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5G时代融媒体报道的直播化趋势刍议 下载:68 浏览:412

段佳美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5G时代的新技术发展使融媒体新闻传播出现了新的变化,有了新的发展目标。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情况,媒体机构应该立足于市场的发展需要,借助于直播以及新技术方式,来推动融媒体的发展。本文对5G时代融媒体报道的直播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推动融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日本藤幼儿园环境设施细节设计的启示 下载:62 浏览:371

韩凌菊 张蔚 《设计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日本藤幼儿园位于东京都立川市,是日本规模第三大、第一有名的幼儿园。文章通过对藤幼儿园中部分环境设施的分析,探讨幼儿园环境设施设计与教育理念的关系及设计的尺度,为幼儿园环境设施设计的思路提供一般方法。

可持续设计中的简素美学研究——以日本无印良品设计为例 下载:36 浏览:310

聂茜 《中国设计》 2019年4期

摘要:
获取一种现代产品设计的美学规律和设计方法。以无印良品这一代表日式禅意美学的世界品牌为例,分析了在可持续设计中地简素美学,其审美理念的渊源,简素美学的研究意义,结合无印良品的设计,分析总结简素美学对当代设计的借鉴意义。总结出通过造物材质的简约之美和衬托质感之美的简素色彩运用,以及强调材质的质感和肌理之美的运用,来设计具有简素之美的产品。这些方法可运用于可持续设计中,以体现产品设计的简素之美。

蕉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周年动态变化及对植被覆盖的响应 下载:76 浏览:514

王攀磊1 徐胜涛1 何翔1,2 王永芬3 王美存3 杨佩文1 俞艳春3 郑泗军1,4 《中国土壤》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拟研究了植被覆盖对香蕉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覆盖植物对香蕉生产可持续发展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在亚热带干热河谷蕉园内,设置无覆盖、自然杂草和豆科覆盖3种植被覆盖方式,通过不同季节(春、夏、秋、冬)、不同土壤区域(种植区和覆盖区)的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测定结果,分析植被覆盖对蕉园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蕉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变化呈明显的周年动态特征,从秋季至翌年夏季,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增加。(2)覆盖区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与种植区明显不同,前者土壤pH值、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对较高而土壤养分和含量、有机质含量、蔗糖酶、脲酶活性相对较低,后者反之。(3)植被覆盖可显著改变蕉园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与无覆盖处理相比,豆科覆盖提升了覆盖区土壤的有效磷含量、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以及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自然杂草区降低了土壤的pH值、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尤其在种植区,而相应增加了土壤的磷酸酶活性升高。总体而言,蕉园豆科植物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可作为改善蕉园土壤质量的有效方式。

黔南地区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牙舟陶创新设计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下载:65 浏览:361

刘志勇 《中国设计》 2019年4期

摘要:
为牙舟陶产业创新设计发展提供理论、方法指导,提升牙舟陶文化底蕴,拓展创新发展路径。简要概述了牙舟陶发展历程,并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黔南地区民族文化元素在牙舟陶创新设计传承性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并给出了促进两者融合进行创新设计的路径举措。提出了黔南地区民族文化元素在牙舟陶创新设计传承性发展中的作用与路径措施。黔南地区民族文化元素给牙舟陶产业持续发展与创新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源泉,是牙舟陶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端砚的美学价值研究 下载:49 浏览:414

杨静楠 《中国设计》 2019年4期

摘要:
探讨如何在当代设计中再应用端砚的美学价值。在简述端砚发展概况与器物特点的基础上,从造型美、功能美、材料美、工艺美、文化美等五个方面分析其美学价值。端砚作为传统器物,其丰富的美学价值在当下仍然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在强调发扬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当下,设计师应认真发掘器物美学价值,并将其更好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中。

浅谈艺术动画设计中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探究 下载:63 浏览:267

许哲 《中国设计》 2018年4期

摘要:
中国传统的艺术元素是五千多年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式,传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以及审美观念。根据传统的艺术形式,提炼出众多有用的动画设计元素,融入现在的动画创作中,形成了体现民族特征以及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传统的艺术元素是中华文化一笔巨大的艺术财富,对我国动画创作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深入开发、借鉴我国传统图案、民间传奇以及文学等艺术元素,表现出我国特色的民族艺术风格。

以超整理术为导向的餐饮空间设计课程模式建构 下载:35 浏览:425

王婷婷 《中国设计》 2019年2期

摘要:
超整理术的导入旨在解决餐饮空间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分离的现象,帮助建构新的课程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文章依据学生专业能力的差异性,拓展其求知途径,确立研究目标,从超整理术的三个阶段针对互动教学、课题研究、项目导入式课题训练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模式创建,在课程教学中真正实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为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培养高技术创新性人才。

“少即是多”设计理念应用于汽车造型设计的研究 下载:65 浏览:372

田金 《中国设计》 2019年2期

摘要:
随着人们购买力和审美水平的提高,汽车的外观和内饰设计已经成为消费者选购汽车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由米斯·凡德罗在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少即是多"设计理念,不仅在建筑设计上应用广泛,在汽车的造型设计上也得以彰显。文章以当今流行的汽车造型设计元素和汽车品牌为例,分析了"少即是多"设计理念在汽车造型设计上的体现和应用。总结出造型设计对一款汽车的重要性,从而为自主汽车品牌的造型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有机现代主义座椅的意象美感研究 下载:65 浏览:281

丛扬帆 《中国设计》 2019年2期

摘要:
比较联系中西方设计思想,其中前者为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哲学思想,后者是关于以座椅设计为代表的有机现代主义风格思想。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对其"形"、"意"、"神"的探讨与研究。汲取到了具有象征、情感、文化价值的养料,对座椅的造型设计提出有关于意象美学的要求。将意象美学与有机设计有机结合,可以对现代座椅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并希望引起设计者对于追求可以传递情感意境的优秀设计作品的更多关注和思考。

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场景中的影响 下载:63 浏览:368

吴丹 《中国设计》 2019年1期

摘要:
为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场景设计中的运用和发展。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特征,以及国内外主题公园场景的发展和现状,总结出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场景设计中的影响,以流程图解和实例进行佐证。得到虚拟现实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创新主题公园场景设计。为虚拟现实技术对主题公园场景设计的思维形态创新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亲子文旅景观空间设计在新时代美好生活背景下的探析——以嘉兴为例 下载:68 浏览:420

谢鹏雄 周甜甜 臧科斯 《中国设计》 2019年1期

摘要:
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本课题利用实地调研法、资料查询法、现场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景观空间研究;针对景观空间、景观设施、人文布局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弥补现存亲子文旅景观空间的不足,使亲子文旅景观可以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在让群众在体会生活美好的同时,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为其他亲子文旅景观空间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对剪纸元素应用于手机UI设计的评价与思考 下载:36 浏览:298

赵冬霞 《中国设计》 2018年12期

摘要:
传统艺术为手机UI设计提供了设计灵感。文章首先探讨了剪纸元素应用于手机UI设计的艺术特征,然后基于设计作品进行分析与比较,旨在反映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剪纸元素应用于手机UI设计的路径,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福建省U14男足身体形态对策研究 下载:11 浏览:221

薛潘龙 《体育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以福建U14男足共20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其专项身体形态进行现状分析,从研究分析中可了解其身体发育及生长规律。结果表明,由于福建U14男足特点明显,队员都是省内队员,都相对比较高大化。各位置球员身体形态特点也比较符合足球运动规律。因此要紧密结合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生长发育特征,采用科学和有效的训练方法及手段,用于培养我省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为今后福建足球人才选拔提供参考和依据。

青年设计师应如何应对技术变化 下载:78 浏览:421

郭博文 《中国设计》 2018年12期

摘要:
科技进步是人类发展的驱动引擎,它推动并改变着科研、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发展方向;设计作为新兴学科和跨领域的交叉学科,无疑与之息息相关。从事设计活动要求一定的技术基础,青年设计师既要累积深厚的艺术底蕴,又要学习前沿的专业技术,这为其从事设计生产和科研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但设计学科的交叉性和科学技术的时效性,也给面临职业和学业深造方向选择的青年设计师带来了迷茫和困惑。避免技术恐惧、秉持正确的技术态度,对青年设计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媒体视角下的美国种族现状——基于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典型事件 下载:77 浏览:383

谢晓霞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本文以作者2016年下半年在美访学期间,以媒体同步了解的典型事件为例,包括密西西比州"婴儿热死车上"、夏洛特市黑人父亲被警察误杀引发骚乱、佐治亚州华裔妇女枪击非裔歹徒及费城等地华裔大游行等事件,分析在后种族、全媒体时代,美国种族问题的呈现方式及原因:新媒体的加入使拟态环境有所不同;肤色不同并非都事关政治,可能只是个人危机公关;在白人主导的社会,少数族裔之间的矛盾不可忽视。

职业院校玻璃艺术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探析 下载:68 浏览:437

孟胜兵 《中国设计》 2018年9期

摘要:
玻璃艺术是现代手工艺术教育体系中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材料特色鲜明、动手能力要求较高、造型能力要求较强的艺术门类;是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创作形式。一定程度上,职业院校玻璃艺术专业的设置对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课程模块化教学实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玻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围绕问题规划相应的课程模块应对设计,最后运用相配套的辅助策略使模块化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艺术史的德语化:历史进程、思想奠基与逻辑构造 下载:30 浏览:327

刘毅1 许艳凤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19世纪初,伴随德语国家的思想演进,艺术史学术中心发生转移,并开启所谓艺术史的"德语化"进程。这不仅促使德语成为艺术史的主要书写语言,而且,从最根本的层面上,更新了传统艺术史的知识系统、方法论基础与观念框架,塑造出具有现代学科属性的新德语艺术史范式。回顾艺术史德语化的进程,考察以艺术为根本的科学学科是如何通过理论示范、实践应用以及相应的修整与完善而逐步建设起来的,对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电影工业美学视野下华语歌舞片类型建构的困境与策略 下载:27 浏览:336

刘祎祎1,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21世纪以来,华语电影多种类型蓬勃发展,但歌舞片却反常地呈现出失语的态势。华语歌舞片存在着美学与工业双重维度下的缺陷与不足。与歌舞片发展态势良好的好莱坞歌舞片进行对比,当前华语歌舞片在类型演进过程中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就美学建构而言,华语歌舞片的制作应依循电影工业美学理论,遵循工业美学的几个重要原则:"常人之美"与"个性之美"共存、"类型化"与"作者化"共建、"制片人中心制"与"体制内作者"共谋。在中国电影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转型的进程中,为促进华语歌舞片类型的发展,就应该如此进行其新形态与新机制的建构,从而发掘出歌舞片类型自身的潜在美学魅力、人文关怀和商业价值。

当代岭南舞蹈审美现代性阐析 下载:24 浏览:307

仝妍 王情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后发性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并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特异性。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建构不仅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审美范式,同时也影响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当代岭南舞蹈以传统舞蹈为根基,在动态发展中形成其独特的区域性审美现代性经验,展现出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历史性与多样性。作为时代审美精神与意识,审美现代性在精神价值层面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推动了岭南舞蹈的风格流派以及当代岭南舞蹈文化艺术共同体的构建。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