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纯Fe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对Ti原子扩散特性影响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及实验验证 下载:83 浏览:460

王枭1 于晓华1,2 李晓宇1,3 刘成1 钟毅1 詹肇麟1 邓久帅1 《新材料》 2019年12期

摘要: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空位对纯Fe晶格常数、局域态密度和热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结合Ti原子在纯Fe中的过渡态搜索,阐明了空位对纯Fe表面Ti原子扩散特性的作用机制。模拟计算表明,引入空位后,体系晶格常数和局域态密度减小,Helmholtz自由能和结合能降低,声子振动内能、熵值和等容热容增加。bcc-Fe的3×3×3超胞含一个空位和两个空位时Ti原子的扩散势垒分别为0.659 eV和0.353 eV。不同温度下体系的扩散系数表明,纯Fe经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后,其在673 K即可达到未机械研磨时1 073 K的Ti原子扩散效果。在实验验证环节,借助扫描电镜(SEM)、能谱(EDS)仪和X射线衍射(XRD)仪观察及表征了Fe试样经SMAT处理和673 K双层辉光等离子渗Ti处理后的微观组织、截面元素分布及渗层物相结构。结果表明,增加空位浓度可以有效降低等离子渗钛温度,纯Fe表面生成了12μm左右的渗Ti层。本工作可为通过调控空位浓度实现低温渗钛的研究提供参考。

超薄取向硅钢组织及织构与磁性能的关系 下载:83 浏览:453

何承绪1 涂蕴超2 孟利3 杨富尧1 刘洋1 马光1 韩钰1 陈新1 《新材料》 2019年12期

摘要:
本工作旨在探讨超薄取向硅钢组织及织构与磁性能的关系,并从加工工艺角度揭示如何减少不利于磁性能的组织和织构的产生。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两种磁性能不同的商业超薄取向硅钢带材的显微组织和织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二者组织、织构差异均比较明显。磁性能差的带材样品的组织尺寸不一,均匀性较差,η线织构(〈100〉//RD)所占比例偏低,非η线取向晶粒所占比例高且晶粒尺寸大,其取向特征主要表现为{210}〈001〉、{411}〈148〉及{111}〈110〉。这些不利组织的产生可能与轧制、退火工艺控制不当有关。因此,晶粒尺寸及η线取向晶粒所占比例的不同是造成两种带材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在高性能取向硅钢超薄带材制备过程中,应精准控制轧制、退火制度等相关工艺,以避免非η线取向晶粒形成、长大。

PEI/Ni梯度电磁屏蔽薄膜材料耐腐蚀性研究 下载:83 浏览:432

温变英 段磊 《新材料》 2019年11期

摘要:
通过悬浮液流延法制备了具有梯度分布结构的PEI/Ni电磁屏蔽膜,研究了该电磁屏蔽膜在潮湿、湿热、强碱、酸雨、稀强酸、浓强酸等条件下的耐腐蚀性能,并通过扫描电镜、矢量网络分析仪以及万能拉伸试验机等对复合材料经腐蚀液浸泡前后的微观形貌和电磁屏蔽效能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梯度分布结构使得该薄膜上下表面呈现的腐蚀程度有所不同,富树脂的上表面比富金属的下表面更耐腐蚀。在潮湿、湿热、强碱、酸雨模拟溶液这四种体系下,PEI/Ni梯度电磁屏蔽膜的耐腐蚀性能均比较好,经60℃、浸泡30 d后,其外观形貌变化不大,材料的电磁屏蔽效能基本没有下降,保持在40 dB左右,拉伸强度保持在60 MPa以上,仍显示出较高的实用价值。但这种以金属粉末作为填料的材料不耐强酸的腐蚀,在60℃下浸泡10 d后,样品表面因金属Ni与强酸发生化学反应而出现孔洞,导致电磁波泄露,在浓度高于0.1 mol/L的H2SO4溶液中浸泡5 d,电磁屏蔽膜将丧失屏蔽性能。

Zn O纳米棒/多孔锌泡沫的制备及其压缩和抗菌性能 下载:82 浏览:455

赵立臣 谢宇 张喆 王铁宝 王新 崔春翔 《新材料》 2019年11期

摘要:
以商业铸态纯锌和NaCl颗粒为原料,采用空气压缩渗流法制备得到表观密度为2. 86 g/cm3、孔隙率为60%的多孔锌泡沫。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相互连通的孔洞均匀地分布于多孔锌泡沫内部。将多孔锌泡沫置于200 g/L的NaCl水溶液中,80℃保温2 h后试样表面原位生成密集的ZnO纳米棒,得到ZnO纳米棒/多孔锌泡沫材料。压缩测试结果表明,ZnO纳米棒/多孔锌泡沫的压缩力学性能与未经NaCl水溶液处理的多孔锌泡沫的压缩力学性能相比没有明显下降。抗菌测试结果表明,ZnO纳米棒/多孔锌泡沫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

细粒式薄表层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的骨架特性 下载:83 浏览:435

李微1 韩森1 黄啟波2 姚腾飞1 徐鸥明3 《新材料》 2019年10期

摘要:
为研究薄表层沥青混合料的骨架特性,同时为保证公称最大粒径9. 5 mm(UTL-10)矿料级配的稳定性,在4. 75 mm与9. 5 mm筛孔中间增设7. 5 mm筛孔,通过捣实密度试验分析了不同粗集料配比的集料骨架间隙率(VCA)。同时,提出了利用粗集料-沥青胶浆试件的单轴贯入试验来研究不同组合的粗集料抗剪强度相关参数,确定了薄表层粗集料的级配设计控制指标,最终给出了薄表层粗集料的推荐配比范围。结果表明:集料内摩阻角φ能够很好地反映粗集料级配的骨架强度稳定性;采用VCA和内摩阻角φ双重指标可以有效控制薄表层沥青混合料的粗集料配比设计;公称最大粒径为13. 2 mm(UTL-13)矿料级配三档集料含量的推荐范围分别为12. 5%~22. 2%,37. 5%~44. 4%,33. 3%~50%;UTL-10三档集料含量的推荐范围分别为10%~16. 7%,40%~50%,33. 3%~50%。

聚羧酸减水剂对硫铝酸盐水泥水化及硬化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433

刘从振 范英儒 王磊 黄永波 钱觉时 《新材料》 2019年9期

摘要:
为研究聚羧酸减水剂(PCE)对硫铝酸盐水泥(SAC)水化及硬化的影响,本工作以PCE对SAC标准稠度用水量、初始流动度、经时损失、粘度、凝结时间以及强度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同时测试了PCE对SAC浆体的水化温升以及水化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PCE在SAC浆体中的最佳掺量为0. 4%,减水率可达33%以上,初始流动度可达375 mm以上,初凝与终凝时间分别由24 min和36 min延至117 min和129 min。PCE对SAC浆体的流动度改善明显,并产生一定的缓凝作用。PCE掺量在0. 2%~0. 4%范围内,早期强度发展缓慢,但不影响其后期强度的增长。PCE掺量为0. 4%时,7 d抗压强度达102 MPa,抗折强度达11. 6 MPa。相比对照组,7 d抗压强度提高41. 8%,抗折强度提高20. 8%。

氧化对Cr25Ni35Nb与Cr35Ni45Nb合金组织和磁性的影响 下载:83 浏览:440

郭景锋1 曹铁山1 程从前1 王富岗1 孟宪明2 赵杰1 《新材料》 2019年9期

摘要: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分析了Cr25Ni35Nb和Cr35Ni45Nb两类合金长期服役后的氧化行为以及其对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服役后形成的氧化层主要由Cr2O3、SiO2、Fe2O3组成,并且氧化膜发生了破裂,外壁和内壁氧化膜的破裂分别是Cr2O3在高温下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的结焦/清焦所造成的;裂解炉管内壁和外壁均出现了氧化层、贫碳化物区、碳化物区,外表层为连续的Cr2O3氧化层,SiO2则在贫碳化物区沿晶界分布;氧化前两种奥氏体耐热合金均为顺磁性结构,经氧化后形成的贫碳化物区中,基体的Cr含量较低,因而转变为铁磁性结构,其饱和磁化强度均超过20 emu/g。因此,氧化也是乙烯炉管长期服役后转变为铁磁性结构的重要因素。

大气等离子喷涂Fe基涂层及其氩弧重熔层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下载:83 浏览:435

​董天顺1 郑晓东1,2 李国禄1 王海斗2 周秀锴1,2 李亚龙1,2 《新材料》 2019年8期

摘要:
采用氩弧重熔技术对大气等离子喷涂Fe基涂层进行了重熔处理,分析了重熔前后涂层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重熔后Fe基喷涂层的层状结构以及气孔、未熔颗粒、夹杂物基本被消除,孔隙率由4%降低到0. 4%,重熔层组织致密。喷涂层主要由微晶区、纳米晶区和过渡区组成,结晶度较差,原子排列较混乱,而重熔层由单晶区和(Fe,Cr)23C6相构成,析出相与基体界面处无显微裂纹,结晶度较好,原子排列较规则;喷涂层与基体结合处有明显缝隙,结合方式为机械结合,而重熔层与基体界面产生"白亮带",结合方式为冶金结合;相对于喷涂层,重熔层的平均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33. 4%和53. 2%,表面粗糙度降低了43. 2%。氩弧重熔处理显著地改善了Fe基涂层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

单缆式焊丝GMAW电弧物理行为的数值模拟 下载:81 浏览:445

浦娟 谢依汝 胡庆贤 胥国祥 朱蔡琛 《新材料》 2019年7期

摘要:
采用Gambit软件建立了单缆式焊丝熔化极气体保护焊(GMAW)电弧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焊接电流对单缆式焊丝GMAW电弧的电流密度、电磁场、温度场、速度场和压力场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缆式焊丝GMAW电弧的电流密度、电磁场、温度场、速度场和电弧压力最大值均随着焊接电流的增大而显著增加。缆式焊丝GMAW电弧电流密度和温度最大值位于焊丝阳极端部。电弧等离子流速最大值位于弧柱区。随着焊接电流的增加,电弧最大压力位置由速度入口向阳极区转变。在相同的焊接工艺参数条件下,三维数值模拟所得电弧形态与高速摄像系统拍摄的电弧形态吻合,验证了模拟所选三维模型的准确性。

一种新型高淬透性Ni-Cr-Mo-B钢的热变形本构分析 下载:86 浏览:440

高志玉1 盛凯1 康宇1 张旭1 潘涛2 《新材料》 2019年7期

摘要:
基于Gleeble单道次热压缩实验并结合OM表征手段及回归方法,研究了一种新型高淬透性Ni-Cr-Mo-B特厚板钢在850~1 150℃和0. 01~10 s-1热变形参数下的热变形行为。结果表明,Ni-Cr-Mo-B钢在热变形过程中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建立的典型应变补偿Arrhenius型本构方程可用于粗略预测Ni-Cr-Mo-B钢的流变行为。考虑到应变速率、变形热对变形过程的影响,提出修正应变补偿Arrhenius型本构方程,其统计学参量Rc=0. 994 68、AARE=3. 69%、RMSE=6. 44 MPa、NMBE=1. 25%,相对误差大部分(94. 87%)在±10%之内,表明该方程具有极高的流变应力预测精度。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发泡材料的制备:胶束尺寸对发泡行为的影响 下载:89 浏览:466

郑晓平1 王璠1 吴志昂1 龚莉雯1 包锦标1 王市伟2 《新材料》 2019年7期

摘要: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固态发泡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纳米发泡材料,通过添加两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PS-b-PMMA)来调控共混物的胶束尺寸,系统研究胶束尺寸对发泡行为的影响。首先,根据嵌段"自组装"的特性,通过控制嵌段质量比制备出不同胶束尺寸的原始样品。通过透射电镜(TEM)观察可知,胶束尺寸随嵌段质量比增加而变大。其次,利用扫描电镜(SEM)探索了胶束尺寸对其发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胶束尺寸对泡孔形貌有显著影响,胶束尺寸过小反而会导致大小孔形貌出现,只有当胶束尺寸与泡孔尺寸为一个数量级时,才能得到均匀分布的泡孔;此外,研究还发现增大胶束含量有助于得到倍率高且泡孔均匀的纳米孔径发泡材料。

钎焊温度对纳米银焊膏真空钎焊Ni200合金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477

温丽1 薛松柏1 马超力1 龙伟民2 钟素娟2 《新材料》 2019年6期

摘要:
采用改进的多元醇法制备纳米银线焊膏,制得的银焊膏性质稳定,微观形貌多呈线状,通过XRD和DSC对其成分和熔点进行了测试分析。随后采用制得的银焊膏对镍合金片(Ni200)进行真空钎焊试验,分析钎焊温度对钎焊接头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加钎焊温度可以提高钎焊接头内烧结组织的致密度,促进界面处原子间的互扩散作用,从而提高钎焊接头的抗剪强度。但温度过高时,接头性能略有下降。钎焊接头的抗剪强度在850℃时达到最大值42.5 MPa,较300℃时的抗剪强度增加了约912%。

基于溶液法的单壁碳纳米管水平取向排列研究进展 下载:80 浏览:428

张小品1,2 邱松2 张兆春1 金赫华2 李清文2 《新材料》 2019年5期

摘要:
单壁碳纳米管(SWCNTs)以其优异的物理、化学及电学性质,在微纳米电子器件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作为典型的一维纳米材料,SWCNTs呈现出随结构变化的不同导电属性和手性的多样性。然而,通常直接生长制备的SWCNTs是金属性和半导体性碳纳米管的混合物或不同手性结构的混合体,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SWCNTs在电子器件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因此,首先需要精细分离出单一导电属性或单一手性的SWCNTs,以满足制作高性能碳纳米管器件的要求。此外,SWCNTs的一维特性使其在性能上显示出极其显著的各向异性,即大部分情况下其轴向性能要优于径向性能。因而,对于SWCNTs的进一步应用来说,其取向排列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近年来,直接生长后经分散分离处理的SWCNTs通过外界作用力实现其取向排布的方法(即基于溶液法的后排列的方法),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基于溶液法的SWCNTs取向排列方法,需要首先通过表面活性剂或小芳香分子、大环共轭物、核酸、多肽等生物分子的物理吸附或化学修饰来实现SWCNTs的分散及分离,然后结合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实现其水平取向排列。随着学者们研究的不断深入,迄今已报道了一些能够实现SWCNTs水平取向排列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包括剪切力诱导法、溶剂蒸发自组装法、Langmuir-Blodgett和Langmuir-Schaefer法、化学自组装法、真空过滤法、电磁场诱导法和模板法以及上述两种或几种方法的组合等。但是以上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依然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如取向过程受分散体系的影响严重,分散及分离过程中会引入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分散剂等外来杂质并对后续器件制作造成不良影响,以及取向排列面积小、取向效果不理想等。因此,高性能碳纳米管器件的应用不仅需要取向碳纳米管的直径均匀、手性单一,而且需要高度取向、大面积以及取向密度均匀可控,这些仍是亟待解决的巨大的挑战。本文从不同分散体系中SWCNTs的水平取向排列原理出发,在对当前碳纳米管水平取向方法进行了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各种方法的研究进展现状,比较了其优缺点,并对其今后的研究与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贵金属纳米颗粒-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复合纳米结构:制备技术与光电性能综述 下载:85 浏览:436

吴治涌1 水世显1 张显1 杨鹏1,2,3 万艳芬1,2,3 《新材料》 2019年5期

摘要:
过渡金属硫化物是由过渡金属元素和硫族元素构成,结构通式为MX2,其中M和X分别代表过渡金属和硫族元素。与石墨烯类似,过渡金属硫化物也是二维层状材料,层内由共价键键合形成六角网状结构,层间由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堆积而成。然而,纯的石墨烯的零带隙限制了其在大多数电子和光电子上的应用。相反,已有研究表明,MoS2由块体材料厚度逐渐减小为单层材料时,其能带结构由间接带隙转变为直接带隙。同样,电子输运测试结果表明,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具有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大的开关比等。但是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光吸收及光发射强度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材料在光电领域的应用。为了突破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自身光吸收和光发射强度低的局限性,科研工作者将贵金属纳米颗粒独特的等离激元共振效应作为激发泵浦,增强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光致发光效率,使贵金属纳米颗粒-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复合纳米结构展现出独特的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为其在光学、生物、存储、电学以及催化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目前,对贵金属纳米颗粒-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复合纳米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贵金属纳米球、纳米棒、纳米岛、纳米盘、纳米天线、纳米核壳等结构对光进行汇聚,激发贵金属纳米结构中的表面等离激元,再将能量转移给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进而在其中产生高强度的光吸收和光发射,对其光学特性产生明显的调制作用,并研究该复合纳米结构的光致发光和光生电流的增强特性。前期报道中主要采用电子束刻蚀、旋涂、浸润等方法来构筑复合纳米结构,但以上方法构筑的复合纳米结构中贵金属纳米颗粒沉积位置不可控,无序的纳米颗粒易在过渡金属硫化物的边缘和缺陷位置沉积,导致基面位置纳米颗粒厚度不均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复合纳米结构的应用。另外,当前关于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形貌、尺寸、排列方式及间距等结构参数对复合纳米结构光电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几种贵金属纳米颗粒-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复合纳米结构的构筑方法,并综合对比了不同构筑方法的利弊,评述了其光致发光和光生电流强度的改变,最后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展望了贵金属纳米颗粒-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复合纳米结构的发展前景。

综论偏晶合金的制备技术:外场下凝固、快速凝固及激光技术 下载:89 浏览:424

谢敏1 王梅丰2 戴晓琴1 雷剑波1 王春霞2 周圣丰1 《新材料》 2019年3期

摘要:
当偏晶合金液过冷至液相分离温度(Tsep)以下时,进入亚稳态难混溶区间,由单一液相分离成两个液相:L1(主体液相,质量分数大于50%)与L2(次生液相,收缩成液滴)。微观组织演化呈现三个阶段:(1)相分离自发进行阶段;(2)主体相合金熔体进入结晶过程;(3)残余的次生相合金熔体进入凝固阶段。尤其是当次生相凝固后弥散分布于主体相基体内时,偏晶合金具有高强、高导以及高耐磨性能,其在航空航天和汽车等工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长期以来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偏晶合金组织结构特征有两种,即第二相弥散型和核/壳结构型。然而,常规凝固条件下,制备的偏晶合金极易形成严重偏析或分层组织,导致制备大块匀质偏晶合金变得困难。为了深入研究偏晶合金液相分离行为,以及微结构特征对偏晶合金性能的影响,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制备偏晶合金的方法。早在1958年,液相分离现象就在Cu-Fe偏晶合金中被发现,当即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为了制备组织均匀和性能优异的偏晶合金,开发了许多外场作用下的偏晶合金制备方法,旨在消除常规重力场下熔体对流造成的凝固组织偏析、位错、空洞等缺陷。例如,在微重力场条件下,对流作用减弱,可制备接近无偏析的凝固组织;在电磁场条件下,实现了对材料工艺过程的控制和材料组织与性能的改善;在直流磁场和电场交互作用下,熔体流动得到抑制,实现了电磁搅拌控制凝固;在交流磁场和电场交互作用下,实现了电磁搅拌和电磁悬浮,达到减小偏析和改善组织结构特征的目的;在超声场作用下,实现了材料无容器凝固。此外,快速凝固是一个典型的非平衡相变过程,可以消除合金的溶质偏析,获得常规凝固条件下无法获得的成分、相结构和显微组织,显著提高合金的强度、塑性、韧性、延展性和磁性等。为深入了解各类偏晶合金的制备方法,本文主要从外场下凝固、快速凝固、激光技术角度综述了偏晶合金的各种凝固制备工艺和研究方法。

新型ZnO/BiOI杂化纳米花的合成及可见光驱动抗菌活性 下载:89 浏览:459

刘俊莉1 邵建真1 李军奇1 刘辉1 谢乔2 《新材料》 2019年3期

摘要:
通过简单的水热法成功制备了新型三维异质结抗菌剂ZnO/BiOI杂化纳米花。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Brunauer-Emmett-Telle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对所得材料进行了表征。此外,研究了ZnO/BiOI杂化纳米花在可见光下对大肠杆菌(E. Coli)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与ZnO(56%)和BiOI(74%)相比,ZnO/BiOI异质结对大肠杆菌(E. Coli)的抗菌活性最强(93%)。这是由于ZnO/BiOI异质结高的比表面积,以及电荷从ZnO表面有效地转移到BiOI表面,有助于形成羟基自由基。研究表明,两种不同半导体之间的异质结构对于其光生载流子的动态特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利用银纳米立方增强效率的多层溶液加工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下载:64 浏览:469

张雅男1 詹楠2 邓玲玲2 陈淑芬3 《现代物理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金属纳米粒子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常被用于增强有机发光二极管中激子辐射强度,其增强效果与金属纳米粒子的共振波长、共振强度及其与激子之间的耦合密切相关.本文将具有较强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银纳米立方引入多层溶液加工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中提升器件性能.在传统的溶液加工有机发光二极管中,发光层主体一般具有较强的空穴传输性,因此激子主要在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界面附近复合.本文将银纳米立方掺入电子传输层中,使银纳米立方与激子之间产生充分的耦合作用,提高激子发光强度.对银纳米立方包裹二氧化硅外壳,一方面优化纳米立方与激子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减小其对器件中电荷传输的影响.通过优化银纳米立方的浓度,多层溶液加工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电流效率达到30.0 cd/A,是基础器件效率的2倍.另外,由于银纳米立方的等离子体共振光谱较宽,同时增强了白光中蓝光和黄光的强度,因此引入银纳米立方基本没有影响白光的色度.研究结果表明引入金属纳米粒子是提升多层溶液加工发光二极管性能的有效方法.

微胶囊在修补砂浆中延迟释放早强剂的应用及性能分析 下载:81 浏览:447

杨刘琨 潘志华 徐赛赛 刘劲松 《新材料》 2019年2期

摘要:
为使修补砂浆具备合适的凝结时间和较高的早期强度,将无水硫酸钠经微胶囊包覆后掺入到修补砂浆中,进而研究微胶囊对修补砂浆凝结时间、抗压强度、水化进程、水化产物以及水化早期钙矾石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胶囊的掺入显著延长了浆体的凝结时间,缩短了其初凝、终凝的时间间隔,且对砂浆的早期强度无明显影响;使浆体的水化速度在开始的3 h内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随后其水化速度增大,并最终与掺等量无水硫酸钠浆体的水化程度达到相当水平。另外,掺微胶囊的浆体早期钙矾石的生长速率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且水化4 h后能达到与掺等量无水硫酸钠体水化产物相当的致密度。

水泥砂浆弹性模量随温度的演化规律 下载:88 浏览:421

聂光临1,2 包亦望1,2 田远1,2 万德田1,2 《新材料》 2019年2期

摘要:
弹性模量作为水泥砂浆重要的性能参数和结构设计参数,对于保障构件的服役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为解决水泥砂浆在低温与高温服役条件下的弹性模量准确测量的技术难题,将修正缺口环法与相对法结合(称为修正缺口环相对法),成功测得了硅酸盐水泥砂浆在-70~800℃下的弹性模量,并研究了饱水与干燥砂浆试样的弹性模量随温度变化的演变规律。测试结果表明:由室温降至-70℃,冰的填充与胶粘作用会使得饱水砂浆的弹性模量增加32. 67%,且模量增长速率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渐增大;而干燥砂浆的水分含量较低,其弹性模量在降温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由室温升至800℃过程中,由于水化产物的高温脱水分解与微结构劣化,饱水砂浆的弹性模量降低了93. 78%,而干燥砂浆的弹性模降低了83. 51%,且模量衰减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基体硬度和热学性质对冷喷涂TC4钛合金涂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29

曹聪聪1 李文亚1 杨康1 李成新2 纪纲2 《新材料》 2019年2期

摘要:
钛合金蜂窝壁板在服役中受损急需修复,现有的修复手段以熔化焊为主,易导致严重冶金缺陷,而冷喷涂的相对低温可使此问题得以避免。采用冷喷涂在AA2024铝合金和TC4钛合金基体上制备了TC4钛合金涂层,借助SEM、XRD、维氏硬度试验、三点弯曲试验研究了基体硬度和热特性对涂层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AA2024基体相比,硬度较高、比热容和导热系数较低的TC4基体与TC4涂层间界面的起伏较小,颗粒表面温度较高,颗粒接触面形成宽度约为5μm的绝热剪切带,促进了冶金结合。因此,TC4基体表面冷喷涂涂层的孔隙率较低,沉积特性较好;涂层平均微观硬度较高,弯曲性能较好,断口平整,呈脆性断裂,未发生相变。本实验证实了通过喷涂修复钛合金构件的可行性。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