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关于音乐艺术的抒情性与表现性的几点思考 下载:92 浏览:506

岳明俊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无论是多么完美的理论体系,都需要实践的可靠性为其提供支持。音乐理论的创立就是来源于对音乐艺术的实践结果。那么研讨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从美学的角度提供理论的支撑和辨析,能使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更上一层楼。让我们能更好地去进一步了解并学习音乐这门艺术。

关于音乐艺术的抒情性与表现性的几点思考 下载:90 浏览:504

岳明俊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无论是多么完美的理论体系,都需要实践的可靠性为其提供支持。音乐理论的创立就是来源于对音乐艺术的实践结果。那么研讨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从美学的角度提供理论的支撑和辨析,能使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更上一层楼。让我们能更好地去进一步了解并学习音乐这门艺术。

王志信新编民歌的人物塑造与情感升华——以《孟姜女》《昭君出塞》为例 下载:92 浏览:515

王张静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从王志信新编民歌《孟姜女》和《昭君出塞》入手,具体分析这两首作品的情感以及作曲处理来引出王志信新编民歌中对于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给人以正面引导。

吉林省民办非学历艺术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载:92 浏览:504

聂卓 王琳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当前,吉林省民办非学历艺术教育已进入发展瓶颈期——既有发展的新机遇,更有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实现民办非学历艺术教育社会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双赢,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并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可行的道路。

究竟是谁的尴尬?——由普京弹琴引发的思考 下载:92 浏览:501

贾鹏1,2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我国参加"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期间,在会议大厅外弹奏钢琴的视频传遍网络。人们在传看视频中更多地讨论一件事,就是这架钢琴以不准的调律,凸陷不平的琴键,将普京带入尴尬境地。然而,在普京尴尬的同时,我们应该静心反思,究竟谁更尴尬?反思我们的音乐普及教育,我们的国民素质教育,都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国民素质教育的道路依然漫长。

当代岭南舞蹈审美现代性阐析 下载:24 浏览:303

仝妍 王情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后发性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并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特异性。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建构不仅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审美范式,同时也影响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当代岭南舞蹈以传统舞蹈为根基,在动态发展中形成其独特的区域性审美现代性经验,展现出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历史性与多样性。作为时代审美精神与意识,审美现代性在精神价值层面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推动了岭南舞蹈的风格流派以及当代岭南舞蹈文化艺术共同体的构建。

解构主义视域下漫瀚剧唱腔音乐的建构与分析 下载:25 浏览:319

李建军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漫瀚剧是中国迄今最后一个被政府正式命名的戏曲新剧种,其唱腔音乐的建构受到二人台以及内蒙古西部其他民间音乐形式的深刻影响。宏观来看漫瀚剧唱腔音乐的建构过程是通过建立一种文化秩序来完成的,但在发展中这种秩序又被不断打破,这一发展轨迹在其他新剧种中具有普适性。具有解构主义特点的唱腔发展趋向为漫瀚剧作曲家的创作以及剧目音乐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另外,随着歌剧、音乐剧等戏剧形式的蓬勃发展,加之剧种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携带强烈文化一致性的趋同发展模式开始影响戏曲新剧种的发展。

瑜伽焰口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 下载:28 浏览:301

胡晓东1,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旨在揭示并阐释仪式表演过程中,执仪者脑海中的音乐文化观念模式——音乐象征符号("归属性"模型/models of)如何经由表演转化为一系列音声景观(Sound scape)与符号表征("对象性"模型/models for)的过程。从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视角审视瑜伽焰口仪式音乐,可深入探究文化主体内在的文化精神与观念构型,由此揭示出仪式行为及其产品——仪式表演行为与仪式音乐之间的深层关联,进而达到对表演语境(contexts)与社会结构的整体认知,实现文化的阐释。瑜伽焰口仪式音乐表演,犹如一部内容宏富、形式综合的仪式音乐剧,具有虚拟性、艺术性、功能性与音声两极渐变性等特征,观察其仪式表演中所呈现的象征符号与符号表征,阐释其隐喻的文化义涵,揭示出一整套佛教"三密合一"、阈限期等文化观念模型主导下的仪式音乐符号表达系统。

“岭南文化”语境中大型舞剧的文化想象——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舞剧创作述评 下载:31 浏览:313

于平1 张月龙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岭南文化"语境深刻地影响了广东舞剧创作的文化想象。纵观广东舞剧创作的文化意蕴,大致可分为:一是区域的古代历史文化;二是区域的民俗风情文化;三是区域的反抗列强文化;四是区域的红色革命文化;五是区域的当代都市文化。广东的舞剧创作已然确立了"表意优先"的理念;广东的舞剧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区域的"反抗列强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多部舞剧都可以看到这一点,而这是我国自近代以来百年屈辱、百年抗争、百年奋起中最需培植的民族精神;广东的舞剧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开放性";广东舞剧创作体现出创编的"前沿意识"和"精品意识"。广东舞剧创编在全国舞剧创作中继续处于"领跑"的第一方阵。

中国音乐传承民族志的研究背景与书写 下载:29 浏览:312

张应华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中国当代音乐传承民族志研究是在音乐民族志与教育民族志基础上的交叉综合研究。受到西方认识论从科学主义到解释学再到现象学解释学衍变的影响,民族志书写也经历了科学民族志、解释人类学民族志和后现代民族志三个阶段。在此语境中,音乐民族志选取民间音乐文化为对象,表现为宏观→微观→微观+宏观的研究视域、客位→主位→主位+客位的学术立场、寻求规律→注重描述→文化阐释的探讨方式三条历史发展轨迹;教育民族志立足学校教育的微观研究,分为以人类学为目的的教育学和以教育学为目的的人类学两条路径,可划分为描述教育民族志、解释教育民族志和批判教育民族志三种书写方式。音乐传承民族志研究脱胎于音乐民族志,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的"母语"音乐文化教育大讨论之后,伴随着音乐人类学、教育人类学观念的演进,开始了从描述到解释再到反思的研究历程:音乐传承的描述性民族志偏重于民间音乐之民间传承行为的田野调查,以微观、客位的方法聚焦于结构——功能的书写;音乐传承的解释性民族志以解释学作为理论基础,在方法上表现为一种"以客为主"的微观研究倾向,注重在民间社会的解释中理解其合法性;音乐传承的反思性民族志立足于现象学解释学,采用"微观+宏观"的视角介入民间传承与学校传承两维,以"主位+客位"的立场通过民间行为反思学校传承的缺失。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回眸 下载:66 浏览:406

戴虎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2019年9月21至23日,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近14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传统舞蹈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现状、参与力量、策略方法、传承路径、经验反思、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本次研讨会拓展性地从人类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出发对传统舞蹈类非遗的生存现状、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意义重大。从学术层面来说,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拓宽研究范围;从文化传播层面来说,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高校教学层面来说,有利于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并为之推动学科建设。大会认为构建中国特色遗产体系的时机已然成熟。

八桂文化语境中大型舞作的艺术想象——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舞剧、舞蹈诗创作述评 下载:65 浏览:408

于平1 黄丹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大型舞作的创作主要有《灯花》《北海珍珠城风情歌舞》《漓江情韵》《咕哩美》《妈勒访天边》《碧海丝路》《百鸟衣》《侗》《刘三姐》《花界人间》等10部作品,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舞剧、舞蹈诗创作都体现出八桂文化的特征——舞剧创作主要是取材于神话传说、舞蹈诗主要是紧扣地域风情的创作现状,但大多潜在地受到"风格至上"理念的制约,因此,树立"表意优先"的创作理念在当前是至关重要的。只要真正树立了"表意优先"的创作理念,八桂文化语境中的大型舞作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中国广场舞蹈功能导向支持体系的建构 下载:65 浏览:415

刘炼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广场舞蹈是一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活动,应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范畴,得到体系化的支持。这一支持体系应该从功能出发来进行结构程序的设计,从功能出发整合政府部门、群艺馆和文化馆等群文系统、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以及高校等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建立起普及型服务、提高型服务和保障型服务三个维度的支持结构。广场舞蹈支持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将有助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熟与繁荣,丰富、健全和规范民众的公共文化生活,确立民众的公共文化意识,推动广场舞蹈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下载:65 浏览:407

赵书峰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自1980年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的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简称"南京会议")以来,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经历了学术的"认知期""实践期""发展期""繁荣期"四个发展阶段。这个过程既是中国音乐学界对西方民族音乐学学科的逐步认知阶段,又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民族音乐学两种学科观念的冲突、博弈与论争时期,同时也是探索与构建中国民族音乐学"中国实践"("中国经验")的过程。未来,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需要继续拓展学科研究思维、研究视角、研究理念,继续深化跨学科互动研究:第一,要继续加强历史与田野互动性质的"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第二,运用"文化反本质主义"思维,重点开展民俗节庆音乐的身份重建与文化象征变迁问题的思考;第三,继续加强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传统音乐文化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参照的理论依据;第四,自我民族志理论与书写范式应纳入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关注的焦点;第五,加强民族音乐学"本土化"相关理论建构研究,为构建中国音乐话语理论体系做出应有的学术贡献。

约鲁巴地区的鼓、鼓法律及音乐社区 下载:92 浏览:508

白雪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在约鲁巴人的传统文化中,鼓及其音乐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约鲁巴的鼓是"会说话"的,每一个约鲁巴鼓都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与意义,这些内涵与意义在约鲁巴鼓的制造过程以及在其表演或仪式过程中均有所体现。这使得鼓在约鲁巴社区中成为某种符号,代表着某种乡规民约,千百年来一直被社区中的每一个约鲁巴人所认可和共享。在英国殖民统治期前后,约鲁巴鼓所在地区针对该音乐事象大都制订了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从侧面反映出了约鲁巴鼓的某些特性。通过将约鲁巴地区的鼓法律与非洲其他国家、地区在相近时期所颁发的法律文本进行比较,说明了"音乐社区"是通过音乐表演过程和政府管理过程共同构建和维持的统一体,它既是音乐制作过程的体现,也是社会生产与社会管理过程的体现,它的形成、维护与发展需要由一个社区内的全体成员来实现,并取得社会管理主体的支持。

江西古琴的有效传承和保护研究 下载:65 浏览:374

王颖 《国际科技论坛》 2018年1期

摘要:
琴自古以来都蕴含了深远的精神文化内涵,但由于现在很多文人都更偏爱比较热门的钢琴、古筝等,古琴的学习者数量逐年下降,即使是艺术院校也很少有学校开设古琴课,学习古琴的学生较少,这也是严重影响江西古琴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本文以江西古琴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发展的历程及传承的意义,并分析当前江西政府、学校、教师、琴社等在古琴的传承和保护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现存的不足提出有益的保护措施,以完善和改进古琴的传承现状,促进古琴艺术的长远发展,让社会大众更清晰地了解这种古老的拨弦乐器。

山水情怀 精神归复——刘湲《秋山闻道》的审美意蕴解读 下载:52 浏览:330

王爱国 翟毅 《当代艺术》 2020年10期

摘要:
刘湲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秋山闻道》,聚焦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古琴音乐的音响形式为参照,营构出丰富而感性的意象世界。《秋山闻道》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中"大音稀声""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透射出中国文人音乐传统中自我吟咏,精神自由的文化追求,也反映出作曲家立足传统的现代审美意识和开拓民族管弦乐新法的革新精神。

隋唐时期江南地域商业行为的音乐生产与消费——隋唐时期江南音乐经济研究之二 下载:39 浏览:408

韩启超 《当代艺术》 2018年10期

摘要:
隋唐时期是中古伎乐的繁盛期,从经济学的视野来看,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在经济繁荣的江南,城镇的消费需求以及大量文人墨客的娱乐需求使得社会上商业性乐舞生产与消费获得了极大发展。因此,本文着重从宏观经济学的视野来剖析江南地域商业行为的音乐生产与消费现象,生产者及其生产方式,消费者及其消费方式、场所等问题,以期能够在诸多音乐事项中梳理出江南音乐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商业性乐舞经济的内外表征和原因。

从舞蹈类核心期刊看舞蹈创作理论研究的缺失 下载:63 浏览:511

李宁1 冯百跃2 《当代艺术》 2018年6期

摘要:
通过研读近三年(2014—2016)《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和《舞蹈》刊发的1159篇学术论文和专业文章,可筛选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96篇与舞蹈创作相关理论成果。从编导创作的角度来审视,《当代舞蹈作品形象的现实主义特征》《解读场景中的民族舞蹈作品创作者》《舞者的二度创作体验与思考》《思"当代中国舞风"》《缘逢盛世"荷"初绽摇曳十届别递香》等高水准的学术成果中所呈现出的精彩观点,将有助于解决创作实践中的瑕疵,值得编导们认真思考。

浅谈中学音乐特长生钢琴教学方式与对策 下载:43 浏览:665

付波 《中国音乐学报》 2024年11期

摘要:
由于中国的人口越来越多,因此,家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现在的家长们大多都是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他们都想要在艺术方面进行培养,从而提高自己孩子的艺术能力,因此,许多中学也会开设中学的钢琴课,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要想有效地提升学校钢琴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进行创新,以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他们的“大学梦”。文章探讨了中学音乐专业学生在钢琴课上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