,经免疫荧光鉴定,下丘脑神经元细胞纯度为95.9%。研究表明,通过此培养方法能够获得纯度较高的鳜下丘脑神经元细胞,为进一步在细胞水平研究鳜的摄食与能量代谢相关机理奠定基础。
南极海冰变动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及空间分布的影响
下载:80 浏览:530
摘要:
为了探究南极海冰覆盖范围、不同水层海水温度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场的影响,本实验根据2013—2018年1—6月中国鱿钓科学技术组提供的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公海渔场捕捞数据、南极海冰覆盖范围数据以及作业渔场5、55、95和195m水层海水温度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表征资源丰度展开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阿根廷滑柔鱼的捕捞量、CPUE、南极海冰覆盖范围与不同水层海水温度均有明显的年间及月间变化。相关分析法表明,南极海冰覆盖范围与CPUE在年间与月间变化上均为正相关;海冰覆盖范围与5m海水温度在年间与月间变化上均为负相关,而与95m海水温度在月间变化上呈正相关。依据频率分布法估算了不同海水深度阿根廷滑柔鱼各月适宜和最适温度范围,不同深度的各月最适温度范围占渔场总面积比例与海冰覆盖范围呈正相关关系,推测海冰覆盖范围会影响不同深度的栖息地适宜比例,并进一步影响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研究表明,南极海冰覆盖范围变化会显著影响阿根廷滑柔鱼渔场内不同水层的水温,进而影响其渔场的分布及资源丰度。
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对氮磷的净化效果
下载:51 浏览:419
摘要:
为开展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处理技术的研究,以湿地(芦苇、香蒲、菱角)、水生动物(梭鱼)净化塘、水生植物(凤眼莲、蕹菜)净化塘作为净化功能区,构建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按照养殖池塘与尾水处理系统面积比为9.8∶1设置,在试验周期内,对13个养殖池塘(5hm2)排放养殖尾水中总氮(TN)、总磷(TP)进行尾水处理系统各级沿程监测。结果表明:2019—2020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进水中TN、TP质量浓度分别为(2.025±1.031)、(0.627±0.734)mg/L,经处理后排放水中TN、TP质量浓度分别为(1.323±0.427)、(0.427±0.369)mg/L,两年间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4.67%、31.89%,系统整体对TN、TP的净化效果显著;系统各级沿程对TN、TP的去除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养殖尾水依次流经净化功能区,去除率逐级升高。研究表明:水生动物净化塘对TN的净化效果显著,多种水生植物组合的净化塘对TN、TP的净化效果均显著;随季节演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对较高含量的TN、TP仍能保持良好的净化效果,水生植物净化塘在秋季对TN、TP净化发挥了关键作用。
浅析急诊急救中加强医护配合护理管理对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下载:325 浏览:3837
摘要:
目的为了探索急诊急救中加强医护配合护理管理对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选取我院2021年全年急诊科接收的80例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选择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加入医护配合管理,以医务人员配合度、急救效果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作为测试指标进行研究。结果 在医护配合护理管理的作用下,观察组的操作速度、配合流畅度、抢救行为的准确性、配合效果评分提升幅度较大,且优于对照组(P<0.05);在抢救成功率、医疗事故率和医疗纠纷率测试中,观察组更好于对照组,且作用更加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家属满意程度要高于对照组,高于应用前(P<0.05)。结论 在应用医护配合护理管理后,急救医务人员对自身职责和工作内容更加明确,在团队协作上更加流畅、默契,这样一来,患者能够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助于急救效果的提升,同时也避免了医疗事故和医护纠纷事件的出现,获得了患者家属满意和认可。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下载:81 浏览:785
摘要:
目的:分析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时使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583例,以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氨氯地平片的患者为参照组,共29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共292例。对比两组患者血压、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底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有效率、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CRP水平。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参照组(P<0.05);(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均低于参照组(P<0.05);(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4)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T-1、CRP低于参照组,NO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用于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时可提升临床疗效,并可改善患者血脂、血压及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广东东莞松木山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下载:48 浏览:421
摘要:
为了解松木山水库浮游植物现状及其富营养化程度,于2019年4—12月按季度在该水库设置7个位点,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现存量和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松木山水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4种(属),以绿藻门Chlarophyta居多,占总物种数的51.49%;全年有12个优势种,90%的优势种为蓝藻门Cyanophyta物种,假鱼腥藻、隐球藻和拉氏拟柱胞藻的优势度位居前三;浮游植物物种组成在库区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季节间有差异且可划分为2种群落类型,即春夏秋季聚为一类,冬季单独为一类,主要分歧种包括拉氏拟柱胞藻、微小平裂藻、隐杆藻和水华束丝藻等藻类;浮游植物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09±10.75)×10~7 cells/L和(19.65±12.74)mg/L,均以蓝藻为主,分别占85.17%和50.66%;丰度和生物量在季节和库区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仅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季节和空间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前者与总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水温、pH、氨氮和总氮是影响松木山水库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示,松木山水库已处于中度富营养或中污染状态。
温台渔场3种经济鱼类体长频次分布与采样量间关系的比较
下载:70 浏览:566
摘要:
为了量化和比较温台渔场3种经济鱼类体长频次分布与实际收集的观测样本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收集的样本体长信息能够反映研究区域鱼种真实的体长组成信息这一假设,根据春、夏两季在温台渔场采集的3种经济鱼类(小黄鱼、银姑鱼和龙头鱼)的体长数据,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设计了不同的样本量方案。利用均方差异值(mean square difference, MSD)来量化不同体长组数据之间的频次分布差异,t检验来检测3个研究对象的平均体长是否存在季节性差异。结果显示,①3个研究对象的平均体长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春季小黄鱼的平均体长[(135.20±19.62) mm]大于夏季小黄鱼[(123.90±19.47) mm],春季银姑鱼的平均体长[(105.00±46.84) mm]大于夏季银姑鱼[(86.14±21.60) mm],夏季龙头鱼的平均体长[(199.60±17.40) mm]要大于春季[(180.00±17.92) mm]。此外,3个研究对象的主要体长范围也具有季节性差异。鱼种间的生物学差异及其体长组成季节性差异会影响体长频次分布精度与不同样本量之间的关系;②模拟研究中体长组个数的设置会影响体长频次精度的估计。当样本量较小时,MSD值随体长组个数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认为在有效样本量为50的假设前提下,体长组设置为10组对于体长频次精度的估计更加有利。③体长频次分布的精度变化可作为设置有效样本量的依据。在基于单个站点50个样本量能够反映温台渔场3种经济鱼类真实体长结构的假设下,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将春季小黄鱼的采样量设置为30~40个,春季银姑鱼的采样量设置为42~48个,春季龙头鱼的采样量设置为34~40个。
暗纹东方鲀不同养殖模式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76 浏览:532
摘要:
为探究暗纹东方鲀不同养殖模式下环境及肠道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实验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传统养殖与立体种养2种模式下水体、底泥及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的16SrRNA的2个高变区(V3~V4)进行测序分析,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来分析水体菌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使用典型关联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方法分析肠道菌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立体种养模式下水体、底泥及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大于传统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下水体及底泥的细菌群落结构与传统养殖模式的较为类似,其中水体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蓝细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底泥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传统养殖模式下,肠道的主要优势菌属为红球菌属,立体种养模式下肠道主要优势菌属为葡萄球菌属、弓形杆菌属、norankfnorank_oChloroplast、Elizabethkingia和支原体属。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结果显示,pH对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的优势菌属红球菌属与总悬浮固体(TSS)、总磷(TP)、总氮(TN)、pH和硝酸盐呈正相关。总氨氮(TAN)对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最大,暗纹东方鲀肠道的优势菌属红球菌属、弓形杆菌属与TSS、TP呈正相关;不动杆菌属和支原体属与TAN、亚硝酸盐及硝酸盐呈正相关;魏斯氏菌属和葡萄球菌属与TSS、COD、TP、TN、硝酸盐、亚硝酸盐及TAN呈负相关。研究表明,采用立体种养模式可提高养殖系统的细菌多样性,降低病害暴发风险,有助于抑制蓝细菌生长,减小养殖对象的氧化应激损伤。此外,养殖模式能够通过改变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对水体和暗纹东方鲀肠道的微生物群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基于品质易逝期的模拟中转基地处置对凡纳滨对虾活品和锁鲜品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下载:59 浏览:396
摘要:
为改变小型分散对虾养殖产区的渔后被动现状,以大连地区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体质量为20~25g),模拟构建一个在产区具有集散性质的中转基地,将离水后的品质管理分为两个阶段,塘头至中转基地(品质易逝期)和中转基地进入鲜活品贮运销售阶段(后品质易逝期),塘头至中转基地设置为4h无水保湿运输,中转基地处置分复水活品组和冰卒锁鲜组,随后进入贮运环节,活品组保活贮藏60h,锁鲜组覆冰冷藏132h,并检测不同阶段对虾肌肉白度、pH、糖原、ATP及其关联物、蛋白溶解度、琥珀酸脱氢酶(SDH)及活体血糖等指标。结果表明:品质易逝期处置对活品的可恢复性试验显示,无水运输后活体肌肉的pH和ATP值略有上升,血糖与糖原含量则略有下降,复水后的血糖、pH、糖原及ATP及其关联物等各项指标分析结果均表明活体活力恢复,随后的活品贮运期间,活体在初期呈现一定的稳定性,36h后快速下降且出现大批量死亡;品质易逝期锁鲜处置的延迟效应试验显示,无水运输后直接进行冰卒随后冰藏,锁鲜品在销售过程中其糖原、ATP等含量虽有所下降,但前108h期间下降速度较慢,pH始终维持在7.98以下,呈现了5d的锁鲜品货架期,锁鲜品各项指标均高于活品,这表明易逝期处置能够有效地实施锁鲜,延缓了鲜品贮藏期间品质的下降速度。研究表明,离水后对虾具有一个品质易逝期,且对后品质易逝期有延迟效应,水产品产区建立中转基地可以有效地实施易逝期品质调控并可主动实施产品设计,进而改变小型分散养殖产业渔后被动现状。
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下载:77 浏览:500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本研究采用16S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4种不同养殖模式[淡水池塘养殖模式(FWP)、海水池塘养殖模式(SP)、高位池养殖模式(HP)和生物絮团养殖模式(BFP)]下凡纳滨对虾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FWP和HP下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SP和BFP,4种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变形菌门在SP、BFP和HP模式中具有较高的丰度,并且是造成4种养殖模式肠道菌落差异的关键贡献类群,FWP模式中蓝藻门的丰度远高于其他养殖模式。弧菌科和支原体科是4种养殖模式的共有核心微生物中最丰富的2个科。此外,不同养殖模式的指示类群并不相同,FWP模式的肠道细菌指示类群为丙酸杆菌科,BFP养殖模式的指示类群为黄杆菌科。共现网络分析结果表明,HP模式中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高于其他3种养殖模式,而FWP养殖模式的肠道微生物菌群最稳定。
细节化优质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探讨
下载:86 浏览:1075
日本海神蛤人工繁殖及早期生长发育
下载:72 浏览:552
摘要:
为探究日本海神蛤规模化人工苗种繁育的可行性,在国内首次开展了日本海神蛤人工繁殖及早期生长发育研究。结果显示,日本海神蛤繁殖盛期为5月和10月,单次产卵量为300~500万粒/个,卵径为75~85μm。春季人工将水温升至18.6~19°C,6~9日龄和15~18日龄幼虫生长缓慢,壳长生长速率仅为1~3μm/d。其他各日龄幼虫壳长生长速率为9~15μm/d。日本海神蛤变态后再经过30~40 d培育,平均壳长可达(4.94±0.93) mm,稚贝壳长生长速率为50~167μm/d,平均苗种产量为2 695粒/m3。秋季水温17.4~13.2°C条件下,日本海神蛤幼虫相对春季生长发育较慢,经过148 d的培育,稚贝平均壳长可达(2.88±0.47) mm,平均苗种产量为6 666粒/m3,再经室外池塘中间育成后生长为平均壳长(13.22±2.39) mm的幼贝。通过比较发现,在我国北方秋季可培育出适于底播养殖的大规格苗种,且培育成本较低。本研究为我国日本海神蛤苗种繁育、高效养殖及资源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