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华传统艺术的组织传承生态建构 下载:31 浏览:314

吴衍发1 王廷信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中华传统艺术的组织传承就是从组织层面来考察其当代传承的基本问题。新时期文化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但传承生态欠佳的问题现状又使其面临许多传承危机。传统艺术的传承生态问题系统全面解决的关键在于为其创设与国家关键领域相关联的共生机制,使其在相互关联和支撑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共生理论立足系统论,揭示一种非均衡、多样态的资源依赖、生存依靠和结构依存的共生进化规则和发展机制,为传统艺术的传承生态建构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围绕传统艺术传承实践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联性,从教育、保护、产业、传播、消费等领域探寻其组织传承问题,可为传统艺术融入当代社会国民生活体系找到可靠路径。

产业转型期发展河北工业设计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下载:87 浏览:391

王年文 《中国设计》 2018年9期

摘要:
通过分析河北省"关于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支持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结合河北产业实际和现实条件,从工业设计的作用和价值出发,分析了河北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现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出了产业转型期河北发展工业设计产业的工作思路与对策建议,为政府进行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规划与具体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中国电影文化传播与“走出去”观念的思考——确立自身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性 下载:25 浏览:319

周星1,2 王赟姝3,4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如今,中国电影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如何"走出去"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思考,变得日益迫切。中国电影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首先需要立足于中国本土,探索自己电影的民族特色,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满足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并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其次,应该思考其对外传播的世界市场适应性问题,即如何适应世界电影市场的需要,满足不同国家观众喜欢的欣赏趣味。因此,坚守自身价值观,强化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适应高科技时代的电影影像表现和艺术创造的需要,拥有创造英雄和超级英雄的能力,尊重自己的创作者,都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必要支撑。

情境抑或意象:戏剧艺术的本体之辨——从谭霈生《论戏剧性》及《戏剧本体论》谈起 下载:27 浏览:307

徐晨1 施旭升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20世纪80年代谭霈生先生戏剧"情境本体论"的提出成为当代中国戏剧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情境本体论"固然有其独到的艺术分析与缜密的学理逻辑,但由于时代与视野的局限,其理论内涵及阐释空间难免都略显局促。从中外戏剧艺术审美的基本经验出发,通过关于戏剧形态的讨论,探究戏剧艺术文化差异背后的本体特质,可以"意象"观来弥补"情境"论之不足,揭示作为戏剧艺术生成土壤精神传统的根基,考察情境与意象之于戏剧理论建设的当代价值以及戏剧文化的历史意义。

系统化设计理论在陶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49 浏览:372

黄茹1 白宗刚2 《中国设计》 2018年8期

摘要:
陶瓷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从古至今,它赋予人们无穷的想象与灵感,激发人们不懈地探索与追求。在陶瓷的制造与发展上,对于传统的陶瓷设计方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更新设计观念,创造新的设计方法。本文通过对系统化设计在传统造物中的应用,系统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陶瓷设计的系统化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系统化设计理论在陶瓷设计中的应用,梳理出陶瓷设计的系统化方法,并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得出系统化设计方法广泛地应用在陶瓷设计中,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比较艺术学的“平行研究”及其方法运用 下载:32 浏览:308

彭吉象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在某种意义上看,可能更适合用于比较艺术学的研究,可以将其改造为比较艺术学自身的研究方法。如果我们将美术当作比较艺术学"平行研究"的例子,不难发现,在近现代之前,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分别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此外,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流派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更是可以成为比较艺术学"平行研究"的绝佳案例。

地域性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研究——以台湾花莲为例 下载:86 浏览:462

赵全宜1 吕凯悦1 王卫刚2 《中国设计》 2018年6期

摘要:
花莲地区发展友善农业,绿色有机农产更受到大众的青睐。笔者在台湾游学期间深入花莲地区调研,并与中原大学山水品牌设计实验室的设计师一同探讨完成了花莲县政府委托的花莲农产品包装设计项目。文章通过对花莲资料的整理,对现有的农产品的包装设计进行了分析,利用现代包装设计思维和直观的视觉元素相结合的方式,使"花莲农产"包装的审美价值与实用性完美结合,以此提升花莲农产品包装的品质,为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脑科学与认知神经美学融合视域中视知觉感知建构的身体美学理论 下载:25 浏览:315

李伟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从以往研究身体美学的学者来看,研究领域大多都是从生理学、医学和社会学等角度来研究,虽有颇多建树,但对脑的研究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将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美学融入身体美学的理论建构,使身体美学不再单纯以可见的身体作为研究对象,交叉至包括脑、神经元、躯体等多维的系统性领域,可以得出身体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是审美主体的结论。同时,审美认知活动不能割裂身体与大脑,以"我们并非‘拥有’一个身体,或者我们身体性地‘存在’"的系统论思维和"人是‘理、情、意’三者的统一"的身体意识和身体表现理念是构建现代身体美学理论基础。

古滇青铜器中舞蹈造型的空间形态研究 下载:24 浏览:301

王馨曼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古滇国青铜器相较于中原青铜器,有着更为浓郁的民族部落特征,其中,其舞蹈造型为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的雏形之一。古滇人按照"器以藏礼""天圆地方""大象其生"等造物观念,以青铜器记录的形式营构出一个缩微的、理想的器物空间,从而发挥以图叙事的语言功能。从空间形态的角度考察古滇青铜器中的舞蹈造型,从视觉空间、图像空间、物理空间对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可将古滇青铜器舞蹈造型划分为情节型造型、连贯型造型、偶像型造型、距离型造型等类型。

情念程式与文化记忆——阿比·瓦尔堡的艺术经典观研究 下载:28 浏览:321

李洋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关于文艺高峰的范例与标准,德国艺术史学家阿比·瓦尔堡的研究代表一个独特的理论方向。瓦尔堡受到人类学、心理学等思想影响,运用图集的方法,对艺术史中的图像进行并置与研究,这对20世纪艺术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瓦尔堡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核心就是考察作品与古代经典的关系,探索如何通过开放的、跨界的艺术史重新理解古代经典在文化中的复现、转写和升华。瓦尔堡的艺术经典观是与艺术风格学相对立的,他更为关注的是被实证方法和线性史学所忽视的作品文化价值以及那些被无视、被贬低的图像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艺术经典应是那些以超越的方式保存人类原始情感、承载社会记忆的作品。

影像媒介的本性——论影像艺术价值的一种标准 下载:25 浏览:310

唐宏峰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20世纪以来,对艺术媒介属性的探讨日显重要——在身份区别的意义上,媒介属性成为界定各门艺术本性的关键。克拉考尔、本雅明、爱浦斯坦、德勒兹等理论家有着对摄影和电影等影像艺术媒介本性的充分认识,他们在影像、自然、运动、感知等范畴之间建立起其本质的关联。影像使自然现实以绵延的、未改动的面目复现,更以一种揭示力将封闭于其中的隐秘形式打开;影像提供了人们与日常生活无限接近的感知形式,甚至以对对象的充分揭示带来无限深邃的感知、意识与精神的世界。这是影像媒介的本性,即影像-自然-感知的统一。这种认识,提供了影像艺术价值判断的一种标准,即是否充分发挥了影像-自然-感知的影像媒介本性,是否充分呈现、揭示了自然现实的丰富性,进而扩展了人的感知与精神世界。

文艺高峰评价标准及其三重张力 下载:31 浏览:310

吴键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文艺发展史上的"文艺高峰"现象涉及复杂的机制与多维的层面,从规范论视角展开研究以确立"文艺高峰"的评价标准,是其核心命题之一。通过对文艺高峰概念的细读,抽绎出其评价标准的三重张力,分别是文艺性质上的社会性与审美性,历史向度中的永恒性与时代性,空间向度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张力,并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初步探讨当代中国艺术公众在对文艺经典的接受与欣赏之中如何处理身份认同中群体与个体、过去与当下、民族与普世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保持共识的前提下代际间也形成了对文艺高峰评价标准的不同偏向。

2019年中国戏剧热点现象述评 下载:28 浏览:311

任晟姝1,2 雷雷1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201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这一年间戏剧行业持续发力:在产业层面,积极响应国家机构改革政策,以戏剧创意助力"文旅融合"、促进城市发展,而"沉浸式"戏剧体验等新兴热点项目也带动了戏剧市场的多样化繁荣;在创作层面,全国各地文艺院团纷纷推出精品红色剧目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唱响新时代戏剧艺术华章,但也浮现出改编经典遭遇"退票风波"、引进戏剧"水土不服"等焦点问题。

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的民国刊物设计及传播研究——以《良友》画报为例 下载:49 浏览:485

朱润秋 傅蓉蓉 《中国设计》 2018年5期

摘要:
纸质刊物的传播符号,主要由图像及文字为主要介质,通过二者的设计来呈现成果。皮尔斯作为符号学的奠基人物,其提出的实用主义符号理论与《良友》杂志诞生的阶段为同时期,更加关注符号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是现代实际意义上的一般符号学。民国时期的平面设计,是中国视觉设计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开端,《良友》作为中国第一本综合性的大型画报,以传播文化、引领时尚为务,风行海内外,是海派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典型的研究意义。因此,无论是从视觉设计符号,还是从传播符号的角度为出发点,来研究民国时期,画报杂志等刊物的设计、发行及传播,这对于追根求底、深层次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及进步,抑或是探究如何引领社会文化的趋势,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崭新的意义。

现代视阈中乡村文化空间的危机与再生产 下载:31 浏览:307

刘璐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乡村空间是不同种类空间的聚合形态,发生于其中的具有文化学意义的一切创造和存在行为均蕴含着丰富的建构性力量。乡村空间具有生存性、体验性与审美性的美学意蕴,其文化空间的生产与重塑应以乡民自身的生存体验和生活需求为中心。现代性的矛盾和冲突使乡村原始文化环境走向解体,造成了生态空间的消逝、空间权利的缺失、空间意识的焦虑以及体验空间的疏离,并暗含着乡民的生存危机及意义迷失。基于乡村空间"三性"的价值回归和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须重新确立资本在乡村空间的规范和准则、维护乡民的差异权利、重建乡村带有审美意味的"家园感",方能建立一个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空间。

拼布艺术在室内装饰中的作用 下载:74 浏览:450

刘漫 李昌菊 《中国设计》 2018年3期

摘要:
拼布这一传统的手工艺,随着时间的推演,以一种艺术形态存在于现代人的生活中,拼布艺术在传承了传统拼布文化精髓的同时,融入了新的设计手法,以新的创意理念与新的形式体现出现代拼布艺术的魅力。文章主要从改善空间形态、协调室内风格、调节物理环境、丰富空间色彩四方面详细阐述拼布艺术在室内装饰中的作用。

艺理学之路——梁玖教授访谈录 下载:34 浏览:306

梁玖 李晓菲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艺术学门类的确立,意味着艺术学科制度的重新建构、重新被认知,以及需要全面推进和逐渐完善其制度体系。在目前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中,"乱象"存在的缘由,主要是缺乏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制度与历史的认识,欠缺跨入艺术学理论学科及其专业的主动学习意识,缺乏认清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专业性。关于艺术学理论发展的路径,从当下的立场和学术视点来看,首先要守艺术学理论学科之正,其次应有"内求"和"外求"之策。艺术学的中国学派或艺术学门类中"中国学派"的构建,核心是具有中国艺术学术性格的学派。正确处理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关系及其有效的结合,要处理好认识、学习与做三者的关系。

格式塔意向下的设计创意——以室内设计思维与装饰材料运用为例 下载:87 浏览:445

邱海东 符红柳 《中国设计》 2018年2期

摘要:
从人类造物行为的开始到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室内设计的发展更加全面化、多元化,而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心理学。人设计行为的本质是满足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统一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在室内设计与心理学的关系中,室内设计中的"格式塔"现象比比皆是,格式塔理论中的"行为"与"意识"深深地影响着室内设计的过程,加深对这一过程的研究,无论在设计方法论上还是空间材质的应用方面,其意义与价值不可估量。

视觉叙事:舞台美术的叙事系统构建 下载:295 浏览:312

狄野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舞台美术是戏剧等演出的重要叙事元素,其独有的多类型、多层次的设计形式与语义结构构成了演出叙事文本与艺术话语的丰富性和延展性。舞台美术叙事过程是以"创作者、媒介、作品和观众"的四个核心要素构建起来的立体传播系统。这一系统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舞台美术叙事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中国现代工业设计及教育史发展进程研究 下载:36 浏览:308

薛红艳1 黄念一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策略和经济模式也发生着转变,工业设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品创新之路迈进,"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1840—1949年的中国工业制造和工业设计尚处于仿制加工阶段,中国还没有出现现代意义的工业设计,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整体产品造型和结构设计尚未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工业设计并没有走上现代设计的道路,"设计"仍被认为是"装饰美术""工艺美术"的代名词,特殊的社会环境、经济能力阻碍了"现代设计"概念的发展。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下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专业设计公司已经不计其数,工业设计教育在数量上更是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新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正在悄然发生"转型",使得设计必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设计教育也必将随之发生变革。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